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潔 汪元貴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15 頁“圖形王國”。
師:這是一個什么圖形?
生:長方體。
師:有同學由這一個長方體,提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數(shù)學問題。想知道都有哪些問題嗎?
1.復習解決有關長方體棱長和的實際問題。
問題:要制作這樣一個長方體框架,至少要多長的鐵絲?
引導:這里要求的是什么?怎樣想的?列式并計算。
2.復習解決有關長方體表面積的實際問題。
(1)如果給這個長方體整體包裝一下,需要準備多少包裝紙?
(2)如果包裝時,只要在四周貼上標簽,那需要多大的標簽紙?
(3)如果這是無蓋鐵盒,制作時需要多少鐵皮呢?
引導:這里要求的分別是什么?怎樣想的?列式并計算。
(4)將它截成兩個長方體,表面積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
引導:要使表面積最大,可以怎樣截?要使表面積最小呢?嘗試畫圖并說明理由。
3.復習解決有關長方體容積和體積的實際問題。
(1)這個長方體所占的空間有多大?
(2)假如這個長方體是盛水的容器,最多可以盛多少升水?
(3)如果在長方體容器里放入0.4 升水,水深多少厘米?
(4)如果長方體容器里水深1.2 厘米,將一個石塊完全放入后,水面升高至2.7 厘米,求石塊的體積。
引導:這里要求的分別是什么?怎樣想的?列式并計算。
結合課件,動態(tài)演示:
1.如果將這個長方體切成一個最大的正方體,那么切成的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怎樣想的?
復習回顧正方體的特征:(1)棱的特征;(2)面的特征。
2.分別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
1.現(xiàn)在將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擴大為原來的2 倍,正方體擴大前與擴大后,棱長和、表面積、體積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2.如果將一開始長10 厘米、寬8 厘米、高6 厘米的長方體切成兩個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分別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可借助畫圖或實物來幫助思考)
3.你還能提出哪些值得繼續(xù)研究的數(shù)學問題?
1.回顧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錯題,嘗試歸類,選取典型錯題整理分析。
2.思考一下,你覺得這個單元容易出錯的地方有哪些?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舉例說明。
先在四人小組內分享交流,再列舉出典型問題在全班交流。
本節(jié)復習課中,為避免知識復述、就題講題的單一模式,整節(jié)課以問題來驅動。由“一個長方體究竟能引發(fā)出多少數(shù)學問題呢?”為主線,由此引申出“這些問題又分別聯(lián)系哪個知識點,怎樣去思考解答?”“題與題之間有何聯(lián)系和區(qū)別?”“你還能想到哪些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際問題嗎?”問題逐步深入。此時的課堂成為充滿挑戰(zhàn)和探究趣味的活動陣地,學生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驅動下,主動地去思考、去交流。
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涉及到的知識點有表面積和體積,圍繞表面積又有棱長和;圍繞體積,又有容積。除此之外,長方體和正方體若有圖形轉化又會衍生一些關于表面積、體積發(fā)生變化的問題。圍繞這些知識點,整理復習主線,再沿線索展開顯得十分必要。本節(jié)課就用一個串聯(lián)的問題情境,牽引出一系列有關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體積等重難點問題的解決。將易混淆的同類型知識點以題組形式對比呈現(xiàn),讓學生在練習中對比辨析。通過復習課將分散的知識點連接成“線”,編織成“網”,學生的知識體系才能更系統(tǒng)完整。
本節(jié)復習課中,由圖形“邊”的變化再到“切分”圖形,難度不斷增加。學生需要經歷探究思考的過程,“想象、比劃、描述、畫圖、操作”等方式都是讓學生在“做”中“學”?!斑€能提出哪些值得繼續(xù)研究的數(shù)學問題?”則鼓勵學生繼續(xù)思考,逐漸形成研究的好習慣。這一探究實踐過程使得學生的思維在不斷深入。
復習課前布置任務,目的是讓學生回顧錯題,查漏補缺,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容易受到來自同伴建議的影響。因此,課堂中留出交流與分享的時間用于辨析錯題,深度反思,學生之間相互得到啟發(fā),取長補短。同時教師從旁點撥,把零散的題目與書本知識點相結合,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系統(tǒng)。相關活動經驗的積累,有助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逐步自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