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雙(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審計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監(jiān)督者,而近年來頻頻出現的審計失敗、審計職業(yè)道德淪喪事件,向高校的德育教育敲響警鐘。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隨后,我國各個高校迅速開展起“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學研究分會理事長楊詳認為,課程思政不是思政課程,而是方法,是把思想教育元素融進各類課程中,貫穿到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方法,也是使各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既同向同行,又消除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兩張皮”現象的方法。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顧駿認為,課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課的平臺上,通過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優(yōu)化教學方法,促進專業(yè)培養(yǎng)與立德樹人相得益彰的教學形態(tài)。
目前,已有不少學者開始展開針對財會類課程的思政教育研究,以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為對象的教學研究最為常見。楊瑞平等(2019)從通識教育的視域解讀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問題,提出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從教師的德育水平、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專業(yè)教師的加盟、課程思政的課題研究四個方面論證了加強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劉慧芳(2019)以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為例開展課程思政實踐,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思政教育內容,從會計核算的崗位入手構建思政教育體系,介紹了財務會計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實現“潤物無聲”的人才培養(yǎng)過程。此外,也有學者基于各種財會類課程綜合設計課程思政實踐方案。胡苗忠(2018)提出將思政元素融入各門會計專業(yè)核心課,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創(chuàng)新了會計類課程的教學方案,并構建三大平臺展開教學實踐,以“課證”平臺和“課訓”平臺進行能力培養(yǎng),以“育人”平臺進行第二課堂的德育教育。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會計類課程思政的研究已見雛形,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踐領域都有所涉及,但針對審計學課程思政的研究仍較少,審計學課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探索與實踐。
立德樹人乃高校立身之本,一流人才是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陳華棟和蘇镠镠(2019)提出高校課程思政的內容可從六個方面設計: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汪小又等(2020)提出課程思政的內容可從我國科學家為祖國奉獻的案例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責任心、使命感、敬業(yè)精神等方面。從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來看,各個高校的培養(yǎng)目標有不同側重,但都對人才的品德素養(yǎng)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選取10所開設了審計學專業(yè)的代表性財經類高校①10所高校包括:西南財經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天津財經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蘭州財經大學。,通過網絡搜索總結出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德育要求,發(fā)現各高校的品德素養(yǎng)目標主要集中在熱愛祖國、誠實守信、審計職業(yè)道德、社會責任感、溝通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批判性思維、開闊視野等方面。綜合以上觀點,并結合審計工作的特點,本文認為審計學課程思政教育應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品德修養(yǎng)、見識知識、奮斗精神和綜合素質6個方面,并以此作為思政教育的目標,進一步凝練和開發(fā)思政元素。具體來說,理想信念目標包括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2個思政元素;愛國情懷目標包括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社會責任感3個思政元素;品德修養(yǎng)目標包括職業(yè)道德、勤勉盡責、正確價值觀3個思政元素;見識知識目標包括廣博多聞、終身學習2個思政元素;奮斗精神目標包括鍥而不舍、自強不息2個思政元素;綜合素質目標包括溝通協作、能謀善斷2個思政元素。最終形成6個思政目標、14個思政元素的審計學課程思政元素體系(詳見圖1)。
在審計學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政府審計領域,還是社會審計與內部審計領域,都存在著諸多杰出的審計專業(yè)人才和經典的審計案例。審計學課程思政內容的設計思路,可分為三個步驟(詳見圖2)。第一,廣泛搜集案例與事例,形成教學案例庫。結合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下大踏步的國際化步伐,在案例的內容選擇上做到博古通今、中西合璧。第二,分解出每個案例中體現的審計學知識點,將案例與教學知識點相結合。第三,結合思政元素分析案例,從思政教育的角度重述案例,凸顯思政教育的主題。
圖2 審計學課程思政內容的設計思路
