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婷,高瑩瑩,劉曉虹,葉旭春
(1.中山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03;2.河南大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3.海軍軍醫(yī)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0433)
關懷照護行為是護理的本質[1],是護理干預的核心,是體現(xiàn)全方位人文護理的關鍵[2]。 良好的關懷照護,可以融洽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且對患者人文關懷越深入,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越高[3]。有研究表明患者對照護行為有良好的體驗, 有助于提高其治療計劃和健康教育依從性,從而改善臨床結局[4]。就護士而言,了解患者對照護行為的感知,滿足患者的個人需求,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防范醫(yī)療糾紛[5]。 因此,準確評估患者對護士照護行為的感知值得被關注。 照護行為量表-24(Caring Behavior Inventory-24,CBI-24) 已被國外學者廣泛應用, 但尚未引入我國。 本研究引進照護行為量表-24,并對其進行漢化及信效度的檢驗,為準確地評估患者對護士照護行為的感知,進而提高護理質量、改善護患關系提供理論依據。
1.1 照護行為量表-24 的漢化
1.1.1 量表的概述本研究征得原作者Wolf 教授書面許可后,正式引進照護行為量表-24。照護行為量表-24是由 Wu 等[6]在 Wolf 的 42 個條目的照護行為量表的基礎上改編形成的,適用于護士和患者雙向評價,即護士的自我評價和患者對照護行為的認知評價。該量表包括4 個維度:①服務的可及性(8 個條目),用于測評護士服務能否滿足患者的需求、保障患者安全;②知識和技能(5 個條目),用于測評護士知識技術方面的能力;③尊重(6 個條目),用于測評護士是否尊重患者;④服務的連續(xù)性(5 個條目),用于測評護士有無耐心為患者提供指導和健康教育, 幫助患者成長。 量表采用Likert 6 級評分法,各條目按照“從不”至“一直”依次賦值 1~6 分,總分為 24~144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感知照護行為的頻率越高。 原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83~0.93,重測信度為 0.62~0.80[6]。
1.1.2 量表的翻譯參照Brislin 的跨文化翻譯模型,采用雙人順譯-回譯法對量表進行翻譯。由2 名具有雙語能力的翻譯者分別完成指導語、條目和選項的翻譯,然后將翻譯稿合二為一, 就量表中文譯本進行討論并達成一致意見,形成中文協(xié)調版量表初稿。 為確定量表的文化適應性,邀請 2 名翻譯者與2 名具有國內外豐富臨床護理經驗的專家進行專題討論并達成一致意見;再請2 名中、英雙語研究員對量表進行回譯;最后由研究者整合不同的譯本, 對于無法確定處再向Wolf教授咨詢, 盡量使中英文版量表達到語義與概念的一致,進而形成中文版照護行為量表-24(第1 稿)。
1.1.3 量表的文化調試為確保量表內容的準確性和對等性,采用德爾菲法對中文版照護行為量表-24(第1稿)進行文化調試。本研究邀請6 名專家組成專家小組,其中護理教育專家2 名、臨床護理管理專家3 名及臨床護理專家1 名。 6 名專家均在相關專業(yè)領域工作10 年以上, 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 小組專家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從語言清晰度、語言習慣符合度、文化背景符合度和內容相關性4 個方面對量表的內容效度進行評價。
1.1.4 預調查采用方便抽樣法,于2019 年2 月選取中山市人民醫(yī)院20 例患者進行預調查。 納入標準:①住院患者,且住院時間>24 h;②年齡≥18 歲;③能進行自由交談,且有行為能力并同意參加本研究。 預調查分為兩步,第1 步,通過訪談方式先了解研究對象對量表說明、 條目和回答方式的理解情況, 共訪談5 例患者,結果顯示患者能理解量表的條目內容,且可以準確填寫量表。第2 步,研究者向符合標準的研究對象解釋問卷填寫的目的與方法, 征得其同意后發(fā)放問卷,問卷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預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 份,回收有效問卷20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根據預調查研究對象提出的意見, 對量表中不清楚的內容進行調整和修改,形成中文版照護行為量表-24 最終版。
1.2 量表的信效度檢驗
1.2.1 研究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于2019 年3-8 月選取中山市人民醫(yī)院和中山市小欖人民醫(yī)院符合標準的25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 男132 例,女118 例;年齡 20~75 歲;文化程度:中學及中專 65 例,高中及大專106 例,本科及以上79 例;醫(yī)院等級:三級甲等醫(yī)院148 例,二級甲等醫(yī)院102 例。 完成第1 次調查后間隔2 周, 再以方便抽樣法選取50 例患者進行第2 次問卷調查,測量問卷的重測信度。 其中,男32例,女 18 例;年齡 27~68 歲;文化程度:中學及中專 20例,高中及大專 21 例,本科及以上9 例;醫(yī)院等級:三級甲等醫(yī)院30 例,二級甲等醫(yī)院20 例。
1.2.2 資料收集方法調查前取得醫(yī)院相關部門支持及患者知情同意后, 研究者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解釋問卷填寫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 患者在20~30 min 內獨立完成問卷,若對問卷有疑問,由研究者給予解釋。 問卷填寫完成并由研究者檢查無誤后,當場收回。第1 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 250 份,回收有效問卷 226 份,有效回收率為 90%。 第2 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0 份,回收有效問卷48 份,有效回收率為96%。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內容效度指數(shù)評價量表內容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評價量表結構效度; 采用重測信度評價量表穩(wěn)定性;采用Pearson 積差相關公式,計算量表各條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系數(shù)作為區(qū)分度指標, 以P<0.05 視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照護行為量表-24 效度檢驗
2.1.1 內容效度本研究采用4 分評定法。 各條目均按照“不相關”至“非常相關”,依次賦值 1~4 分。根據內容效度指數(shù)(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計算公式,各條目的內容效度指數(shù)為選擇“相關”或“很相關”的專家人數(shù)與專家總人數(shù)的比值。 照護行為量表-24 各條目CVI 為 0.82~0.97,量表平均 CVI 為 0.95。
