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
(阿勒泰地區(qū)人民醫(yī)院 病理科,新疆 阿勒泰 836500)
胃癌是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屬于惡性腫瘤的一種。胃癌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胃癌患者的發(fā)病數約為40萬,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1]。為了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他們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早期診斷十分重要。目前,臨床中用于早期胃癌診斷的方法有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但兩者的效果和診斷價值相差較大[2]。本文就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在早期胃癌中的診斷價值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間我院收治的53例早期胃癌患者,53例早期胃癌患者均接受術前胃鏡活檢與術后外科病理檢查。53例患者中,男30例,女23例,年齡在31-74歲,平均(50.25±5.09)歲。左上腹隱痛25例,腹脹納減18例,伴反酸噯氣10例。比較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胃鏡活檢:認真細致地觀察患者的胃黏膜,當肉眼沒辦法判斷病變的組織部位時,可以采用胃黏膜活檢的方式來確認患者病變組織部位的具體情況,通過活檢結果來判斷患者的病情;要注意在進行活檢時,需要視患者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活檢部位,如果患者屬于凹陷型,可以對潰瘍四周組織細胞進行活檢;如果患者是隆起型,應該先除掉隆起部位,從胃黏膜基底部垂直取材進行活檢,活檢鉗和黏膜面之間的角度應該控制在45°左右,取黏膜肌層的活檢組織,將其正面向上,放置于吸水紙上,并通過10%福爾馬林固定液定量瓶進行儲存,貼上標簽進行病理學檢查;如果患者的病灶是平坦性病灶,則需要從病灶周邊的黏膜皺襞中斷處和中央處取材進行活檢[3]。
干預組接受外科病理檢查:通過患者的病歷本了解患者的病因,觀察并認真記錄患者的腫瘤位置、體積大小、形狀大??;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并進行記錄;手術過程中把患者的病灶進行取材、編號,用10%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后,再進行常規(guī)的石蠟包埋、切片、蘇木精-伊紅染色,將其放入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并記錄;由3位病理科醫(yī)師共同參與討論,綜合意見后給出一個明確的診斷結果。
1.3 統計分析。數據用SPSS 20.0分析,(%)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由χ2檢驗。P<0.05,有意義。
2.1 對比準確率。在診斷率方面,術前胃鏡活檢(90.57%)低于術后外科病理檢查(100.00%),P<0.05,見表1。
表1 準確率比較[n(%)]
2.2 對比病理判斷類型。在胃癌病理類型判斷方面,兩種檢查方法對比P<0.05,見表2。
表2 病理判斷類型比較[n(%)]
胃癌是一種惡性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來,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越發(fā)不規(guī)律,胃癌的發(fā)病率也呈現上升趨勢。研究表明,酗酒、吸煙等壞習慣可能會造成胃粘膜息肉、胃潰瘍等情況,嚴重的還會引起癌變,誘發(fā)胃癌[4]。因此,想要保持健康的體魄,需要養(yǎng)成良好、科學的生活習慣。在臨床中,針對胃癌患者的治療一般以手術為主,如胃切除術等,通過手術可以延長部分患者的生存時間。除了手術治療之外,對胃癌早期患者的診斷篩查也很重要,如果能提早診斷,就能為患者的后續(xù)治療搶占時機,大大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隨著現代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胃鏡活檢技術逐步成熟,胃鏡活檢也被廣泛應用于早期胃癌的診斷中。胃鏡活檢是臨床中常見的術前檢查方式,胃鏡活檢的方法非常便捷,只需要在患者的食道處放置一根直徑為1 cm的導光纖維管,就可以觀察到患者病灶的病變情況,但取材的限制性和局限性,沒有辦法對患者的病變組織進行明確的診斷,容易造成誤診和漏診的現象。但作為胃癌術前的檢測方法,還是具有較高的可行性[5]。外科病理檢查則是術后診斷的金標準。外科病理檢查是針對患者術后的檢查方式,外科病理檢查主要是對患者病變的部位進行取樣檢驗,從取樣的浸潤情況、細胞學特征以及分化程度等進行觀察分析,可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一個明確的診斷。外科病理檢查在臨床中的準確性高,能為患者的診斷提供必要的參考[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確診率(90.57%)對于對照組的(100.00%)P<0.05。表明,與胃鏡活檢相比,外科病理檢查對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診斷符合率和準確率作用更大、效果更明顯。
綜上所述,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檢查作為早期胃癌患者術前、術后的不同診斷方法,均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實施外科病理檢查比實施胃鏡活檢的準確率高,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在臨床中對于二者的使用需要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