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
技巧啦啦操自引入我國后,即受到人們的喜愛并得以迅猛,其獨特的比賽模式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規(guī)模,但是有關技巧啦啦操的理論研究仍不完善,導致在實踐實訓的過程中其工作仍舊相對滯后。對技巧啦啦操而言,其很多技術仍舊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針對拋接技術而言,其由于拋接技術本身的重要性,需要對技巧啦啦操中的拋接技術運用以及其訓練方法進行深入分析。
增強技巧啦啦操的訓練質(zhì)量,首先應了解到技巧啦啦操從最原始的運動形式向著當前的多樣化、多元化、高難度動作賞析方面前進,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從總體的角度進行分析技巧啦啦操包括了日常的拋接、翻騰、托舉等一系列的內(nèi)容。技巧啦啦操對團隊的合作能力要求較大,在技巧啦啦操中的拋接動作,不僅僅具有非常大的技巧性,也存在一定的驚險性,使得啦啦操的拋接相對于較難,完成質(zhì)量、完成級別以及參與組數(shù)這幾點成為技巧啦啦操在拋接技術學習的過程中的重點。有關技巧啦啦操拋接動作中可以將其簡要分成以下幾種不同的拋接動作:第一種是姿態(tài)拋接,這是技巧啦啦操中拋接動作的基礎性動作,更是完成其他拋接動作的前提。第二種旋轉式拋接。旋轉式拋接主要是從縱軸上進行轉體,比如說身體在空中做出多種動作,踢腿等,難度介于姿態(tài)拋接和翻騰類拋接之中,最常見的幾種拋接動作技巧需要隊員不斷的進行訓練,掌握這些技術。
近幾年,我國技巧啦啦操發(fā)展迅速,但是有關技巧啦啦操的運動仍舊存在著相對較多的問題。其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幾點:第一,總體水平較低。第二,參加技巧啦啦操系統(tǒng)訓練的人數(shù)較少,缺乏高水平的教練。第三,我國有關技巧啦操的競賽規(guī)則相對于滯后。第四,啦啦操在全國開展存在不均衡問題,且各地在相關技術方面也同樣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導致技巧啦啦操在拋接技術的運用以及訓練方法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在使用技巧啦啦操運動技術之前,明確無論是底座或者是尖子因受隊中拋接動作而承受過大負荷,導致甚至受到損傷,應該對常年的易受損傷部位予以保護,要求負責人員隨身攜帶具有專門性的準備活動保護工具,尤其是尖子隊員必須做好腰部和腳踝肌肉損傷防護,在每次訓練和比賽之前也需要增加適當?shù)膶iT性準備活動。底座隊員常見的受傷位置為手腕和肩關節(jié),在練習多人合作項目前,同樣應加強準備活動,減少受傷的情況,加強技巧啦啦操拋接技術運用。
為進一步的提高技巧,啦啦操拋接技術的運用效果應明確其訓練方式,在訓練的過程中,所有拋接動作均需要結合不同的音樂予以個性化、差異化設計,故應考慮到基本的步伐、托舉、金字塔等各式各樣不同的難度和方式。利用空間的轉換方向和隊形節(jié)奏變化體現(xiàn)出技巧啦啦隊中所有運動人員的團隊技能以及項目特征。在比賽中要充分體現(xiàn)啦啦操的風格特征,將拋接技術與音樂動作協(xié)調(diào)相融合,比如說常見的不同姿勢、舞蹈等。這種方式既讓啦啦操具有更多的動感,同時也能有效地運用拋接技術形成獨特的動作,讓隊伍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除了在拋接技術中的空中姿態(tài)以及拋的動作需要關注之外,還要考慮到音樂的選擇和特點等。
在技巧啦啦操中拋接技術的運用包括了對技術準備姿勢的研究、訓練等,這些內(nèi)容關系到了技巧啦操中拋接技術的整體應用效果。因此,在拋接動作的藝術效果直接關系到了最終的比賽成績。通過近幾年的啦啦操大賽中能夠看出有關拋接的人數(shù)、底座人數(shù)、拋棄的次數(shù)和等級等越來越多,變化越來越復雜。為此,在整個拋接技術中應該了解到準備姿勢的重要性。在準備姿勢訓練時,必須要強化對底座上肢力量的訓練,同時,還要對尖子進行身體控制能力、柔韌性的強化訓練,這些技巧的訓練效果直接彰顯出運動員的運動能力、運動員對于身體的掌控能力,要求運動員須提升對身體的掌控能力,對拋和接的動作熟悉程度逐步上升,其技巧應該不斷進行完善。技巧啦啦隊的訓練過程中應在強化各種拋接技巧訓練的同時,也要合理減少比賽中拋接時間,更加充分地展現(xiàn)出團隊的實力,提高技巧啦啦操競賽能力。組件拋接動作時,運動員必須要快速、高質(zhì)量完成相應的拋接類的動作。因此,要強化尖子與底座之間的合作能力,通過長時間的配合嘗試,達到最佳默契。如在最初訓練時要采用循序漸進原則,先由尖子跳上準備至肩位,再至高位逐層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如何做到高質(zhì)量的完成拋接技術,要求底座的底座隊員的力量相對較高,而尖子協(xié)同發(fā)力,保護隊員形成協(xié)調(diào)的配合,增強配合的默契程度。在啦啦隊完成、展示成套動作時,由于相關的拋接動作與難度動作是一個彼此關聯(lián)、彼此影響的,其主要就是時空的轉換,這就需要運動員必須利用非常連貫的動作將該時空轉換加以高質(zhì)量的體現(xiàn),故運動員應理解、掌握單個難度動作與整體拋接動作的高質(zhì)量整合,才能夠自然而然地、更加順暢地將該系列動作連貫起來,其整體能夠呈現(xiàn)出和諧、完美的啦啦操藝術之美。
