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
基于主題意義利用可視化圖形建構新知識結構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以主題意義為引領,挖掘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知識,充分發(fā)揮可視化圖形外顯思維邏輯的功能,獲取和梳理信息,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知識。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提出的主題語境——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社會等領域,為學科育人提供了豐富的內(nèi)容范疇。主題語境不僅規(guī)約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內(nèi)容,直接影響學生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fā)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英語課程應該把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1]
可視化圖形一般是指思維導圖、信息結構圖、圖形組織器等輔助思考和表達的圖示化工具?!罢n標”進一步指出,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工具和手段,如思維導圖或信息結構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對信息的獲取和梳理、概括和整合、內(nèi)化和運用,教會學生在零散的信息和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關聯(lián),歸納和提煉基于主題的新知識結構。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下面將結合案例,講述如何開展基于主題意義利用可視化圖形建構新知識結構的教學探索。[2]
1.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是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第11模塊“Way of life”第二單元“In England, you usually drink tea with milk.”。模塊的主題是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問題處理方式。
本模塊共包含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以外國朋友Betty和Tony給Lingling過生日為情境,通過幾個孩子的對話,從外國人的角度觀察并感受中西方人在接受禮物方面不同做法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以及中國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第二單元則以中國學生王輝在英國旅行為背景,從中國人的角度觀察并感受英國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第三單元通過鞏固和運用情態(tài)動詞“can”“must”“need”等,來談論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社會行為。模塊的標題“Way of life”是全模塊的“課眼”[3],將模塊中主要文本關聯(lián)在一起,即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習俗—中國人眼中的外國習俗—中外習俗的對比,突出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一主題。同時,聽說和閱讀的語篇都用到了同一個動詞“notice”,立足于外國人的角度,觀察并感受異國與本國不同的生活方式,更加凸顯文化的差異,體現(xiàn)了“入鄉(xiāng)隨俗”的道理。因此,在第二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以“notice interesting things with the English way of life”為關鍵詞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對全文的主題意義進行探究。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教師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獲取、梳理英國人在稱呼、下午茶、炸魚加炸薯條以及等候公共汽車等英式生活的有趣之處;對英國生活習俗的信息進行整合,完成信息結構圖的繪制,并口頭描述王輝眼中英式生活的有趣之處;結合生活體驗,討論自己認為最有趣的英國生活方式。
基于教學目標,教師圍繞主題意義設計了問題鏈,并以此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主題意義,挖掘文本的文化價值。具體如下:
讀前活動。學生談論課本中有關英式生活的圖片并談論問題“If you were Wang Hui, what interesting things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主題,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同時預測文章的內(nèi)容,形成閱讀期待。
讀中活動。學生瀏覽文本,核實預測的內(nèi)容;以問題“What interesting things did Wang Hui notice with the English way of life?”為引領,再次細讀全文,獲取與梳理英式生活不同方面的具體信息,并進行概括與整合,繪制可視化結構圖;小組交流結構圖,生生、師生互評并完善結構圖;觀看課文視頻,關注語音和語調(diào),內(nèi)化文本內(nèi)容。
讀后活動。學生依據(jù)結構圖,利用所學的語言表達方式,內(nèi)化與運用知識,介紹王輝看到的英式生活中的趣事;談論問題“What way of life in England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why?”并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觀點,形成自己的批判與評價。
布置作業(yè)。布置作業(yè),鞏固落實并遷移創(chuàng)新課堂知識:校園的英語報開展有關不同國家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征文活動,根據(jù)所學的內(nèi)容,寫一篇文章介紹自己所了解的英式生活的有趣之處;搜集一些資料,記錄家鄉(xiāng)生活方式的有趣之處。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以問題“What interesting things did Wang Hui notice with the English way of life?”為驅動,和文本進行互動,并繪制可視化結構圖。例如,學生用不同的顏色對信息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和布局等。
2.教學反思
和以往教學相比,本節(jié)課呈現(xiàn)了如下特點:
可視化圖形有利于學生建構、內(nèi)化和遷移新的文化知識。首先,學生把自己的已知和獲取的文本新知進一步結合,形成有關英國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習俗這一主題特有的新知識結構,發(fā)展了邏輯性思維。其次,在小組合作、同伴討論和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學生進一步完善結構圖,并以自己的角度描述英國獨特的傳統(tǒng)生活習俗,內(nèi)化了對這一主題的結構化認知;同時,學生遷移這一新知識結構,結合個人經(jīng)歷,利用建構的新知識結構,表達個人獨特的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初步樹立了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可視化圖形有利于學生基于主題意義建構語義詞匯網(wǎng)。學生圍繞英式生活這一意義單位,分類梳理與之相關的重點詞匯。例如,有學生在梳理一級“afternoon tea”的信息時,梳理并學習了與之相關的二級信息“l(fā)ight meal”“drink with milk”“eat sandwiches”等。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在結構圖中體會到了“l(fā)ight meal”中的“l(fā)ight”在語境中表達的準確文化含義,與之前學習關聯(lián),注意到其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這些都是英國生活中特有的文化符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對“interesting things with the English way of life”這一“課眼”有更具體、更客觀的詮釋,對不同國家有不同生活習俗這一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可視化圖形有利于學生基于主題意義建構新的語法知識結構。在梳理結構圖的過程中,學生關注到文章中作者使用情態(tài)動詞“could”“must”“need”等來表示英國傳統(tǒng)習俗的不同要求和內(nèi)涵。例如,“must call Mr./Mrs.”中的“must”表達的是必須,表達一種內(nèi)定的規(guī)矩,而“can call their first names”中的“can”則表達的是許可,表達對行為的允許等。
可視化圖形有利于學生基于主題意義建構關于語篇結構的新知識。學生在梳理信息繪制結構圖時,依據(jù)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對信息進行了不同層級的分類和布局。不同學生對于語篇結構的理解不盡相同,因此,學生們繪制的結構圖形式也有差異。同時,學生也更好地關注了作者在文中的舉例,理解了句子和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
利用可視化圖形建構新知識結構的教學探索有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與文本不斷互動,借助可視化圖形,充分挖掘和理解每一個文本的主題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建構、內(nèi)化和遷移結構化新知,落實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薔,周密,蔣京麗,閆赤兵.基于大觀念的英語學科教學設計探析[J].課程·教材·教法,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