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丹
摘 要:在農村語文教學過程中,學困生的轉化成效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特分析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并就具體的轉化實踐措施進行探究,希望對廣大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轉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3-00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3.007
一、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成因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鄉(xiāng)差別逐步縮小,但是農村教育條件以及教育措施仍然無法與城市相比。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成因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因素的影響
家庭因素是造成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城鎮(zhèn)化水平的提升,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到城市中務工,導致其子女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懷與照顧,在學習中也得不到家長的幫助與支持。家長外出務工,無法對子女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只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而對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其年齡較小,缺乏自制能力,在缺乏有效監(jiān)管的情況下很容易養(yǎng)成不良的生活與學習習慣,進而嚴重影響其學習效果,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再加之家長與教師的批評,使得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與學習的信心,導致其成為學困生。
(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在農村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網吧、游戲廳,甚至還存在這營業(yè)性歌舞娛樂場所等,這些場所雖然都明確規(guī)定不允許未成年人進入,但是初中生缺乏是非分辨能力,并且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在日常的生活中比較愿意模仿成年人的行為,所以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其養(yǎng)成抽煙、喝酒以及打架等惡習。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和誘惑,部分初中生的價值觀出現(xiàn)偏差,對學習逐漸失去興趣,反而會將主要的時間與精力用于社會不良活動之中,導致其學習成績不斷下滑,逐漸成為學困生。
(三)學生自身的原因
目前的初中生以獨生子女為主,在家庭中受到了過分的溺愛,在家長的驕縱下,其逐漸養(yǎng)成了自由散漫、不愛動腦的習慣,導致學生缺乏進取心,在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便會退縮,在畏難心理的作用下不愿意克服困難,逐漸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再加之自身學習不努力,使得學生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甚至會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厭學情緒,最終成為語文學困生。
二、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轉化的實踐
(一)幫助學困生轉化思想
在農村一些地區(qū),目前仍然存在著讀書無用論的錯誤思想,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下,部分家長以及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學習并不是自身發(fā)展的主要方向,甚至還秉持著“讀書無用論”理念,因而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是應付了事,缺乏對學習的重視。而要想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教師首先要幫助學困生轉化思想,使其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思想意識,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之中,進而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學習的意義,幫助學生明白學習對于自身成長與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多給予學生以關懷和愛護,還要多給予表揚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并且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信任和關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思想引導,幫助學生提出錯誤的思想認識,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成績會逐漸提升,學生在認識到自身的進步與成長之后,會增強信心,并且會更加積極努力地進行學習,進而實現(xiàn)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
(二)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
對于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而言,其一方面缺乏學習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學習行為,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學習成績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既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也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終實現(xiàn)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困生更多的幫助和指導,針對學困生的進步要給予充分的表揚與鼓勵。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多名學生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應多給學困生發(fā)言的機會,并且在其正確回答問題時給予表揚。這樣能夠調動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更加積極努力地進行語文學習,逐漸提升語文學習成績。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困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為其設置富有趣味性的問題供學困生自主探究,一旦學困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究完成學習任務,便會極大地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而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
(三)注重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充分表明了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產生,缺乏學習興趣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教師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相關知識的灌輸,導致初中語文課堂十分枯燥和乏味,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對于學生而言,語文知識的學習便是大量的古詩詞背誦,無盡的作業(yè)練習和作文寫作,這使得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不僅不會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反而會產生厭學情緒,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為轉變這種狀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幫助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和語文知識的魅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之中,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為此,教師首先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學生的學習去求等,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教學。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生物的入侵》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生物學科相結合開展教學活動,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開拓學生的視野,逐步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
(四)培養(yǎng)學生堅毅的性格
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往往都會對學習產生畏難心理,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便會退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進而逐漸導致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不僅會喪失學習的信心,而且會變得更加內向與孤僻。這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會影響學生成長與今后的發(fā)展。為轉變這種狀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堅毅的性格,使其用于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逐步提升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我的信念》這篇文章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居里夫人的事跡對學生產生影響,培養(yǎng)學生堅毅的性格。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組織相應的合作學習活動、知識競賽活動等。同時要鼓勵學困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通過這些活動,可以使學困生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同時還可以使學困生加強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相互協(xié)作、相互幫助,共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逐漸樹立學困生的信心,使其形成堅毅的性格,能夠勇于面對和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而提升學習效果與學習成績,實現(xiàn)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
(五)給予學生更多的愛護
對于農村學生而言,很多學生的家長都外出務工,使得學生長時間得不到家長的關愛,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與愛護,通過教師的愛心來感化學生,使學生認識到教師的關懷與期盼,促使學生認真努力地進行學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引導,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智慧,實現(xiàn)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遇到語文偏科比較嚴重的學生,針對此類學生,教師應分析產生偏科的原因,通常情況下,此類學生都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是課外閱讀量更少。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比較貪玩,其課余時間都會用于玩游戲,基本不會看書學習。另一方面在于缺乏閱讀氛圍,在學生的家庭中,父母都不愛看書,進而會給學生帶來不利影響,導致學生沒有形成閱讀的習慣。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yè)練習,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沒有時間與精力進行閱讀,久而久之,會使學生逐漸喪失閱讀興趣,進而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較差,成為學困生。為轉變這種狀況,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與愛護,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教師還應加強與家長的交流與溝通,正確引導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在家庭中營造出良好的閱讀氛圍,同時創(chuàng)造出有利的閱讀環(huán)境,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既能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學習到大量新知識,通過不斷的積累,可以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xiàn)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
綜上所述,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對于提升教學質量以及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幫助學困生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進而完成學困生的轉化。
參考文獻:
[1]馬汝菊,高云鵬.淺析對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
[2]朱建云.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轉化的實踐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2).
[3]陸小燕.初中語文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策略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2).
[4]沈曉紅.初中語文學困生成因探究及轉化策略[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