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以典為經(jīng)”與孔子的學習理念

        2021-01-07 16:23:31祁斌斌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孔子

        祁斌斌

        “以典為經(jīng)”與孔子的學習理念

        祁斌斌1,2

        (1. 同濟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092;2. 大連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8)

        典乃先王政教文章,道存其中。孔子削典成經(jīng),講經(jīng)以化民,學經(jīng)以傳道。心志學而道在仁,非學無以知仁,非仁無以得道。學不常習無以知仁,學而常習樂得其仁而近其道。所以孔子的學習理念在于:志學、常習和樂道。

        孔子;志學;習;樂

        一、以典為經(jīng)

        《論語》開篇即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2這是在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及其“學”與“習”的關系??鬃幼约阂沧鲋皩W”和“習”的榜樣,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1]13那么,他年輕時志“學”于什么,又讓人們“習”什么?《論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盵1]18能把“學”和“習”結合起來的應該是“思”。把“學”和“思”聯(lián)系起來,是強調(diào)“學”應該結合實際、符合時宜,從而應該益“學”而益“思”,益“思”而益“習”。但應該“學”的東西是以一種外在形式輸入(學)給人的,而這樣以外在形式存在的東西恰恰反映著、表達著人的本己,或表達著人之為人的本質。而以外在形式存在的、反映著人的本己存在的東西,是以文化典籍形式存在和表達人的本己的存在。通過學-習文化典籍,人們在自身中發(fā)現(xiàn)本己的存在??芍?,孔子應該是讓人們學“文”,即博學古代的文化典籍。所以他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盵1]4而“文”卻承載著“禮”。《論語》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1]82《論語》記載陳亢問伯魚有什么異聞時,說: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毩?,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問斯二者。[1]259

        從引文中可知孔子要求孔鯉學《詩》和《禮》,而《詩》和《禮》作為典籍,記載著古圣人立身行道的聞與言。

        從以上簡單論述可知,古代文化典籍承載著人們?nèi)粘P袨閭惱淼赖乱?guī)范;通過學-習典籍,可以規(guī)范人們的日常倫理行為,可以傳承道統(tǒng);圣人立志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也教導人們學-習之。

        在孔子時代,即西周末年,道統(tǒng)失序,禮樂制度遭到破壞,不但出現(xiàn)了篡權弒君、非典毀謨的情況,更是出現(xiàn)了庶人議禮的情況,道德為天下裂了:“整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每況愈下:先是王命不行于諸侯;接著是王官失守,禮文不備,四方諸侯亦開始侵奪兼并;再下,各個諸侯國公室微,大夫專政,陪臣執(zhí)國命,逐漸將周文典章喪失殆盡。直到孔子出,整個情況才出現(xiàn)了轉機?!盵2]孔子對于古代典籍的傳播、傳承功不可沒。通過對古代典籍的刪減,因時損益,使之更適應時代、更益于傳播傳承。一般認為,刪典制經(jīng)、以典為經(jīng)當自孔子始。陳壁生說:“同樣道理,孔子之前,也有《詩》《書》《禮》《樂》《易》《春秋》,但是,六書非經(jīng)。而孔子取而刪述之,遂為六經(jīng),于是‘經(jīng)’字之義,也確定為常道、常法。尤其是漢世之后,六藝之學獨尊,經(jīng)更加為常法矣。正因如此,經(jīng)的開端,必定于孔子。”[3]董國也認為從典文到經(jīng)史的過程,肇端乎孔子。他說:“‘先君孔子生于周末,史籍之煩文,懼覽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芟夷煩亂,剪截浮詞,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由典到經(jīng),樞機是孔子?!盵2]從中可知孔子是典要到經(jīng)常的根本人物。刪減古代典籍的目的在于傳承道統(tǒng)、端正人們的日常行為,讓人學習?!翱组T所授‘六藝’是六部經(jīng)典。這些經(jīng)典在孔子之前便存在了,孔子僅做了編訂的工作。‘今文經(jīng)’學派有學者認為,六經(jīng)皆始于孔子,這種觀點雖非完全正確,亦非完全無理。保存至今的六經(jīng)(實為五經(jīng))經(jīng)過孔子修訂,但他的工作僅限于編輯和整理??鬃油砟甑墓ぷ靼ň幱啞对姟泛汀稌?,編輯《禮》和《樂》,注釋《易經(jīng)》,修訂《春秋》?!盵4]孔子認為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好古敏求”,目的在于使道德能夠明于當世,行于日常,也表達了他恪守道統(tǒng)、傳承和學習古代典籍的決心,慎終追遠,“好古”復初而一以貫之于常道。

