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金雞湖學校 吳淑敬
教學內容:此文選自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關于小人物的故事,這些人物雖然平凡,有弱點,但他們身上又常常閃現出優(yōu)秀品質的光輝。本單元的學習注重熟讀精思,注重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還要從開頭、結尾、文中反復出現之處及特別之處發(fā)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
教學目標:學習通過個性化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描寫品味人物形象,了解回憶性散文的特點,即雙視角敘事。在本篇課文的講授中,筆者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
教學過程:
語文課堂中,教師針對某一篇文章的內容進行提問往往容易讓學生產生做閱讀理解的感覺,如:“這句話表達妙在何處?”“誰能試分析文中第四段的作用?”等,導致學生變得機械和被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能夠將問題設計得更富情境化,就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本堂課伊始,筆者是這樣設計整體感知問題的:
師:同學們,我們來做個民意測驗,如果你請保姆,你會請阿長嗎?請同學們舉手表決。
(教師現場清點人數,明顯看出不愿意請阿長做保姆的學生居多。)
師:好,我們先請不愿意請阿長做保姆的同學說說原因。
生:因為阿長睡覺太霸道了。
生:因為阿長沒有文化,很迷信。
生:因為阿長講究很多繁瑣的規(guī)矩,讓人覺得麻煩。
…………
師: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文章的3-26節(jié)中所描寫的有關阿長的幾件事,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標出關鍵詞和關鍵句。
(學生自由讀書,圈點勾畫關鍵詞句。)
師:現在我們再來請同學們說一說,你是否會請阿長做保姆呢?
生:我不喜歡阿長,因為她喜歡背地里議論人的長短。
師:哦,何以見得呢?
生:文章中寫道:“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笨梢钥闯霭㈤L是個口無遮攔、喜歡在背地里議論他人的人。
師:這句話中的哪個詞最能勾畫出一個喜歡背地里議論人長短的婦女形象呢?
生:豎起第二個手指中的“豎”字,在空中上下搖動中的“搖動”,還有“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中的“點”字。
生:阿長還很霸道。
師:阿長只是一個保姆,她會很霸道嗎?
生:是的。文中寫道:“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余地翻身?!币粋€保姆睡覺時不管不顧,擠得小主人都無處容身,還不霸道嗎?
師:能否把這里的“擺”字換成“睡”字?
生:“擺”是主動去做的,“睡”則是無意識地做,這里用了“擺”字,是想說明童年時代的魯迅覺得阿長是故意這么做的,更能表現出童年魯迅對阿長的厭惡。
師:我們再來找?guī)孜辉敢庹埌㈤L做保姆的同學說一說。
生:我愿意請阿長做保姆,我覺得她心地善良、淳樸踏實。
生:我覺得她在魯迅面前不拘小節(jié)是因為把他當成了家人,她既真誠又可靠,我會愿意選擇她做保姆。
…………
設計意圖:教師所設計的“你會不會請阿長做保姆”這個問題,其實問的就是“阿長是個怎樣的人”,但是這種提問方式的轉變卻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課堂上“兩派”學生紛紛積極地仔細閱讀原文來為自己尋找證據。在唇槍舌戰(zhàn)中,教師引導學生走入文本深處,通過細細品味人物的動作如“豎、搖、點、擺”以及語言神態(tài),引導學生去探尋阿長的人物形象。隨著探討的深入,學生越來越看到阿長庸俗愚昧的外在表現背后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為人的坦率和對迅哥兒真摯的愛。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阿長仿佛就是我們身邊的某個人,可能是外婆、祖母……為下面進一步引導學生去品味本文塑造人物最精彩的“買書后的對話”部分做了很好的鋪墊。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原則之一,“讀”指的是閱讀,“寫”指的是寫作。閱讀教學主要通過閱讀范文來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閱讀的能力,吸收思想營養(yǎng)和寫作營養(yǎng)。寫作教學主要通過作文來練習表達思想感情,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兩者相輔相成。在讀寫教學中,語文教師往往會引導學生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訓練學生思維的延展性,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針對阿長為迅哥兒買書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從讀寫結合的角度設計了如下問題:
師:請大家把書合上,聯系上下文語境,想象一下阿長將《山海經》送給魯迅的時候會說什么,將想說的話寫在練習本上。
(隨機提問學生,并將學生所寫內容輸入在PPT上。)
生:阿長看到魯迅,非常興奮,拿著書跑過來,開心地說:“迅哥兒,我給你買了你喜歡的《山海經》啦!”
師:同學們覺得這位同學寫得怎樣?
