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翠翠,朱曉麗
(山東開放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盵1]大學生是青年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理想信念教育歷來是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內容,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校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斷變化,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產生了各種影響。研究如何克服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負面影響,利用新媒體技術的正向宣傳功能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服務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理想信念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人們在一定認知基礎上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定不移和身體力行的心理態(tài)度和精神狀態(tài)。[2]理想信念對一個人的人生發(fā)展和價值觀的實現(xiàn)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我國一直非常重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理想信念教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包括校內和校外兩種方式。校內教育方式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輔以校園文化建設、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社團活動等方式;校外教育方式主要包括社會宣傳、家庭教育等。目前我國大學的思想政治課大多都是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的課堂講授,伴有專題講座、班會等多種形式,很多學校建設了理想信念教育主題網(wǎng)站等。但在思想政治課中有些教師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資源類型不豐富,理想信念內容較抽象,教學方法單一,不能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而且教學中教師在課下與學生接觸較少,對學生影響力降低,且缺乏針對性,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進入新媒體時代,每天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快手、抖音等產生和傳播的信息不計其數(shù),資源形式豐富,短小精悍的視頻,貼近生活的內容等都極大地吸引著學生,對學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巨量信息流已經(jīng)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全方位、全時段地沖擊和滲透著大學生萌動而稚嫩的心靈。[3]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全時性和雙向性、信息存儲的海量性、媒體手段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等特點,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服務是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新媒體時代,網(wǎng)絡通信發(fā)展迅速,上網(wǎng)成本逐漸降低,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體技術不斷涌現(xiàn),大學生獲取和傳播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信息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大學生通過網(wǎng)絡可以輕易地獲取新媒體形式的各種學習資源,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相比,新媒體信息更容易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因此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不再限于學校,新媒體資源成為大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來源,這使得僅在課堂與學生交流的教育者的話語分量逐漸被邊緣化,進而弱化了教育者的話語主導權,降低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新媒體平臺開放,面向大眾,使得大學生獲取和傳播信息變得更加容易,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新媒體信息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短小精悍,適合碎片化時間閱讀,獲得了大學生的青睞,激發(fā)了大學生閱讀和觀賞的興趣,占用了大學生大量的時間精力。而這些信息中有些是個人的創(chuàng)作或者非官方發(fā)布的信息,世界多元性的文化和思想也在新媒體平臺中交流和匯集,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也在其信息傳播過程中滲透到我國,這些境內和境外信息和觀點良莠不齊,有些意識形態(tài)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悖,有些信息斷章取義,有些觀點過于偏激,這些博雜的信息容易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造成負面影響。長時間頻繁受這些不良思想的侵蝕,容易使得大學生對以前所受的理想信念教育產生質疑甚至動搖,淡化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造成大學生理想信念淡漠,最終影響了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
新媒體豐富的資源,新穎的表達形式,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獲取和傳播信息的渠道,而傳統(tǒng)的理想信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適合大學生的學習需求。要想重新奪回教育主導權,讓學校教育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就要進行教學改革。為了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豐富教育資源的內容和呈現(xiàn)方式,就需要教育者掌握新媒體技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這對教育者的媒體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新媒體時代,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平臺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優(yōu)勢,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才能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減少或阻止不良信息的傳播,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首先,要繼續(xù)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強規(guī)范網(wǎng)絡信息的內容。在社會特別是校園中,利用新媒體技術大力宣傳與網(wǎng)絡信息發(fā)布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號召學生不傳謠不信謠,以官方發(fā)布信息為準。提高學生辨別不良信息的能力,主動阻止不良信息的傳播,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其次,利用大數(shù)據(jù)加強輿情監(jiān)控能力,減少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特別是對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傳播內容,增強敏感度,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減少傳播范圍和時間。再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凈化校園網(wǎng)絡環(huán)境。通過班會、社團活動、宣傳欄、網(wǎng)絡等向學生推送積極正面的文化和思想,減少甚至消除不良信息傳播空間。最后,教育者要多關注網(wǎng)絡熱點話題及信息,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對于一些不良信息及時糾正和解惑,避免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
教育者話語主導權之所以弱化,一方面是因為教育內容陳舊、單一,無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另一方面是因為教育內容傳播渠道單一,不靈活,學生關注時間較短,學生容易被瞬息萬變的網(wǎng)絡信息吸引。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應充分應用新媒體技術,積極建設新媒體平臺,豐富理想信念教育資源內容、類型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是建設新媒體平臺,拓寬理想信念教育渠道。將新媒體應用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資源通過智能手機傳輸和獲取,克服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在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的引導及影響,也可通過相關教學平臺與學生進行零距離互動,教學形式更加新穎,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進一步完善校園理想信念主題網(wǎng)站建設,建設微信群、公眾號、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搶占理想信念教育網(wǎng)站新陣地,阻止或者切斷不良信息傳播途徑與存在空間,增強教育者話語權。
二是豐富理想信念教育資源,增強理想信念教育感染力。首先,有關部門可將理想信念教育內容進行整理和加工,以學生喜愛的形式呈現(xiàn),通過新媒體平臺定時推送給學生。內容由專門人員審核把控,定時更新,面向一省或一市,作為思想政治課的素材補充,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興趣和主動性,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具吸引力。其次,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及時更新理想信念教育內容,豐富資源形式,引入熱點話題,關注學生興趣,選取生活中鮮活的案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可將傳統(tǒng)文化、紅色資源等引入其中,可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fā)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等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與現(xiàn)實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英雄就在我們身邊,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再次,專業(yè)課教師也應該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提供的資源,適當融入教學過程,在專業(yè)課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政內容的來源,結合專業(yè)、立足崗位進行分析,講解,增強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親和力,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理想信念教育合力。
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者媒體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更好地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盵4]“做好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應該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以做好價值引領教育為關鍵”。[5]新媒體平臺的應用和新媒體資源的普及,倒逼教育者提高運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面對新的挑戰(zhàn),教育者一方面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把握理論知識新的時代內涵,關注新媒體信息,了解學生心理需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提高理論素養(yǎng)。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更新教學方式與方法,熟練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媒體的普及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社會、學校、家庭各層面需要通力合作,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凈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加強輿情監(jiān)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和形式,拓寬教育渠道,抓住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機遇,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