        好古復初,道德乃行,古代典籍多是圣王道德化成天下之言與事,是盛德大業(yè)之承載。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盵1]256天命成之為性,而大德乃能受天命,唯大人與天地合德乃能化成天下,其德乃大,故其言與事載之于典籍史冊。學習圣人之言乃能傳承盛德大業(yè)和教化小人?!笆ト酥裕乐?,教之所在,又可同于天?!盵2]道載于言,古典典籍載記圣人言行事為,道存于言語間。班固說:“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高??鬃釉唬骸缬兴u,其有所試?!朴葜?,殷周之盛,仲尼之業(yè),已試之效者也?!盵5]孔子認為自己的功業(yè)應該在于修訂典籍傳承道統(tǒng),所以游于六經(jīng)而重其經(jīng)傳,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者以孔子為宗師。先王之道傳載于文字、存于典籍而得以弘揚。因此對古代典籍的傳承既關系到圣王平章天下,也關系到普通百姓修身成德之倫理。

        面對天下大亂、道德不一的現(xiàn)狀,孔子明確表達了對待古代典籍的態(tài)度,他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盵1]32周禮郁郁乎大哉,孔子盛贊周禮盛大,以表達其傳道之志、篤學之心。

        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189顯然,《詩》及其他典籍因孔子刪減而歷世以為經(jīng),經(jīng)典因其承載的倫理道德而具有治化天下、規(guī)范日常的作用。因此學習典籍又不簡單是增長聞見知識,而是要治國平天下、志學以求道。當公孫朝問子貢,孔子學的目的時,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299顯然周道未亡,賢人和不賢人學習周道的情況不同,孔子于周道之大小皆要學-習。其中可見孔子學習周道篤誠之心,唯有盡心而能得道之大而不遺忘小。因此,周道應該是一以貫之于百姓圣王之一切言行事為中,學-習經(jīng)典更顯得必要與迫切。

        二、經(jīng)之教化作用

        孔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盵1]268顯然,學《詩》不但可以孝父事君,還可以增長見聞知識、伸暢性情。他還說:“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盵1]93君子寡過,日日自省,孔子莫能外之;天道一陰一陽,繼善成性,健常自新,對《易》的教化作用孔子持肯定態(tài)度。

        孔子心中明確,經(jīng)典存在的基本意義是教化作用?!墩撜Z》記載:“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慣,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中?!盵1]158這啟示人們:當生活中遇到問題無法裁決時,應該遵從舊慣,勿要輕易變換常法大道,自啟智慧。經(jīng)典所承載的常法常道成為人們?nèi)粘5男袨橐?guī)范。這樣經(jīng)典的人倫道德規(guī)范作用因人們的學-習而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教化作用?!栋谆⑼ā氛f:“經(jīng),常也。”[6]447“經(jīng)”為一貫之常法、常道,與人們?nèi)粘m汈Р浑x。劉熙說:“經(jīng),徑也,常典也,如路徑無所不通,可常用也?!盵7]“經(jīng)”,路徑,人之所必由而不離,是日常之典則規(guī)范。于是,孔子刪減之“六書”通過人們的學-習、傳承,及其在日常規(guī)范和治理國家中發(fā)揮的作用而演變?yōu)椤傲?jīng)”?!傲?jīng)”之名初見于戰(zhàn)國,自戰(zhàn)國至漢武帝時,稱為“六藝”,即《詩》《書》《禮》《易》《春秋》,《樂》經(jīng)無書。故實為五經(jīng)。李澄源說:“吾國既有經(jīng)學以后,經(jīng)學遂為吾國人之大憲章,經(jīng)學可以規(guī)定私人與天下國家之理想。圣君賢相經(jīng)營天下,以經(jīng)學為模范,私人生活,以經(jīng)學為楷式,故評論政治得失,衡量人物優(yōu)劣,皆以經(jīng)學為權衡。無論國家與私人之設施,皆須于經(jīng)學上有其根據(jù)。經(jīng)學與時王之律令,有同等效用,而經(jīng)學可以產(chǎn)生律令,修正律令。在吾國人心目中,國家之法令不過一時之規(guī)定,而經(jīng)學則如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萬古長存。董生言‘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也。經(jīng)為明道之書,故經(jīng)學為萬古不變之道,故吾以為以常法釋經(jīng)學,最為得當?!盵8]顯然,在李澄源看來,經(jīng)和經(jīng)學是國家生活、社會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常經(jīng)大法,并在生活形式中起著根本作用,且亙古長存萬古不變,等同于天道常法。