在對所有拉隊隊員中的尖子進行空中姿態(tài)訓練時,要求所有動作清晰,并且每一種跳躍動作的姿態(tài)、角度、開度、連續(xù)跳躍的動作間隔不能超過四拍。在踢腿類動作中,則要求動作由開始至結束時均須清晰且完整,踢腿高度應該達到高難度的表述。在日常的訓練中,所有的運動人員都需要增強自身身體素質(zhì),尤其須強化力量素質(zhì)訓練,比如說常見的手臂支撐力、肩膀支撐力等,借助增強所有運動人員的整體素質(zhì),加強體質(zhì)訓練,讓運動員的耐力以及體力得到提升。由于托舉動作是整套動作中的基礎,也是保障整套動作高質(zhì)量完成的難點、亮點,因此,必須要提高團隊托舉動作質(zhì)量,使之成為整個團隊中的亮點動作。另外,技巧啦啦操側重的是團隊整體隊員的合作與配合,應該在日常訓練的過程中加強對團隊的合作訓練,比如說要求隊員與隊員之間相互信任,及時地溝通和了解,如果遇到了不適應的地方,及時與教練或隊員進行溝通與交流,明確情感的交流是建立信任的第一個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技巧啦操的運動員都承擔著各種壓力,如身體、心理等方面的壓力。為此,定期對所有技巧啦操運動員進行心理輔導,降低其心理負擔。運動員能夠正常地調(diào)節(jié)自身情緒、負性心理,防止精神過于緊張。技巧啦啦操隊員才能夠在這一階段逐步學會承擔、調(diào)解各方面壓力,在舞臺上應展現(xiàn)出個人的獨特魅力,使得技巧啦啦操能夠呈現(xiàn)出美的盛宴和美的感受,拋接動作運用的更好,帶給觀眾活力。在技巧啦啦操拋接動作中還需要所有的運動員平衡好自己的身體素質(zhì)與運動技術之間的關系,動作技術之間的關系動作技術可以說是啦啦操拋接動作的主導要求,所有的運動員應加大專項素質(zhì)訓練,確保身體素質(zhì)和動作技術之間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展現(xiàn)出技巧啦操中的美、穩(wěn)等系列的特征。認識到拋接動作、拋接訓練對我國技巧啦啦操成績獲得的重要性,通過以拋接訓練著手,詳細的按照訓練的計劃、內(nèi)容、方法等。另外,還要加強、優(yōu)化技巧啦啦操管理方式,在選拔技巧啦啦操隊員時可以從體操、藝術體操、武術等項目中選取隊員,因為這些隊員本身也學過相關的拋接動作,能夠在短期內(nèi)提高拋接動作的訓練效果,也可以從小學選拔人才,開設專門的課程與俱樂部,培養(yǎng)更多的后備人才。
在拋的過程中需要拋離瞬間底座的拋離度一定要把握好,而在接則需要在最高位,訓練過程中應該注重技術對于個體差異的重要性,一定要確保尖子的重心能夠保持平穩(wěn)落地。底座接的動作需高質(zhì)量完成高位迎接,故需要其利用緩沖性的屈臂、屈膝下沉等動作來有效縮短力的作用時間,以降低因重力加速而對底座隊員造成的沖擊力,最終達到提高動作在完成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在對拋技術進行訓練時,應考慮到如何做到合理的拋,達到事半而功倍。在拋的過程中,需強化對底座運動員的針對性訓練,其最常用的訓練方法有三種:一是重復訓練法;二是間歇訓練法;三是長距離訓練法。無論哪一種訓練都需要底座運動員有非常良好的體力,這是高質(zhì)量完成所有拋這一技術動作的必要前提。尤其在比賽后期時,若運動員缺乏良好的耐力,往往無法高質(zhì)量地實現(xiàn)高難度動作,且其動作穩(wěn)定性也會受到影響。在整個賽前訓練中一定要完成成套的練習或者是1/2 套的練習。在啦啦操隊的動的成套動作中,具有一定的動作難度,比如說常見的平衡力轉類、控制腿轉體360 度等對于運動員的柔韌性要求而言相對較高,在訓練過程中也需要把身體拉伸和腿和動力拉伸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才能夠提高訓練的效果。
綜上所述,技巧啦啦操的訓練過程中需要進行專項的體能訓練,根據(jù)拉拉隊隊員的實際特征以及競賽的規(guī)則等,對技巧啦啦隊運動員的專項體能進行訓練,包括了隊員自身的柔韌度、力量、靈敏度等一系列的內(nèi)容,最后的訓練階段應逐步轉為實用階段。對技巧啦啦操隊隊員拋接技術理論培訓及其相關訓練均是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出隊員們的水平和能力。同時,訓練還要遵循由簡至繁原則,把握好簡單動作至高難動作良好的、穩(wěn)定的過渡,進而使得整體動作十分的流暢且自然符合當前有關技巧啦啦操拋接技術運用以及訓練的相關需求,提高技巧啦啦隊隊員整體的表演水平,技術和競賽能力進一步的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