2.1.2 結構效度
2.1.2.1 探索性因子分析KMO=0.860,Bartlett 球形檢驗值為 1037.523,(P<0.001)。 采用主成分分析及最大方差正交旋轉,提取特征根>l 的公因子共4 個,累計方差貢獻率為 68.16%,可解釋總變異的61.25%。 最大方差正交旋轉后,24 個條目在所屬維度上的載荷均>0.40,4 個公因子與原量表結構基本一致。 4 個公因子分別為:服務的可及性(8 個條目)、知識和技能(5 個條目)、尊重(6 個條目)、服務連續(xù)性(5 個條目)。 照護行為量表-24 各條目因子載荷見表1。
2.1.2.2 照護行為量表-24 各條目得分與總分相關性分析量表各條目的得分與總分相關(P<0.05),且相關系數(shù)均>0.3。
2.2 照護行為量表-24 信度檢驗
2.2.1 內部一致性總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59,4 個公因子的 Cronbach’s α 系數(shù)依次為 0.911、0.892、0.855、0.864。
2.2.2 重測信度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883,4 公因子的重測信度分別為 0.656、0.763、0.745、0.765。
3.1 照護行為量表-24 效度分析本研究邀請6 名專家對中文版照護行為量表-24 進行內容效度測定,各條目 CVI 為 0.82~0.97,量表平均 CVI 值為 0.95。 CVI 取值范圍為0~1,CVI 越高則表明該條目越適合作為量表的條目。 一般認為CVI 大于0.8 則表示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由結果可見,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結構效度是檢驗實際的測量結果與理論模型一致程度。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一般認為KMO>0.7,適合做因子分析,本研究KMO 為0.860,因子分析共提取到4 個公因子:服務的可及性、知識和技能、尊重、服務連續(xù)性,且4 個公因子與原量表結構基本一致。本研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 68.16%, 一般認為累積方差貢獻率大于60%,表示提取后保留的因子結果較理想。以上結果表明, 照護行為量表-24 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研究表明量表各條目的得分與總分相關 (P<0.05),且相關系數(shù)均>0.3,故保留所有條目。
3.2 照護行為量表-24 信度分析內部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是量表的信度特征, 內部一致性用Cronbach’s α 系數(shù)表示,穩(wěn)定性用重測信度表示。一般認為信度系數(shù)>0.7,則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7]。 本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 0.959,各公因子的 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855~0.911,提示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較好;量表重測信度為0.883,各公因子的重測信度為0.656~0.765,該結果與原問卷作者Wu 等[6]研究結果相近,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使用照護行為量表-24 仍具較好的信度。 另外,結果顯示“服務的可及性”公因子重測信度不高,分析原因可能為研究時間與患者住院時間跨度較大,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對護士照護行為的判斷。
表1 照護行為量表-24 各條目因子載荷
3.3 照護行為量表-24 的使用價值隨著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患者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其作為自身利益的主要評價者,對護士關懷照護行為的感知,是評價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依據[8]。20 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 照護行為量表一直被推薦為對患者和護士進行雙重評估的最合適的工具, 且該量表廣泛應用于西方多個國家[9]。 Yau 等[10]將照護行為量表-24 用于評價新加坡護士對自身照護行為的看法及職業(yè)態(tài)度, 并分析了護士照護行為的影響因素, 結果顯示照護行為量表平均得分為123.11 分,且護士對自己的照護行為有積極的看法,另外年齡、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對護士照護行為的認知產生積極影響。 Erol 等[11]將照護行為量表-24 用于評價土耳其護士的照護行為,研究結果顯示護士的照護行為感知水平和職業(yè)態(tài)度較高, 且重癥監(jiān)護病房護士的感知高于臨床護士。 Karlou 等[12]探索并比較癌癥患者、家屬及護士對照護行為的感知,結果顯示患者、家屬及護士均認為滿足個人的需求非常重要。Papastavrou 等[13]對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芬蘭、希臘、 匈牙利和意大利等國34 家醫(yī)院88 個病房的患者及護士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老年患者對護士的照護行為評價較為積極, 但健康狀況不佳的患者對護理的感知明顯較低,且患者的年齡、入院類型和健康狀況解釋了小部分照護行為量表-24 方差。 以上研究表明,患者的個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照護行為的看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相關研究主要來自北歐國家,而這些國家在醫(yī)療保健服務和護理實踐方面存在差異,可能反映在不同的理解方式和對關懷的期望,提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患者對護士照護行為的感知也值得探討。本研究嚴格遵循量表引進原則對照護行為量表進行翻譯、回譯及跨文化調適后形成中文版照護行為量表-24, 漢化版的量表信效度較好,且條目數(shù)適中、語義清晰,患者接受度和完成度較高,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可在我國廣泛應用。
將人文關懷融入臨床工作中, 是現(xiàn)代護理學發(fā)展的方向,是患者健康所需[14]。醫(yī)務人員掌握患者對護士照護行為的感知,對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高質量服務,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尤為重要。 本研究引進照護行為量表-24 并對其信效度進行檢驗,得到信效度良好的中文版照護行為量表-24。 本研究局限性為研究對象來自同一個城市,樣本相對單一,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一定影響。后續(xù)將優(yōu)化抽樣方法和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該量表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