        經(jīng)與經(jīng)學是帝王治世化人的根本大法,是普通百姓立身行事、修身成人、日用人倫的常經(jīng)定律,通貫天下萬事萬物,一往而不變;也成為國家社會穩(wěn)定的根本法寶和根本依據(jù)?!翱鬃铀远ㄎ褰?jīng)者何?以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遲,禮樂廢壞,強凌弱,眾暴寡。天子不敢誅,方伯不敢伐,閔道德之不行,故周流應聘,冀行其道德。自衛(wèi)反魯,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經(jīng),以行其道。”[6]444-445表明孔子刪“六書”成“六經(jīng)”的根本目的在于復周道行周禮,以暢行道德、化成天下。“觀《白虎通》之論,孔子定五經(jīng),一是為了行王道,二是為了設教。不修道則教出不來,不立教則道不能展開?!盵2]因此,道因經(jīng)傳,經(jīng)因道立,經(jīng)以言載,道以經(jīng)行,經(jīng)與道相為表里。經(jīng)行則上行王道、下治百姓;百姓學-習經(jīng)典則常行軌范,以順王道?!吨杏埂芬舱f:“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盵9]14教者,圣人傳習先王之經(jīng)典;學者,學習先王之經(jīng)典。教學以立,道由學化、由學展開,化成天下教學為先?!熬佑癯伤祝赜善鋵W。”[9]81傳典學經(jīng)以化民,民行其常法而化為俗規(guī)。先王之道通過經(jīng)典的教與學,不知不覺衍化為一種心靈的作用,在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同時,也在塑造著理想人格,其勢可成為一種風俗而演變成行為習慣。因此經(jīng)過刪減的典籍,因其目的和作用而成為經(jīng)典,傳授和學習也變成了傳道、修道和教化的方式之一。關于經(jīng)的基本教化作用,《禮記·經(jīng)解》中有概釋: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10]

        從中可知,學-習不同的經(jīng)典所起到的教化作用是不同的,可能會產(chǎn)生“過”或“失”。因此研習經(jīng)典能知其積極作用而不過不失,則是有“道”“中節(jié)”的表現(xiàn),是六經(jīng)所承載的道的顯現(xiàn)。

        三、孔子的“學習理念”

        《論語》開篇即言學和習,以體現(xiàn)學和習的優(yōu)先性,體現(xiàn)對于傳承道的重要作用??鬃涌隙▽W,學在于志道,志道則學可立。故孔子認為,為學先得立志。有志于學,則心恒定而行有一常,才能持心發(fā)力、專心一意于學。在孔子看來移風易俗、教化百姓應該從學開始,從“學”先王的經(jīng)典書冊開始。對經(jīng)典的“學”,首先表現(xiàn)為“聞知”或誦讀,即首先對經(jīng)典文本的理解和解讀,要闡明其經(jīng)常之道。因此知不僅僅是表面的聞見或誦讀,還須思與行,不然不能稱為真“知”或知“道”。因此,“學”不單是對經(jīng)典的一個思維與觀念理解的過程,更是一個習得、揣摩合乎其宜的過程,即行其“學知”勿過勿不及?!皩W”和“習”既是“知”與“習”的過程,也是“知”與“行”的過程?!皩W”是“知”和“習”互動合一的過程,既是一個認知、思考過程,也是一個實踐過程。在孔子看來,學—習活動的最高境界是一個“極”或“至善”。若能學至于其極,自能有所得道,自然“樂”自在中,如顏回那樣自得其樂。因此“學”以知“道”即是樂—學。只有樂-學,學—習才能堅持不懈,也才是學-習而恒常其心而專一致力,才能心盡其極,才能盡心知性而知天,才能有所得,才能有真樂、真得。

        (一)志—學

        《學記》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也。”[9]82這段文字表達了學對于立身、成人、成才的重要性,也表達了教和學對于王者建國君民、化成天下的重要性。唯學者持之以恒、恒心致力于學,不貳其心、不妄用其力于他事,一心專職于學,方是志學的表現(xiàn)。

