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青
一、開門見山導入
這是語文教學常見的一種導入方法。開課就介紹文章內容、結構、主題、寫作特點或學習重點、難點。但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某一方面,就是這一方面也應該有所側重,避免占用過多的學習時間或沖淡學習重點。如介紹《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時,可突出他小時因家境貧寒無錢買紙筆,母親教他用樹枝在沙盤上寫字,經(jīng)過刻苦磨煉,他終于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的事跡。學習《黔之驢》一文,可以用成語“黔驢技窮”作為導入,先讓學生查成語詞典弄清成語的意思,然后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
二、情境導入
學生的情感觸發(fā)往往與一定的情境有關,在導入新課時,可根據(jù)教材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他們置身其中,身臨其境,觸景生情,從而形成動力,上課效果也會大大提高。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可采用《春天來了》這首古箏彈奏的名曲,讓學生沉浸于心曠神怡、氣象萬千的春天美景之中。也可以用投影片展示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春風圖、迎春圖等各種圖片,讓學生拿筆看圖想象作文;可以讓學生聽錄好的鳥鳴、水聲、風聲,然后帶著興趣進入課文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文章興趣。
三、抓住文題,激趣導入
課文的標題,往往與內容有著緊密聯(lián)系,它有時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時是文章內容的濃縮。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也可依據(jù)情況,從標題中尋找新穎生動的方式。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我直接在黑板上寫下“走兩步”,學生立即嚷道:“老師,錯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蔽覄t反問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難道不是走兩步嗎?我們的作者好像把題目寫復雜了,是不是啊?”“不是!”學生肯定地回答道?!凹热贿@樣,那么作者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標題呢?請大家?guī)е@個問題一起來學習課文?!贝藛柕奶岢?,旨在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懸崖石架上遇到困難時,父親不抱他下來而讓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來,以此來告訴作者也告訴讀者“遇到困難,要學會自己去解決,要學會把困難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這樣即使有困難,也會容易戰(zhàn)勝”這樣的人生哲理。導入之后,自然過渡到文章的學習中來,使原本較為深奧的哲理變得通俗易懂了。
總之,“導入有法,導無定法”,課堂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教師要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而定。導入設計的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學習與理解課文,并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很快投入課文的意境中去。一堂課的導入好了,下面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自然流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