生:通過寫阿長買到書后興奮的樣子,表現出了阿長對魯迅的愛。
師:好,我們請一位同學朗讀文中的段落,看看魯迅是怎么寫的?
(PPT呈現原文。)
師:請大家將這位同學創(chuàng)作的段落與原文作比較,想一想魯迅先生的表達厲害在哪里?
生:一個動作“遞”,寫出了阿長對這本書的珍惜。
師:為什么沒有文化的阿長會如此珍惜這本書呢?
生:因為迅哥兒喜歡,所以她很珍惜。
生:因為這本書來之不易。
師:這兩位同學說得真好!還有別的精彩的地方嗎?
生:“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句話我覺得寫得非常妙!
師:為什么呢?
生:“有畫兒的‘三哼經’”這樣的語言非常具有阿長的個人風格,能夠體現出她是一個沒有文化、不識字的底層勞動婦女,她連《山海經》的書名都說錯了。
師:大家想一想,一位連書名都說不對的保姆,她是如何買到這本書的呢?她買書的過程會遇到什么困難呢?請同學們組成二人小組,表演一下你所認為的阿長買書的場景。
(挑選3組學生進行表演。)
師:同學們表演得非常棒!精準的動作、個性化的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長媽媽的形象,她雖然有那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她像母親一樣發(fā)自內心地關愛著自己負責照顧的孩子。也正是因為她的善良和樸實,作者長大后才會用筆墨深情地記錄下她的點點滴滴。
設計意圖:探尋言語密碼需要教師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此處的活動有“寫”,即讓學生離開文本,自己創(chuàng)作阿長買了《山海經》后跟迅哥兒見面的場景。有“對比閱讀”,即讓學生在與原文的對照中發(fā)現魯迅作為文學大家的遣詞造句之妙。有“演”,即讓學生表演阿長去買書過程中與書店老板的對話,讓學生去想象書店老板的頤指氣使和不耐煩,甚至嘲笑,通過這樣的表演,真實地貼近阿長,更進一步體會阿長對迅哥兒的發(fā)自內心的關愛,進一步豐滿阿長的人物形象。這樣的問題設計,既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也能訓練學生思維的延展性。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應該由淺入深,不斷引領學生走向本文的深處。因此課堂問題設計也一定要有生長性,用黃厚江教師的話來說就是“共生”。課堂上好的問題的提出就如同土地上被種下一粒種子,漸漸地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本堂課伊始,教師帶入課堂的種子就是“你是否會請阿長做保姆?”經過人物形象的分析,學生已經體會到阿長粗俗愚昧外表下為人的真誠坦率和對作者真摯的愛。此時,教師可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行開發(fā),設計出如下問題,巧妙地引領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延展。
師:通過大家的討論我發(fā)現一部分同學不喜歡阿長做自己的保姆,一部分同學喜歡阿長做自己的保姆。不喜歡阿長的同學,是不喜歡阿長的嘮叨、繁多的規(guī)矩、大大咧咧的性格,以及喜歡背后議論他人的習慣。喜歡阿長的同學,喜歡的是她那顆真誠而善良的心。如果轉換到魯迅先生的視角來看,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46歲了,你覺得46歲的魯迅先生如果再次選保姆,他還會請阿長嗎?
生:我覺得他應該是愿意的。
師:為什么呢?
生:文章30—31節(jié)這樣寫到:“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我覺得這段話充滿了成年的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敬重和祝福。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段話,你覺得這兩節(jié)應該讀出怎樣的情感?為了讀出這樣的情感,在朗讀上,需要做怎樣的處理呢?請同學們關注朗讀的語氣、音調和重讀地方的處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篇文章是回憶性散文,回憶性散文的最大特點是文中有兩個“我”,一個是“過去的我”,一個是“現在的我”。筆者期望通過兩次“是否會選阿長做自己保姆”的討論來引領學生品味童年及成年魯迅心中的阿長的人物形象。第一次討論是希望學生可以感受童年魯迅對阿長的情感,從最初的鄙夷、厭煩到后來的感動、親密。第二次討論的目的則是引導學生感受成年魯迅在歷經人世的紛繁復雜,感受人情冷暖后對阿長的更為深沉的情感,由此引導學生發(fā)現回憶性散文的文體特色。
王尚文教授說:“語文教學的奧秘就藏在言語形式里。發(fā)現言語形式,關注言語形式,深入言語形式,從而把握它的奧秘,這就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痹诰唧w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精心研讀文本,探究文本隱藏在標點符號、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現手法等言語形式中的密碼,再精心設計問題,就能有效引導學生發(fā)現言語的智慧,從而積累言語經驗、習得語言,進而更好地運用語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