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展球 羅小燕 鐘小煒
[摘要] 目的 探討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結果導向的護理管理對機體快速康復的促進效果。 方法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院內收治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然后配合護理干預,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管理,研究組進行結果導向的護理管理,比較研究組與對照組護理前后心率,血壓,監(jiān)測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心功能改善情況,焦慮、抑郁及護理滿意度。 結果 研究組心率低于對照組,血壓、Sa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BNP低于對照組,而CI、CO、EF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結果導向的護理管理改善患者心率、血壓、心功能及焦慮、抑郁情況明顯,促進患者快速康復。
[關鍵詞] 結果導向;護理管理;重癥心力衰竭;快速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73.5?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1)31-017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sult-oriented nursing management on the rapid recovery of the bod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failure.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failu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20 were enroll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received symptomatic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result-oriented nursing management. Th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arterial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SaO2), cardiac function improvement, anxiety, depress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Results The heart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lood pressure and SaO2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NP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CI, CO and EF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SAS and SDS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nursing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5.0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result-oriented nursing management improves the patient's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heart functi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promotes the patient's rapid recovery.
[Key words] Result-oriented; Nursing management; Severe heart failure; Rapid recovery
心力衰竭是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主要癥狀為氣促、呼吸困難、外周水腫等,而重癥心力衰竭則是在靜息狀態(tài)中以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同時患者存在血流動力學異常,患者大部分易發(fā)生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存質量[1-2]。現(xiàn)今,重癥心力衰竭以促進尿液排泄、血管內皮擴張及增強心功能等對癥治療為主,挽救患者生命,但治療期間因患者機體差異病情變化不同,且對疾病有關的知識陌生、心理承受力與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往往會隨著治療進展遵醫(yī)配合度變差,影響患者恢復[3-4]。常規(guī)的臨床護理難以適應重癥病情的變化,護理管理效果不理想,無法達到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目的,因此,臨床中尋找一種有效的護理管理配合臨床治療對促進重癥心衰患者康復具有現(xiàn)實意義。結果導向的護理管理是新興的一種護理方法,是基于結果導向理念下開展護理工作,核心在于注重各項護理的開展是有循證醫(yī)學依據,可對患者及疾病形成客觀積極的響應,針對疾病及個體差異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實現(xiàn)護理的專一性及有效性,但目前該護理管理方案在重癥心衰中應用較少[5]。因此,本研究重點探討結果導向的護理管理新模式在重癥心衰患者中促進其快速康復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院內收治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進行重癥心衰的常規(guī)護理管理;研究組進行結果導向的護理管理。納入標準:①ICU的重癥心力衰竭成人患者,或合并休克;②符合《急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6]中重癥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且按照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心電圖、胸部X線、心動圖及血清學指標確診。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晚期者;②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頻率高,進行多次電刺激恢復心律者;③瓣膜性心臟病,腹主動脈瘤者;④ICU住院時間<24 h者。本研究開展的所有項目均為患者自愿且獲得了知情同意;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研究組中男/女為21/19例,年齡20~85歲,平均(69.78±6.81)歲;對照組中男/女為22/18例,年齡20~85歲,平均(70.54±7.08)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然后配合護理干預,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管理,包括疾病護理,環(huán)境及飲食對應的護理等。
