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目的:分析臨床麻醉中呼末二氧化碳監(jiān)測的臨床應用價值及意義。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醫(yī)院手術室開展全麻手術1046例,描述性分析監(jiān)測發(fā)現的異常情況。采用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5月,篩選神經外科收治并能夠完成研究患者50例,分別在機械通氣15min、30min、60min三個時間點,記錄呼氣末二氧化碳、動脈二氧化碳分壓水平,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通過監(jiān)測呼氣末二氧化碳成功處理62例不良事件。手術患者的呼氣末二氧化碳、動脈二氧化碳分壓水平在機械通氣不同時間段的指標均存在相關性,且為高度相關(r>0.7,P<0.05)。機械通氣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低于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麻醉中監(jiān)測呼末二氧化碳有助于發(fā)現呼吸道相關異常,其與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存在顯著相關性。
關鍵詞:麻醉;血氣分析;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 R614?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7--01
呼吸功能是人體最重要的生命功能之一,全麻患者進行呼吸功能監(jiān)測是麻醉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呼吸功能的監(jiān)測項目非常多,呼末二氧化碳是常用的檢測項目。二氧化碳通過組織有氧代謝、無氧代謝產生,通過血液循環(huán)經肺臟排出體外,呼氣末二氧化碳能夠無創(chuàng)、連續(xù)的檢測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反應迅速[1]。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2015年-2016年采用臨床麻醉中呼末二氧化碳監(jiān)測指導麻醉管理處理不良事件情況,同時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全麻患者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以及呼末二氧化碳相關性。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醫(yī)院手術室開展全麻手術1046例,其中男541例、女505例,年齡(46.1±10.3)歲。所有患者都開展呼末二氧化碳監(jiān)測,并以此指導麻醉管理活動。同時采用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5月,篩選神經外科收治并能夠完成研究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56.1±5.5)歲。納入標準:①ASAⅠ-Ⅱ級;②BMI水20~25kg/m2;③仰臥位;④顱內壓正常;⑤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原發(fā)呼吸系統(tǒng)疾病、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②手術過程平穩(wěn),手術本身對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影響較小;③術前血尿常規(guī)、生化檢查等基本正常。
1.2? 方法
1.2.1 回顧性分析
患者在麻醉期間,監(jiān)測呼末二氧化碳,對于指標迅速上升的患者,立即積極尋找原因,對癥處理。調取手術報告,描述性統(tǒng)計。
1.2.2 前瞻性分析
所有患者都采用快速靜脈注射舒芬太尼、丙泊酚、苯磺酸順阿曲庫銨誘導麻醉,全麻平穩(wěn),未出現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3min后氣管插管,插管動作輕柔,無強烈的心血管反應。微量注射丙泊酚、瑞芬太尼維持麻醉,間斷給予順阿曲庫銨維持肌松,正壓機械通氣。術前監(jiān)測動脈壓,根據監(jiān)測結果決定是否給予降壓藥物、血管活性藥物,根據心率是否應用阿托品、艾司洛爾。采用旁流式方法檢測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同時采用動脈氣針橈動脈抽取動脈血樣進行動脈血氣分析,檢測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術中儀器參數校準。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機械通氣15min、30min、60min三個時間點,記錄呼氣末二氧化碳、動脈二氧化碳分壓水平。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計算,呼氣末二氧化碳、動脈二氧化碳分壓水平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Mean±SD)符號(x±s)表示,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son相關性分析,描述性分析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采用例或率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回顧性分析
1046例患者,其中通過監(jiān)測呼氣末二氧化碳成功處理62例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插管損傷12例、低氧血癥11例、通氣過度8例、氣道阻塞7例、植物神經紊亂6例、機械故障6例、惡性高熱2例。
2.2 前瞻性分析
前瞻性分析顯示,手術患者的呼氣末二氧化碳、動脈二氧化碳分壓水平在機械通氣不同時間段的指標均存在相關性,且為高度相關(r>0.7,P<0.05)。機械通氣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低于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是評價通氣障礙最標準的方法,但具有創(chuàng)傷性,同時費用高,只能進行間斷測定,使用受到限制[2]。呼氣末二氧化碳監(jiān)測方便、可連續(xù)檢測、無創(chuàng)、有數字和波形顯示等優(yōu)點。本次研究顯示,手術患者的呼氣末二氧化碳、動脈二氧化碳分壓水平在機械通氣不同時間段的指標均存在相關性,且為高度相關(r>0.7,P<0.05),提示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一定程度可以取代動脈二氧化碳分壓,能夠真實的反映患者的肺功能,反映了通氣肺泡中的PCO2均值,同時相較于動脈血氧分壓,反應可能更為迅速,無需經過循環(huán),減少了時間消耗。需注意的是,本次研究采用的是旁流CO2檢測技術,其檢測的時間相對較長,檢測結果可能會低于實際值,在低流量狀態(tài)下,需要注意補充因采樣而丟失的氣流量。需注意的是,在麻醉狀態(tài)下,并非所有的人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的差值較穩(wěn)定,部分患者可能受血容量下降、心臟驟停等導致差值擴大,參數升高一般顯示需要調整患者的機械通氣參數,或最起碼提示需要進行血氣分析,對于休克或循環(huán)衰竭的對象,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可能并不適用。
小結:臨床麻醉中監(jiān)測呼末二氧化碳有助于發(fā)現呼吸道相關異常,其與動脈二氧化碳分壓存在顯著相關性。
參考文獻:
[1]田悅,張麗紅,李璐等. Supreme 喉罩和 Unique 喉罩用于學齡兒童全身麻醉氣道管理的比較[J].上海醫(yī)學,2013,36(8):676-679.
[2]田洪居,姜 燕,李建英,等.動靜脈二氧化碳分壓差(氧含量差值在重癥膿毒癥及休克患者復蘇中的意義[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5,37(14):1482-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