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是小學數學不可或缺的任務。首先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敢提問;其次要給足時間思考,讓學生能提問;再次要加強方法指導,讓學生會提問。這樣才能讓問題意識促進學生更好學習數學。
【關鍵詞】情境;時間;方法
2011年版的《數學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從以前的“三維目標”改變成“四維目標”。其中“問題解決”作為一個重要教學目標而被提了出來,并強調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也就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了。但是縱觀目前的數學教學,許多教師把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作為重要教學目標而提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卻一直被忽略。甚至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只要會解決數學問題就可以了,至于會不會提出問題那已不重要了。其實不然,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產生懷疑的態(tài)度,他們才能有所思考,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沒有質疑的課堂是不完美的,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加減法》的教學來淺談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敢提問
受年齡特征的制約,小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否高效,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積極思考,與他們所處的學習情境有一定的關系。也可以這樣說,小學生自制能力比較弱,他們的學習行為往往會被情境所干擾。所以,無論是什么課型的數學課,首先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特別是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敢提問,更需要學生能夠放下思想包袱,不被教師的尊嚴所左右,能夠開放自己的思維,能夠在課堂上大膽地提問。在課堂上,如果學生能夠進入情境當中,把自己作為情境中的主人進行提問,無論學生所提的問題是否正確、是否恰當,我們都要給予鼓勵,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思考,勇于提問。同時,我們還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抽象的數學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在學生真實的生活中激發(fā)學生提問的興趣。這樣,學生就可以面對情境中的條件進行提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比如,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教材的安排是購買文具的情境(見下圖)。這是一個固定的情境模式,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購買東西的經歷,并說出自己當時購買物品時的價格。學生說得最多的就是購買文具的行為,在這里邊,有許多物品的單價是小數。這時候,我把學生的所購買物品的名稱與價格寫在黑板上,不同學生購買相同物品時不同的價格也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面對這些物品,能提出什么問題。由于學生已經對自己實際購買物品的行為產生了共鳴,所以他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提出了許多問題。當然,在這里有加法,也有減法,有乘法,也有除法。這時候,我從中篩選幾道小數加法的計算題,問學生如何進行計算。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這一真實情境所激發(fā),也為下面的新課教學奠定基礎。
二、給足時間思考,讓學生能提問
學生的思維需要一個過程,有時候這一過程還需要不短的時間。但是許多教師總擔心課堂就短短的四十分鐘,如果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那么課堂容量就不夠,教給學生的數學知識就會減少。所以,在許多數學課堂上,學生總是被教師的一個又一個問題牽著走,而自己卻沒有機會提問題。在課堂上,我們一定要給學生的提問留足時間,讓學生能夠深入分析我們所給他們的問題條件,讓學生能夠深入思考自己所要提出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來。
比如,我是這樣教學例1的,情境圖見上圖。學生列出了算式4.75+3.4時,并沒有直接講解計算方法,而是問學生:“見到這一問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給你們兩分鐘的考慮時間。”
生:我想問的是我們列整數加減法豎式進行計算時,總是把數的末尾對齊,不知這樣計算對不對。
生:課前我爸爸已經教過了這一內容,他說得小數點對齊進行計算,但是為什么呢?
生:……
師:同學們對如何計算這一道小數加法提出了許多問題,老師已經把它們羅列在黑板上了?,F在就請你們小組交流討論,看看應該如何計算。
(生討論后交流。)
生:我感覺以每一個數的末尾對齊來計算肯定是錯的,因為在兩個小數中,4.75元中的末位是5表示的是5分,而3.4元中的4表示的是4角,如果它與4.75元中的5相加,就表示它是4分了,而不是4角了。
生:我是這樣來驗證的。我把它們全部換算成分,4.75元等于475分,而3.4元等于340分,所以475加上340等于815分,再換算成元就是8.15元。這樣就與小數點對齊的加法結果是一樣的。所以應該是小數點對齊計算。
生:我是這樣想的,在這兩個小數中,整數部分的4與3表示的是4元與3元,所以應該在一起加。而小數的十分位上的7與4表示的是7角與4角,所以應該在一起加。而百分位上的5表示的是5分,在3.4元中沒有分,所以可以看作是0分。這樣思考的結果就是小數加法應該是小數點對齊進行加。
生:……
學生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辦法呢?關鍵就是老師給足了學生交流思考的時間,讓他們能夠充分去思考這兩個小數的內在所隱含的東西,從而發(fā)現其本質分別代表的是什么,這樣就自然得出小數加法首先要把小數點對齊這一計算法則。如果我們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學生的思考就不能深入,更不可能從更寬的范圍來思考問題。這樣的教學是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發(fā)展的。
三、加強方法指導,讓學生會提問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睂W生之所以不提問,很大程度是不知道如何提問,所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方法的指導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讓學生掌握提問技巧可以改變學生在課堂上不喜歡提問的習慣。這樣一來,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還可以讓學生能夠利用方法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在這里,教師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小學生的天性就愛模仿。也可以這樣說,小學生的許多創(chuàng)新都是在模仿之后產生的。所以,在加強方法指導過程中,教師要加強示范,這樣才能讓學生會提問題。
比如教學第51頁練習八第12題:一臺拖拉機上午耕地3.96公頃,下午比上午多耕地0.98公頃,這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頃?學生嘗試解答之后,我把3.96公頃改變4.58公頃,讓學生再次嘗試解答。接著讓學生自主把這一道題目進行改編,結果學生嘗試改編之后產生了許多問題,有的甚至把第二個條件也給改了,并提出幾個問題。但是,無論學生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來,學生都能夠正確解答。學生之所以能夠提出這么多的問題,主要是源自于模仿教師,在模仿中就發(fā)現了新的問題,并能夠創(chuàng)新出更多的屬于自己的新問題。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需要,還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要,它可以更好發(fā)展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參考文獻】
[1]吳正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9
[2]王永春.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05
[3]馮娟.小學數學自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探索[J].數學大世界,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