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華
(江蘇省泰興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泰興 225400)
子宮內膜息肉是因內膜過度增生而形成的一種局限性內膜腫物,突出于子宮腔內,多呈光滑狀,肉質較硬,蒂長短不盡相同,長者甚至會突出于宮頸口之外。子宮內膜息肉多發(fā)生在青、中年女性群體中,雖然大都是良性,但并不排除有惡變幾率。主要臨床表現為陰道出血、經量增多等,病情嚴重者可出現不孕,嚴重損害了患者身心健康[1]。傳統(tǒng)的診斷性刮宮術治療是通過對子宮內膜息肉的診刮、促使內膜息肉剝脫,但是卻存在著創(chuàng)傷性大、治愈率較低等缺點。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應用越來越廣泛,此術式出血量少,視野清晰,定位準確,顯著改善了患者預后。但是有研究表明,聯合應用有效護理干預,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2]。本文旨在分析手術室護理配合路徑在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之間收治的80例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患者,符合試驗條件:①由宮腔鏡、Β超與病理學明確疾病診斷;②超聲檢查可見子宮有異?;芈?、臨床表現有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的典型疾病癥狀;③無宮腔鏡手術禁忌癥;排除標準:①宮內放置節(jié)育器者;②術前已經在接受激素治療者;③合并發(fā)生心、肝、腎等嚴重臟器病癥;④子宮內膜癌或合并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參照組(40例)中多發(fā)息肉21例,單發(fā)息肉19例;患者年齡22-60歲,平均(44.16±3.16)歲,病程時間自2個月到18個月、平均(10.6±0.8)個月。實驗組(40例)中多發(fā)息肉22例,單發(fā)息肉18例;患者年齡23-60歲,平均(44.68±3.02)歲,病程時間自3個月到19個月、平均病程時間11.2±0.9個月。兩組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患者的基本資料并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參照組實施一般護理,實驗組實施手術室護理配合路徑:①組建護理配合路徑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士、護士長及科室主任,主要職責為依據循證醫(yī)學理念,對患者進行訪視,掌握其病情變化,制定合理護理方案。②術前護理:進入手術室前仔細詢問患者病史及過敏史,評估患者心理特征,告知其手術具體時間、注意事項、預期目標,從而穩(wěn)定患者形態(tài)。③術中配合:提前調節(jié)好手術室溫濕度,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做好保暖工作,準確傳遞各手術器械,詳細記錄患者補液量和出血量。巡回護士在輸血或用藥前,應認真核對患者各項信息,并及時補充欠缺的藥品和物品。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保證輸血管、輸液管通暢。④術后配合:手術完成后仔細清點和檢查器械完整度和患者縫針情況,協(xié)助包扎傷口,安全護送患者回病房。
1.3 評價標準。觀察并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及術中出血量。其中護理質量從問題解決、知識學習、服務意識、整理文書、技能操作以及責任心等方面進行評定,分數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高[3]。
1.4 隨訪指標。隨訪時間12個月,觀察2組患者血紅蛋白、月經量和子宮內膜厚度的變化。月經量使用PΒAC(月經失血圖)法進行統(tǒng)計:每張衛(wèi)生巾使用完畢后、患者自行收入塑料袋儲存,并由醫(yī)務人員統(tǒng)一收集、分類和評分;結合月經失血圖,每張衛(wèi)生巾血染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評價遺失血塊情況;再按衛(wèi)生巾評分、數量和時間(天數)做統(tǒng)計,最后得到PΒAC分數越高、表示月經量越多。另外記錄2組患者疾病復發(fā)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22.0軟件包對兩組間所有數據指標進行對比分析,P表示統(tǒng)計學數據差異,兩組間數據對比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P<0.05。
2.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參照組明顯更少,護理滿意度平分、護理質量評分均更高,P<0.05,數據統(tǒng)計分析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護理質量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參照組 40 27.49±2.49 88.46±5.18 90.43±4.16實驗組 40 16.24±1.50 96.48±2.21 95.48±4.17 t - 24.4766 9.0066 5.4223 P - 0.0000 0.0000 0.0000
表2 比較2組血紅蛋白、月經量和子宮內膜厚度(±s)
表2 比較2組血紅蛋白、月經量和子宮內膜厚度(±s)
分組 例數 PBCA評分(分) 血紅蛋白量(g/L) 子宮內膜厚度(c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0 107.33±12.56 13.46±1.58? 61.82±5.47 123.87±11.25? 1.25±0.34 0.27±0.08?參照組 40 106.18±11.35 40.21±3.36? 60.58±5.21 113.51±10.76? 1.21±0.28 0.38±0.12?t - 0.3038 32.2195 0.7341 2.9762 0.4061 3.4110 P - 0.7629 0.0000 0.4674 0.0501 0.6869 0.0015
2.3 比較2組復發(fā)情況。截至隨訪時間結束,觀察到實驗組共計復發(fā)病例2例、復發(fā)率5.00%,參照組復發(fā)病例8例、復發(fā)率20.00%,兩組間復發(fā)率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2組復發(fā)情況
子宮內膜息肉多是由于炎性子宮內膜局部血管與結締組織增生,從而形成了息肉狀的贅生物突入宮腔導致發(fā)生,息肉的大小、數量不一,常見宮體處,借助細長蒂附著在子宮腔內壁上,致患者發(fā)生經期血量變多、行經期時間延長的癥狀表現,需及時予以干預治療,否則會造成女性不孕、宮頸炎和陰道炎的反復發(fā)生等不良后果,同時子宮內膜息肉也有一定惡變幾率,因此一旦發(fā)現子宮內膜息肉,便應接受規(guī)范治療。目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子宮內膜息肉的發(fā)病機制,大多認為與雌激素持續(xù)作用導致子宮內膜出現增生病變有關。積極治療在改善患者遠期生存質量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臨床多采用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治療此病癥,且取得了較好療效,但是因為此術式手術要求較高,因此對臨床護理的要求也更高。手術室護理配合路徑為一項新型護理模式,是指根據手術室要求和臨床護理經驗,綜合制定的具有調理性、完善性的護理方案,通過依照術前、術中和術后的護理路徑,對患者進行流程化、規(guī)范化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去預防并解決可能會發(fā)生的突發(fā)性問題,以此來確保手術的順利、安全進行,通過對護理人員實施有效、持續(xù)的引導,進而為患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為護理質量持續(xù)提高持續(xù)了有力保障[4]。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實驗組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另外通過隨訪可見,護理后12個月,實驗組患者PΒAC評分與子宮內膜厚度皆要明顯少于參照組,且血紅蛋白量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截至隨訪時間結束,觀察到實驗組共計復發(fā)病例2例、復發(fā)率5.00%,參照組復發(fā)病例8例、復發(fā)率20.00%,兩組間復發(fā)率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2組患者隨訪結局。隨訪可見,術前2組間血紅蛋白、子宮內膜厚度及PΒAC評分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12個月,實驗組患者PΒAC評分與子宮內膜厚度皆要明顯少于參照組,且血紅蛋白量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總而言之,在宮腔鏡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中實施手術室護理配合路徑模式,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減少術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預后、減少疾病復發(fā),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