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云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 骨一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常見膝關節(jié)骨折,多伴有膝關節(jié)韌帶、半月板、關節(jié)軟骨損傷,從而導致膝關節(jié)畸形、功能障礙等[1]。臨床多采用手術復位固定治療,但術后由于長期制動易發(fā)生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嚴重影響預后。Autar量表可評估DVT發(fā)生風險,根據(jù)風險程度采取不同的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可減少DVT發(fā)生,應用于臨床具有一定價值[2]。本研究選取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76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旨在探討Autar量表風險評估下的預防護理干預效果。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6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護理干預方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28~69歲,平均(43.65±7.59)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及大專13例,大學及以上11例。觀察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8~70歲,平均(45.52±7.62)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及大專13例,大學及以上12例。兩組以上資料(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jīng)MRI、X線檢查確診為脛骨平臺骨折;②接受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手術治療;③依從性良好。(2)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疾?。虎诤喜盒阅[瘤;③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④合并較嚴重的血液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疾病;⑤多發(fā)骨折;⑥既往合并膝骨關節(jié)炎、關節(jié)外傷等;⑦合并累及下肢關節(jié)的風濕免疫性疾病。
1.3 干預方法
1.3.1對照組 進行常規(guī)護理。口頭教育或發(fā)放知識宣講手冊宣教。術后進行關節(jié)屈伸訓練,術后1周拄雙拐輔助行走,術后1個月利用助步器行走,術后2個月獨立行走。講解鍛煉注意事項,積極預防摔倒;進行溝通交流緩解患者焦慮等負面情緒;協(xié)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及治療。
1.3.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利用Autar量表進行風險評估后進行預防護理干預。(1)采用Autar量表對DVT風險進行評估,包括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活動能力、創(chuàng)傷風險種類、現(xiàn)有高風險疾病,特殊風險種類等內(nèi)容,總分4~30分,<6分為無風險,7~10分為低風險,11~14分為中風險,≥15分為高風險。(2)根據(jù)風險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對于低風險者采取仰臥位并抬高雙下肢,高度為30 cm,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并進行踝關節(jié)伸屈與股四頭肌收縮訓練;對于中風險者,在低風險患者基礎上加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梯度壓力彈力襪、足底靜脈泵等物理機械預防措施,并主動康復鍛煉,如步態(tài)訓練、原地踏步5 min、膝關節(jié)主動伸屈訓練、坐位伸髖練習、立位伸展練習,每項每次15 min,每日2~4次;對于高風險者,在中風險患者基礎上增加被動肢體活動,護理人員進行專業(yè)按摩,從患肢近端至遠端輕柔進行向心性按摩及梁丘、鶴頂、陽陵泉、委中、膝眼等穴位按摩,每穴15~30次,每日1次,每次15~20 min;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做患側(cè)趾、踝、膝等關節(jié)被動屈伸,每次10 s,每組10次,每日3組,每兩組間休息15~20 s。兩組均護理至出院。
1.4 觀察指標(1)兩組下肢DVT發(fā)生率。(2)兩組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護理前、護理后疼痛程度,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估,總分0~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強。(3)護理前、護理后兩組膝關節(jié)功能,采用Lysholm評分評估,包括跛行、支撐、不穩(wěn)定等 8個項目,總分0~100分,分數(shù)越高,膝關節(jié)功能越好,<70分表示需要積極治療。(4)護理前、護理后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分,總分14~56分,分數(shù)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差。(5)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NSNS)評估,總分為19~95分,95、76~94、57~75、38~56、19~37分依次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非常滿意、滿意計入總滿意度。
2.1 下肢DVT發(fā)生率觀察組下肢DVT發(fā)生率[5.26%(2/38)]低于對照組[21.05%(8/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46,P=0.042)。
2.2 恢復時間、V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較短,護理后VA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Lysholm、ADL評分護理前兩組Lysholm、ADL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護理后觀察組Lysholm評分較高,ADL評分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恢復時間、VAS評分比較
表2 兩組Lysholm、ADL評分比較分)
2.4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20例非常滿意,16例滿意,2例一般;對照組18例非常滿意,12例滿意,5例一般,2例不滿意,1例非常不滿意。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4.74%(36/38)]高于對照組[78.95%(30/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46,P=0.042)。
脛骨平臺骨折是指受到剪切力,引起劈裂性、塌陷性骨折,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但需配合一定護理手段減少下肢DVT發(fā)生,提高預后[3]。
Autar量表是臨床常用量化模型,用來評估DVT風險,對制動、損傷部位、高齡等影響因素的風險程度進行綜合評估,并進行風險分級,采取相應預防護理措施[4]。本研究利用Autar量表進行風險評估后進行預防護理干預,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下肢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通過對DVT發(fā)生風險進行低、中、高的評估和劃分,并根據(jù)結(jié)果進行對應程度訓練,如抬高雙下肢、利用機械進行物理預防、進行主動/被動訓練,可有效防止DVT發(fā)生,并促進恢復,縮短下床活動、住院時間[5]。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護理后觀察組Lysholm評分高于對照組,VAS、ADL評分低于對照組。針對不同危險程度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取不同干預措施,通過進行踝關節(jié)主動活動及膝、踝等被動屈伸,同時增加被動性按摩,可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6]。通過訓練、活動關節(ji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同時進行專業(yè)穴位按摩,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助于病情恢復,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疼痛程度[7]。另外,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采用Autar量表進行風險評估后進行預防護理干預,通過采取針對性措施,減輕疼痛,促進康復,護理滿意度較高[8]。臨床還應與患者進行積極溝通交流,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對其負面情緒進行積極疏導,提高護理依從性與疾病認知度,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護理質(zhì)量。
綜上所述,在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采用Autar量表進行風險評估后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護理干預,可降低下肢DVT發(fā)生率,縮短恢復時間,減輕疼痛程度,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