研究組采用結果導向的護理管理,具體護理過程如下:①責任護士培訓,培訓內容主要為正確掌握結果導向的護理思想與培訓危重疾病的護理基礎、急救護理操作、監(jiān)護技術、ICU專科知識技能、急救設備儀器的運用與維護管理、觀察且判斷監(jiān)護參數、管理消毒隔離與醫(yī)院感染控制等。②篩選危險因素,為患者開展針對性護理提供循證依據,分別包括患者自身、疾病與藥物治療這三個方面,患者的因素可能有高齡(年齡≥75歲)、獨居、低學歷、合并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因素有呼吸困難、疾病進展(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感染等);藥物因素有種類應用頻繁、敏感性差、藥物不良反應。高齡患者需要開展特級護理,護理期間要實施無縫隙銜接;獨居者需要護理人員專門陪護,低學歷者應當耐心地介紹不同的治療、進行護理操作的臨床意義;存在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合并癥患者,在護理重癥心衰的同時應當注意其合并癥的護理,避免疾病由于合并癥等因素的影響而加重。針對呼吸困難的患者與發(fā)紺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在第一時間中按照醫(yī)囑為其吸氧(氧流量控制在2~4 L/min),提高其心肌氧的供應,從而改變其心肌缺血、缺氧狀態(tài)。疾病進展的重癥心衰患者需在遵循醫(yī)生治療的基礎中,進行相關的護理,指導患者在臥床時應選擇最佳體位,如平臥位或半臥位,從而降低其心臟的負擔,患者其心肌的耗氧量,避免其心肌再次出現(xiàn)衰竭病狀,監(jiān)測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評估呼吸功能。除此之外,醫(yī)護人員需時候備好搶救過程中所需藥品及對應的醫(yī)療設備,同時高度警惕做好隨時搶救患者的準備工作。針對由于藥物應用方面,責任護士需要按照醫(yī)囑用藥的基礎中,避免出現(xiàn)由于藥物使用類型較多而發(fā)生耐藥性,或對藥物敏感性較差的患者應及時通知醫(yī)生在第一時間替換治療方案,在用藥期間責任護士應熟悉各種藥物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反應,從而進行預先風險防范。③心理護理,重癥心衰患者基本上具有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所以產生不配合醫(yī)生治療的行為,造成治療效果受到影響,所以,護理人員需按照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來采取對應的心理安撫,采取階梯式的心理護理手段展開心理疏導且聯(lián)合圖文模式,為患者普及心衰的發(fā)病原因及采取的治療方案等,增強其對心衰對應知識的普及程度與熟知度。另外,護理人員在患者面前多講解一些治療成功的病例等方法來降低其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讓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并主動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④飲食護理。盡量提供清淡容易消化的流體性食物或半流質食物。攝入食物時應采取少吃多餐,另外,需告知患者以水果和蔬菜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或不節(jié)制暴飲暴食。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效果(心率、血壓及SaO2),心功能改善情況[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心臟指數(CI)、心排出量(CO)、射血分數(EF)],焦慮、抑郁評分及護理滿意度。①心功能:BNP:抽取患者護理前后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獲得上清液采用B型鈉尿肽檢測試劑盒(雙抗夾心免疫酶法,快臻心血管醫(yī)療有效責任公司)測定BNP,超聲心動儀監(jiān)測CI、CO、EF;BNP正常值:100~400 ng/L;CO正常值:3.5~8.0 L/min;CI:正常值2.2~5.0 L/(min×m2);EF:正常值≥50%。②焦慮: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價焦慮程度,采用1~4分評分法,所得分數相加,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分數越低焦慮程度越輕[7]。抑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價抑郁程度,采用1~4分評分法,得分相加,滿分為100分,50分作為臨界值,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分數越低焦慮程度越輕[8]。③護理滿意度,采用院內護理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讓患者填寫,調查對護理滿意程度,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79分;不滿意:低于6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護理前后護理干預效果比較
