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麗?王冬
【摘要】本文主要以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元素的融入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元素的融入意義,其次從優(yōu)化英語教學內容,積極融入思政元素、注重隊伍合作,滲透價值引領、創(chuàng)新校本案例,強化政治認同、設計融入方案,提高教師素養(yǎng)水平、指導英語等級考試,培養(yǎng)學生英語素養(yǎng)、設置課外學習環(huán)節(jié),多元化完成思政元素融入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元素的融入措施,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思政元素;文化素養(yǎng);文化自信;融入措施
【作者簡介】鄭敏麗(1979-),女,漢族,??诮洕鷮W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王冬(1978-),女,漢族,海南??谌?,海口經濟學院高級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自貿港公司治理、雙語教學。
英語課程存在顯著的人文性,在教學中納入思政元素產生一定作用。從文化素養(yǎng)層面過渡到文化自信層面,分析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英語課程應充分地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交流能力,對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樹立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大學英語教學和思政元素的融合,堅定學生文化自信,有效的促進大學生成長與發(fā)展。
一、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元素的融入意義
大學時期的英語教學進行思政元素融合,可作用在學生文化自信引導上。所謂的文化自信,即某個政黨與民族給予自身文化價值進行的全方位肯定,體現(xiàn)文化活力與生命力。大學英語課程具備的任務比較多,樹立學生語言運用意識、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強化學生民族自豪感等,可以說,英語教學中進行思政元素的融入存在諸多優(yōu)勢。
1.兩者融合可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在目的語相關文化的分析中,應該將其以及母語文化互相結合,語言課程的文化應兼具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特征。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關注學生基礎技能形成,和中華民族知識結合起來強化學生學習有效性。英語教學內納入思政元素,教師組織學生分析英語表達形式,還要求學生借助漢語進行自我意愿傳遞,繼而實現(xiàn)思政元素的融入目的,以增強學生語言實踐能力。
2.兩者融合可促進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發(fā)展。文化的基礎以價值理念為主,道路創(chuàng)新便是價值思想的重點體現(xiàn)形式。語言文字不只是溝通工具的一種,還具備價值傳遞的任務。若學生熱愛某一種語言,可連同內在的思想一起認同。每個國家都具備語言文化,大學英語課程樹立學生跨文化溝通意識,學生珍惜文化內在的性質,學生還可對中華文化生成自豪感。比如,納入健康生活內容與責任擔當?shù)人颊?,這樣學生自主的溝通與交流,為了國家的繁榮發(fā)展做出貢獻,自然而然促進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yǎng)。
3.兩者融合可促進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現(xiàn)階段,我國文化自信的主體以共產黨與民族為主,還是人們的自信?;谝粠б宦返乃枷?,被諸多國家所肯定,給學生提供國家建設的機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學生不只是要分析國外故事,還要掌握國外故事,通過英語進行外國故事教授,講好中國故事。所以,在融入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元素期間,要樹立學生民族自豪感,繼而讓學生文化素養(yǎng)轉移到文化自信層面。
二、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元素的融入措施
大學英語教學和思政元素的充分融合,要把文化素養(yǎng)轉變?yōu)樽孕乓曌魅胧贮c,對學生接觸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揮校本資源優(yōu)勢帶動學習目標實現(xiàn)。
1.優(yōu)化英語教學內容,積極融入思政元素。新課改條件下,思政元素的融入要求教師把原有教學目標為前提,對學習內容進行適當延伸。明確學生分析的話題,對中國元素加以充分融入,構架人類學習共同體以及中國夢。比如,在英語教學中,給學生滲透天人合一的思想,適當引入時政新聞,帶領學生通過中國話語體系對社會的發(fā)展傾向進行闡述,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不知不覺中受到思政元素的熏染。比如,在對“Talk about Tour Schedule”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下列問題:同學們,你們去過哪里旅游?你們的旅游計劃是什么?給你一次機會你想要去哪里旅游?即Students, where have you been traveling? What is your travel plan? Give you a chance to see where do you want to travel?若教師直接要求學生閱讀文本,找到文本的大意進行分析,很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影響思政元素的滲透。教師依據(jù)相關問題給學生明確主題,在學生分析與討論中勢必會涉及外國旅游地區(qū),這樣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學會發(fā)展中國旅游景點,吸取中國文化,繼而提高英語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
2.注重隊伍合作,滲透價值引領。大學英語教師作為思政元素融入的組織者與實踐者,不管是教師或者思政專業(yè)教師,都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中投入時間和精力。在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中,一些教師角色引導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含義分析,便于思政元素滲透的目的,而教師依舊需要帶領學生感知價值引領,促使思政元素的融入成效可更為顯著。比如,英語教師組織學生對某一個時政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教師發(fā)揮引導職能,鼓勵學生嘗試用英語互相溝通,樹立學生隊伍合作意識,對表現(xiàn)積極的小組成員全方位鼓勵與贊揚,這樣豐富學生知識面,強化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質量。比如,在進行“Would YOU Take a Message”教學實踐時,針對“你會收到消息嗎”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即學生利用課下時間互相交流,然后要求學生以網絡的形式把消息信息傳遞在微信交流群中,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利用英語學會表述,同時講述收到消息的內容。盡可能地讓學生選取和思政元素相關的內容,尤其是熱點話題,教師不斷地引領學生,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實踐。
