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廈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在CO2催化加氫制甲醇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富含硫空位的少層二硫化鉬(MoS2)催化劑實現(xiàn)低溫、高效、長壽命催化CO2加氫制甲醇。催化劑的活性與選擇性均優(yōu)于Cu/ZnO/Al2O3催化劑,并具有優(yōu)異的穩(wěn)定性。該研究成果發(fā)表于《自然·催化》雜志上。
CO2的高效轉化利用對緩解能源危機以及實現(xiàn)“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利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綠色氫氣(H2)與CO2反應制備甲醇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從能量效率的角度來說,低溫、節(jié)能的CO2加氫制甲醇工藝更具吸引力。由于該反應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很難兼顧,目前仍具有挑戰(zhàn),因此開發(fā)更高效的CO2低溫加氫催化劑具有潛在的經(jīng)濟價值。
通常,傳統(tǒng)金屬氧化物催化劑需300 ℃以上的反應溫度,常伴隨嚴重的逆水煤氣變換反應,產生大量副產物CO。在金屬氧化物催化劑中引入過渡金屬組分可以促進H2的活化從而降低反應溫度,但容易導致CO2過度加氫產生甲烷,降低產物甲醇選擇性。
該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MoS2基催化劑在催化電解水產H2方面性能優(yōu)異;通過調變MoS2自身結構,可以開發(fā)出具有豐富硫空位的MoS2。在H2預處理的多層二硫化鉬納米片上,將CO2在二硫化鉬納米片的硫空位上解離,產生與表面結合的CO和O2,進而實現(xiàn)CO2到甲醇的高效低溫氫化。
該研究團隊結合多種原位光譜、微觀結構表征和理論計算對反應機理進行研究。結果表明,H2預處理可以從二硫化鉬晶格的基面和邊緣去除硫原子,從而導致面內和邊緣硫空位的共存。面內硫空位可以抑制CO2深度氫解為甲烷從而驅動CO2選擇性加氫為甲醇,而邊緣空位則促進過度加氫生成甲烷。在180 ℃下,該催化劑在12.5%的CO2轉化率下獲得94.3%的甲醇選擇性。該催化劑在超過3 000 h的反應時間內表現(xiàn)出高穩(wěn)定性并且沒有失活,該催化劑為實現(xiàn)低能耗、高效率的CO2轉化利用開辟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