護理前,兩組心率、血壓、Sa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心率較護理前降低,血壓、SaO2較護理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心率低于對照組,血壓、Sa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BNP、CI、CO、EF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BNP較護理前降低,CI、CO、EF指標較護理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BNP低于對照組,CI、CO、EF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較護理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中國心血管報告中提出,全國患心血管疾病者高達2.9億,心力衰竭者450萬。心血管病病死率排名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心力衰竭患者因心肌缺血與腎功能降低等合并癥的出現(xiàn),造成病情加劇,治療難度升高,臨床上重癥心衰患者往往病情危重,除對癥治療外高質量的護理配合對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與傳統(tǒng)護理模式相比較,結果導向的護理管理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9-11]。近年來,結果為導向的護理管理在慢阻肺、骨質疏松、慢性心衰及血液透析等多種疾病中應用,結果導向的主旨是先篩選出影響結果的風險因素進行循證護理,注重護理管理的有效性及實際效果,目前該護理管理模式在增強護理工作效率及提高護理質量,促進醫(yī)患間關系和諧上發(fā)揮重要作用[12-13]。
本研究采用結果導向的護理管理,其主要確定影響患者疾病的風險因素為依據,分別從自身、疾病與藥物治療這三個方面切入,譬如本研究中的針對疾病因素,由于重癥心衰患者易發(fā)生休克、多器官功能如疾病進展(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感染等),所以進行了體位指導,可選擇平臥位或半臥位來降低患者心臟的負擔,采用對SaO2的監(jiān)測來判斷其呼吸功能,若發(fā)生呼吸困難、發(fā)紺應按照醫(yī)囑給予吸氧來提高心肌氧的供應,避免患者進一步惡化。除確定疾病風險因素為依據外還配合了心理、飲食等方面的輔助,進一步增強護理效果,增強患者配合力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改善患者心功能,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臨床護理工作服務水平的優(yōu)劣與護理滿意度呈現(xiàn)相關性,是代表醫(yī)院整體形象,所以周全、細致、且循證的護理,可優(yōu)化護患關系,為患者營造良好的護理環(huán)境,提升護理滿意度[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對重癥心衰患者采用結果導向的護理管理后,心率、血壓及SaO2、心功能各個指標得到有效改善,說明結果導向護理輔助治療可從內到外的緩解疾病對心臟的負擔,改善臨床癥狀與心功能。本研究護理中還配合了心理護理,給患者做好心理建設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患者由于擔憂疾病的焦慮及抑郁癥狀在進行了心理護理后明顯改善,說該護理管理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讓患者短時間中轉換為患者的角色調節(jié)形態(tài),提高患者配合治療遵從性,有益于患者盡早恢復健康。同時也有利于治療工作的開展,增強患者院內治療的舒適程度,所以研究組護理滿意率高達95.00%,提示患者對該護理管理的認可程度,有利于醫(yī)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重癥心衰患者治療中配合結果導向護理,達到最佳治療及護理效果,減輕患者心功能不適癥狀,增強患者與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促進患者早期恢復,該護理措施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畏,薛貽敏,林風輝,等. PiCCO指導下目標導向治療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研究[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9,31(12):1535-1537.
[2] 吳冬冬,劉曉程,劉志剛. 重癥心力衰竭的微創(chuàng)外科治療新進展[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9,17(2):118-121.
[3] 周素芳,顧永梅,劉愛明. 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在ICU重癥心衰中的應用及預后分析[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20,21(7):12-14.
[4] 張志慧,殷曉菁. 個性化護理干預在老年重癥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18,24(6):721-723.
[5] 張可樂. 老年重癥心力衰竭急診內科的治療方法與治療效果[J]. 山西醫(yī)藥雜志,2018,47(8):895-897.
[6]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急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0)[J]. 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13,9(12):81-97.
[7] 王征宇,遲玉芬. 焦慮自評量表(SAS)[J]. 上海精神醫(yī)學,1984,12(2):121-124.
[8] 韓蒙蒙,徐琳,趙文淑,等. 重癥射血分數中間值心力衰竭患者死亡情況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9,34(6):587-591.
[9] 張楚文. 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癥護理干預措施探討[J].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20,9(2):101-103.
[10] 黃靜芳. 綜合重癥護理在急性心衰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9,9(14):70-72.
[11] 康改新. 標準化護理程序在重癥監(jiān)護室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 河南醫(yī)學研究,2018,27(5):925-926.
[12] 申文娟,易興科,張凱,等. 早期目標導向鎮(zhèn)靜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機械通氣患者的臨床觀察[J]. 臨床肺科雜志,2020,2(4):314-317.
[13] 王慧文,王星星. 以自我管理為導向的5A護理在中老年骨質疏松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 14(24):147-149.
[14] 黨志峰.“以服務病人為中心”中國特色護理理念的探索[J]. 護理研究,2019,33(8):173-174.
[15] 姜艷,宋慶娜,臧蕊,等. ICU患者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中華護理雜志, 2020,55(2):177-181.
(收稿日期: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