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海云
一、案例分析
筆者班有一個“名人”,剛接手這個班,前任班主任就向筆者介紹了早聞其名,卻未識其人的小杰。
小杰在二年級時轉學過來,新開學放學時,由于沒見著媽媽,自己就離開校園回家了。人生地不熟,他找不到回家的路。家長和教師找了幾個小時,才在一位好心的路人的幫助下找到他。之所以小杰最終能回家,還是因為那一位好心人見到天黑了,小杰還在馬路上走,忍不住上前詢問,從小杰的書本查找聯(lián)系方式才找到家長。聽著這詳情,讓筆者覺得不可思議。二年級的學生,說小吧,他又敢在沒有任何大人的情況下自己離開相對熟悉的校園。說膽子大吧,又在迷路了這么久后沒想過求助他人,或者說找不到相應的辦法來解決當前的困境,而是選擇一直走,遠離校園的周圍圈。這是沒有交際能力?連找大人幫助的膽量都沒有,還是真的連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沒有?
第一次走進教室,筆者忍不住先在座位表上搜尋小杰的名字,可眼睛對應上的是一位白白凈凈、較為瘦弱的小男孩,看著樣子有點靦腆,又顯乖巧。這怎樣看都不像是一個“問題學生”。
在后來的接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小杰在班級沒有朋友,下課自己玩,上課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寫字也非常慢。每天的作業(yè)登記總是在放學之后才慢慢地抄寫,總是最后一個離開教室??勺鳂I(yè)卻從來都不能按時完成,每次的測試也總是空白一片,作文基本不寫。面對這些狀況,筆者嘗試了很多的辦法,如,生字詞的過關,放學后讓他在筆者身邊一個個地聽,但第二天總還是不會;作文列小提綱,一句一句地教,但一節(jié)課總也寫不了一段話;聯(lián)系家長,家長也表示無能為力,后來連電話也不接了……
這樣緊迫盯人的方式并沒有使小杰轉變過來,反而讓他更加地沉默,在班里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
二、班主任工作策略
直到那天,筆者一進入教室,小權大聲說:“老師,您知道嗎?小杰數(shù)學100分?!比鄬W生紛紛附和,都覺得是一件非常不可置信的事情。筆者知道小杰的數(shù)學成績是比語文好一點,但沒想到優(yōu)秀到這個程度。筆者往小杰的方向望去,只見他眉眼的笑是收都收不住的。這笑容,筆者還是第一次在他臉上見到,那么甜、那么燦爛。筆者摸摸他的頭說:“要加油,繼續(xù)努力!”沒想到他馬上脆生生地應答:“好的呀!”那一臉的不計過往,好像筆者平時的訓斥從來沒有發(fā)生過一樣,讓筆者不禁陷入反思。這孩子,本身基礎薄弱,接受能力差,記憶能力也與普通學生有差距。筆者還用普通學生的標準去要求他,他只會越來越低到塵埃里去,這不就像那一只被牽著去散步的“蝸?!眴??
于是,筆者放緩了腳步,不再盯著他的作業(yè),而是表揚他的字寫得好看。筆者每天讓他聽寫五個生字,不斷讓他嘗到踮起腳就能觸碰到成功的喜悅。漸漸地,筆者發(fā)現(xiàn)他的作業(yè)每天都能準時上交。雖不能全部做完,但會做的題目,他總會認認真真地去完成。
筆者發(fā)現(xiàn)他的同桌不怎么理睬他。于是,找了班級里一個成績優(yōu)秀,個性也是比較文靜的男孩與他同桌,兩個學生性格相近。果然,大食會上,筆者剛把切好的哈密瓜放上去,他就拿起一塊,先給了同桌??粗鴥扇说南嗵帲P者想,總有些東西是比成績更重要。
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根植于愛。”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多一點關愛,多一分尊重,那么,教育的成效也必然有綻放的一刻。
三、教育反思
小杰的轉變過程使筆者的思想再次受到?jīng)_擊,教育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作為教師,更應胸懷一顆愛心,用心靈去耕耘心靈,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的愛。教育是讓學生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而不是成為一味打造高分的產品。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集體和教師首先看到學生優(yōu)點的地方,學生才能產生上進心。”每個學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并引導集體看到其優(yōu)點,這樣學生才能獲取成長的信心。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改正錯誤也會出現(xiàn)反復,教師要有同理心和耐心,明白學生會犯錯是必然的,要給予耐心幫助其改正。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也會努力學習班主任工作策略,扎實有效地做好班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