        因此學中當有“力”在其中,但其“力”非是,偶然或為之“力”,乃是持之以恒之常力,即毅力。一心一力,日日不息、日日不間、日積月累其力于其學,乃能盡心致力于學,而學盡乎其極。學在致道,道非是可有可無、可分可離的,道不能須臾離開,可離開者是物而非道。因此道非是一朝一夕之工可成,所以志—學乃極其力盡其心與天地合道德。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盵1]109道遠任重,非恒心盡力、恒常不貳其心與其力者所能至,弘毅乃能恒其心一其力、常所行于所求之道。故謂之志—學。故《學記》說:“凡學,官先事,士先志?!盵9]84志者,一其心,恒其力、常其行于所事。故唯有學志于道,乃能學志于其極而學有所成??鬃邮逯緦W,行之甚早,恒定其心,專一其力,勿忘勿助長?!爸居诘溃瑩?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88志道者,一心一力常行其道;一心一意念典于學,則是志學,志學即在求道;學盡乎其極,而學有所得,乃得其道?!墩撜Z》說:他學習和講授經(jīng)典的目的也在于傳道弘道。他說:“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盵1]110能學三年而不求利祿,是很難,孔子對這樣恒心向學的行為是贊賞的。孔子嘉許不帶功利性而一心向道的學習,反對為學帶有其他不以志道為目的的行為。這種主張也和孔子反對“謀食不謀道”的觀點相一致。他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盵1]224君子志道,不以貧困憂患利祿動其志道之心。人們學習經(jīng)典的目的不在于利,不在于祿,也不在于官爵,而在于求道?!墩撜Z》記載:“樊遲請學稼,孔子說:‘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188學稼圃可以獲利,行以求利,小人之所為。君子以成德為行,故行仁義禮信于天下,盡心致力于道而德有成。故王者行仁義禮信于天下而萬民歸化。一家行仁義禮信,則天下萬民行仁義禮信。經(jīng)教以弘道化民,則四方之民悅其利而歸之??鬃游ǖ朗菍W,唯道是用,不以獲利行私為其行。志學求道應是孔子“學習理念”的基本內(nèi)容。

        (二)學—習

        《論語》開篇即強調(diào)“學”與“習”要結合起來?!皩W”首先是對典籍的一種“思知”,“知”首先是停留在文字解讀與意義解析層面,還不能算作對經(jīng)典所承載的道的思知;還不能算作行對經(jīng)典表達的義理的體會或感通。在孔子看來學的過程是思問困惑郁結的過程。在學—知時,對經(jīng)典義理與自身行為的結合進行反思時,他對經(jīng)典的思考和理解才慢慢深入,因其結合自身行為而對經(jīng)典的思考會生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促使其思考、實踐或提問??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盵1]88學須自得,不自得而不能解時,老師的啟發(fā)變得很重要,所以非“憤”“悱”則不能感通豁然。朱熹說:“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盵11]學貴在自思自得、自啟自發(fā)。若不能則在憤悱之時,老師可以啟發(fā)之。欲學經(jīng)典有所得,則必然要“習”之。唯“習”之乃能結合實際而深入理解,以達到知行合一,方可有得。但“習”又不是簡單地對“知”的模仿或復制,也不是聞見的實際摹寫,而是“思知”的實踐與力行盡極。所以“習”是知行一貫的過程。唯有知行一貫或合一,才能學而盡其極,才能學以致道。因此學—習也不是機械地按照經(jīng)典中的“義理”聞見事情去復制和按部就班。習是義理結合自身實際的摸索揣摩,是知與行合一?!皶r習”則是念念不忘去實踐、去知行合一,盡心用極。故“習”貴在自得于己,是“思”的實踐,是“知”“思”和“行”的合一。

        道不可須臾離。求道,非常習而不能得,不可須臾間斷之。因此“知”須要“思”,“思”須要“習”?!傲暋笔菍Α八肌被蚶斫獾囊环N揣摩,其中還包括反復實踐(行)、在不同的實踐中揣摩體驗的意思。唯有“習”的實踐能夠把經(jīng)典的義理與學者和“思”統(tǒng)一起來。這樣的過程是把經(jīng)典中的義理通過自己的行為實踐摹寫出來,不斷體會,不但實踐,不斷感通,惟精惟一,這樣通過“知”和“行”的合一才能轉化為自己的所得之道?!啊秲睹吩唬骸磳O務時敏,厥修乃來?!盵9]85只有恭敬謙遜地、適時不輟地進行實踐積累,才有可能修成。