3.創(chuàng)新校本案例,強化政治認同。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領域,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工作備受關注,諸多留學生走進大學校園中進行學習,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起到傳遞中國文化的作用。我國的師生也要滲透主人翁意識,大學校園開展中外文化溝通活動,對我國文化精髓進行內涵挖掘,給每一個學生傳播中國價值理念。或者鼓勵學生進行國際舞臺演出,傳播中國聲音,學生從內心深處再次被呼喚要熱愛國家,提高學生學習與文化傳播的動力,學生認真講好中國故事,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大學生英語素養(yǎng)轉變?yōu)槲幕孕拧?/p>
4.設計融入方案,提高教師素養(yǎng)水平。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思政元素融入,取得的成效受到教師的影響。英語教師不只是應存有一定專業(yè)能力,還應存在良好的道德情操,做到以身示范以及嚴于律己。強化自身修養(yǎng),時刻關注言行舉止,給學生進行正能量傳遞。教師意識到自身教書育人使命的發(fā)揮,樹立思政意識,在自主化學習與集體化學習過程中豐富英語素養(yǎng),吸取更多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精髓,掌握時政要聞,繼而可辯證化的對待西方文化,針對性地完成思政元素融合,體現(xiàn)思政元素融入的時效性。
5.指導英語等級考試,培養(yǎng)學生英語素養(yǎng)。在文化自信轉變過程中,教師應強調學生英語素養(yǎng)的發(fā)展,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內,等級考試主要是國家教育單位實施的一種考試模式,若學生可通過等級考核,可更好地參與就業(yè)。最近幾年,全國英語等級考試委員會初步調整考試題型,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化考核的必要性,適當增加新聞聽力題型。英語教師要強調指導課程的進行,妥善納入思政元素,學生一方面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另一方面關注時代發(fā)展傾向,接受多樣化的廣播新聞,全面掌握國內外時事政治。另外,教師還要給學生全方位鼓勵,使其真正意識到大學生要關注國家大事,辯證地看待時事新聞,擁有較強的判斷是非能力。并組織學生進行翻譯題型訓練,給學生介紹翻譯技巧,對歷年來的題型加以傳統(tǒng)文化元素挖掘,在學生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便實現(xiàn)思政元素的滲透。如,分析中國結的英語表述( Chinese knot )、茶文化的英語表述( tea culture )與中餐的英語表述(Chinese food),學生對思政元素產生較強認同感。久而久之,融合英語教學和思政元素使得學生思想心靈得到鼓舞,提高了大學英語教學效率,學生能夠從英語素養(yǎng)轉變?yōu)槲幕孕?,明確自己要為國家發(fā)展而奮斗的思想。
6.設置課外學習環(huán)節(jié),多元化完成思政元素融入。大學生英語教學實踐,教師在思政元素融入期間不只是要充分挖掘,還應該通過課前時間與課后時間,帶領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小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每日英語活動,給學生進行小組分配,兩個學生為一個小組,在上課之前通過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其他學生介紹本組收集的新聞信息,按照PPT的形式具體化介紹,給學生提供說英語的良好機會,讓學生充分感知英語名詞的表達技巧,培養(yǎng)其愿意為國家奉獻的精神。教師安排學生客觀化的評估歷史事件,做到以史為鑒,適當增加中外詩詞翻譯活動,不僅起到了調動學生英語學習動力的作用,還可增強學生英語知識的應用能力,從而深層次地挖掘中西方文化精髓。在此階段,教師樹立學生家國情懷,使得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立足于文化素養(yǎng)轉變?yōu)槲幕孕?,每一所高校都應注重英語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因為文化自信作為民族復興與建設的力量源泉,教師要結合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情況,巧妙在英語中納入思政元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學生對文本知識的探索動力,為了美好的國家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岳洪,周瑞雪,張莉.淺析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的應用——以《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冊第7單元為例[J].海外英語, 2020(14):261-262.
[2]張婷婷,任麗霞,呂桂鳳.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智慧教育滲透思政元素新路徑——以吉林醫(yī)藥學院為例[J].國際公關,2019(9):115.
[3]彭健.淺談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J].中外交流,2019(41):17.
[4]王培松.基于目標教學法的“英語課程思政”行動研究——以“國際商務禮儀”課程為例[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155-157.
[5]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技能培養(yǎng)的需求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yī)學教育雜志,2021(8):686-690.
[6]張景玲,鄭佩偉.新標準大學英語讀寫課教學與思政元素融合研究[J].海外英語,2020(16):24-25.
[7]鄭逸梅.課程思政背景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有效途徑——以茶文化為例[J].福建茶葉,2020(8):184-185.
[8]范菲.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探索——新時代傳媒藝術類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新要求[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2):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