本文選取了14個典型審計教學案例②本文選取的審計案例來源于各種審計類教材以及審計署網站。,結合教學知識點,深入挖掘每個思政教育目標下的具體思政元素,初步設計了審計學思政教育的內容。思政目標、教學案例、教學知識點、思政元素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在介紹民間審計的起源與發(fā)展知識點時,結合潘序倫先生與立信的事例,開展有關崇高理想的課程思政教育;在介紹審計的概念知識點時,結合莫茨和夏拉夫的《審計理論結構》事例,開展有關堅定信念的課程思政教育;在介紹政府審計的產生與發(fā)展知識點時,結合我國審計風暴的事例,開展有關民族自信心的課程思政教育;在介紹注冊會計師審計職業(yè)規(guī)范知識點時,結合安然事件中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的行為,開展有關職業(yè)道德的課程思政教育;在介紹項目質量控制復核知識點時,結合綠大地審計案例中會計師事務所未盡責的行為,開展有關勤勉盡責的課程思政教育;在介紹審計的任務知識點時,結合審計署實施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審計項目,開展有關正確價值觀的課程思政教育;在介紹存貨監(jiān)盤知識點時,結合藍田股份的審計案例,開展有關廣博多聞的課程思政教育;在介紹審計證據知識點時,結合世界通信公司的內部審計案例,開展有關終身學習的課程思政教育;在介紹民間審計組織知識點時,結合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創(chuàng)辦理念和發(fā)展過程,開展關于自強不息的課程思政教育;在介紹審計程序知識點時,結合廣西北海市紅坎污水處理廠的國債審計項目,開展有關溝通協作的課程思政教育;在介紹審計計劃知識點時,結合一汽集團貪污案件中審計人員的表現,開展有關能謀善斷的課程思政教育。
結合審計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特點,本文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課程考核三方面提出可行的教學實踐路徑。
表1 審計學思政目標、案例內容、教學知識點與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實踐的根基在于“課程”,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現行課程體系,需要從高校的課程設置情況進行探索。目前,我國高校中除南京審計大學外,絕大多數開設審計學專業(yè)的高校并未對學科方向進行細分,審計類課程的特色化程度不高。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其審計學專業(yè)設置了4個審計方向;其他專業(yè)設置了5個審計方向,各學院開設的審計類課程超過70余種。從課程內容來看,絕大多數課程注重審計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從不同專業(yè)的教學計劃來看,審計學專業(yè)每個方向都必修審計學基礎課程,其他專業(yè)的審計方向或審計相關的專業(yè)會開設審計學課程,其余審計類課程根據各專業(yè)的特色區(qū)別設置。
綜合不同專業(yè)的開課情況,課程設置可采用兩種方式。第一,在原有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做到“錦上添花”。即不改變現行的課程設置,將思政教育內容滲透到現行教學章節(jié)中,隨著日常教學潛移默化地展開。如將思政內容融入諸如審計學基礎、審計學這樣的基礎性必修課程,使每位學生都能受到思政教育。第二,獨立開發(fā)審計與思政相結合的新課,做到“獨辟蹊徑”。即將審計學思政教育內容以全新的邏輯線索進行重構,撰寫新課型教學方案,編寫新型配套教材與教學資料,以選修課的方式呈現,以便各專業(yè)學生跨學科選修。不同院??筛鶕约旱娜瞬排囵B(yǎng)方案選擇適用的方式,也可雙管齊下,針對不同專業(yè)制定差異化辦法。
近年來我國MOOC大規(guī)模推進,促進了線上教育平臺的飛速發(fā)展,每個平臺都具有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教學服務功能,為高校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極大便利。平臺不僅能實現線上教學,更能利用平臺功能對學習過程進行實時監(jiān)控,如提交隨堂作業(yè)、參與主題討論、在線考試等。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為“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基礎,審計學課程思政也可借此契機,實現思政教育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一方面,線下課堂的主戰(zhàn)場不可丟棄,教師可在線下開展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線上平臺,開展新型教學活動,隨時監(jiān)控學習動態(tài)。如利用線上平臺主題討論的模塊實現“發(fā)帖、看帖、跟帖、回帖”的新型互動方式,完成“發(fā)現思政案例、分享思政案例、交流教育心得”的線上思政教育過程。
隨著過程化考核方式的逐步推廣,“一考定優(yōu)劣”的考核方式已逐漸淡出高校的課程考核范疇,大多數高校的審計學課程考核方式采取“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的形式。從審計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授課內容來看,品德素養(yǎng)和能力的培養(yǎng)是思政教育的關鍵。因此,審計學課程思政的考核方式更應加強平時成績的考核,把握過程性考核的思路,采取豐富多彩的日??己朔绞酵癸@對品德和能力的考核。本文建議,審計學課程思政的平時成績考核可由五個環(huán)節(jié)構成:課外閱讀、主題討論、小論文寫作、團隊知識競賽、主題演講。其中課外閱讀、主題討論、小論文寫作可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團隊知識競賽和主題演講可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課外閱讀由教師提供閱讀素材,發(fā)布至教學平臺,利用平臺監(jiān)控學生的閱讀情況,以閱讀進度作為評分標準;主題討論由教師在線發(fā)布討論主題,學生可通過回帖、點贊、轉發(fā)等方式進行互動,也可自行發(fā)布符合思政教育主旨的討論主題,討論內容由教師利用平臺實施監(jiān)控,以平臺統(tǒng)計的參與討論、獲得點贊的數據結合討論內容作為評分標準;小論文寫作由學生將符合要求的課程論文上傳至課程平臺,以論文內容作為評分標準;團隊知識競賽由師生共同選取競賽主題,教師隨堂發(fā)布競賽題目,團隊成員分工協作完成競賽,以競賽成績作為評分標準;主題演講由學生自選主題,從思政教育的角度搜集審計學相關案例當堂演講,以演講內容和表達流暢度作為評分標準。
關于課程思政的探索并非一朝一夕,審計學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也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和錘煉。隨著時代的變革,社會將賦予大學生新的使命與任務,向大學生提出新的能力和素質要求,新一輩為審計事業(yè)奮斗的人才和故事也會不斷涌現。課程思政元素的凝練和內容的設計必將緊隨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而不斷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路徑也會隨著基本技術的進步開啟多個通道。本文提出從內容設計到實踐路徑的審計學課程思政初步構想,但仍有諸多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后續(xù)研究可構建全方位的課程思教育框架,穩(wěn)固立德樹人的教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