        (三)學—樂

        孔子認為自己好學敏求,自得其樂。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1]67“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86可見孔子好學篤極,已樂在其中不能離棄?!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盵1]79孔子樂學樂之,樂此不疲,廢寢忘食,樂以忘憂,心致力于學而不為他物移心?!皩W如不及,猶恐失之。”[1]113可見孔子用心之篤,進學不已,樂在其中而不須臾離??鬃訉︻伝卣f:“惜乎,吾見其進,未見其止也!”[1]127顏回亦樂學不疲,克己盡禮。

        樂學而“學”中自有“樂”,“習”中自然也有“樂”。學—習盡乎其極而至于至善,乃能自得其樂。“《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盵9]7宜兄宜弟,和樂家人,修德于家,成教于家,情樂融融,父母順之,父慈子孝、夫婦同心,兄弟有悌?!啊对姟吩唬骸拮雍煤?,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家室樂爾妻帑?!盵9]21和樂家人,夫婦有別,妻兒安樂,修道于家。

        孔子弟子中,學進不輟、力行盡仁、好學盡知者唯有顏回。孔子不但夸贊顏回好學、力學不輟,顏回樂在其中,自得其道??鬃余叭豢畤@:“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1]153顏回可謂好學,于孔子之言,無不身體力行,得一善則拳拳服膺之。顏回因力學盡極而不能窺探孔子之道,慨嘆孔子之善誘學深入,顏回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之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1]122顏回好學力行,盡心致極,而感嘆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顏回樂道不已,樂學不輟??鬃淤澝李伝兀骸盎刂疄槿艘玻瑩窈踔杏?,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9]17

        四、結語

        由上述解析可知,孔子的“學”首先是建立在經(jīng)典所承載的道義之上的?!皩W”不是簡單的文字之知,“習”不是簡單地照著經(jīng)典去做,學—習是對經(jīng)典的“知”“行”合一的過程。學—習貴在自得。所以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盵12]

        [1] 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 董國.經(jīng)史起見[J].同濟大學學報,2014,25(4):86-87.

        [3] 陳壁生.經(jīng)學,制度與生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8-9.

        [4] 徐梵澄.孔學古微[M].李文彬,譯.孫波,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84.

        [5]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333.

        [6] 陳立.白虎通疏證[M].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7] 劉熙.釋名疏證補[M].畢沅,疏證.王先謙,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211.

        [8] 李源澄.經(jīng)學通論[M].臺北: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 4-5.

        [9] 王文錦.大學中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 鄭玄,孔穎達.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3:1069.

        [11] 錢穆.四書釋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89.

        [12] 孟軻.孟子[M].萬麗,華藍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176.

        Taking the Canons as the Classics and Confucius’ Idea of Learning

        QI Bin-bin1,2

        (1. School of Liberal Arts,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 China; 2. Marxism School,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116028, China)

        The canons, which are ethics norms and regulations of emperors in ancient times, imply the “Dao” in the writings. Confucius made the canons into the classics. People were taught by studying the classics, during which they preached “Dao”. If minds gain the “Dao”, they must be put on studying the classics. If minds want to enter the “Dao”, they usually act with learning the classics. If we always study the classics and frequently act it, we will get the “Dao” with joy. So, Confucius’ idea of learning lies in mind on the classics, actions about the “Dao” and the joy when we get the “Dao”.

        Confucius; will of studying the classics; actions; joy

        B222.6

        A

        1009-9115(2021)02-0090-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2.017

        2020-09-10

        2021-03-07

        祁斌斌(1978-),男,陜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先秦思想、宋明理學、形而上學。

        (責任編輯、校對:郭海莉)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學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4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人妻激情另类乱人伦人妻|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国产成人www免费人成看片|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精品原创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一级特黄aa大片|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思思久99久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桃蜜|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麻豆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中文字幕麻豆一区二区|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免费a级毛片| 国产一级农村无码| 日本高清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小黄片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自偷亚洲精品页65页| 国产最新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人成网站深夜免费| 亚洲啪啪视频一区二区| 曝光无码有码视频专区| 婷婷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视频| 黑人巨大videos极度另类| 久久激情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极品大秀在线性色|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美女av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