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婷,徐方飚
(1.開封市人民醫(y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2.河南省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王新志教授是首屆國家岐黃學者,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仲景國醫(yī)導師,河南省首屆名中醫(yī),河南省優(yōu)秀專家。王教授從醫(yī)數(shù)十載,熟諳經典,學貫古今,中西合璧,臨床尤為強調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重視腹診、問診,總結出“離經之血便是瘀,活血化瘀三部曲”“中風病勿單純見風治風”等學術思想;治療上強調不僅以藥物治療疾病,還要注重身心情志的開導,并且以身作則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主編有《中華實用中風病大全》[1]《中風腦病診療全書》[3]等十余部著作;精研《靈樞》《素問》,勤學《本草》,注重辨證辨病,長于各種腦系疾病及西醫(yī)難有療效的疑難病癥,療效顯著。王教授指出:混合性腦中風為共軛的腦出血與腦梗死,是各種原因所致的梗死后出血及出血后梗死、梗死與出血并存的病態(tài)過程,臨床上需要辨證論治、分期論治。
中風[3]最早始于《黃帝內經》,據(jù)記載,“中風”僅指病因,即感受風邪,并不包括現(xiàn)今所指的半身不遂等癥狀。直到漢代,張仲景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治》中云:“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瘦,脈微而數(shù),中風使然?!盵4]將半身不遂定義為中風病主癥之一,如今的中風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為主癥的病證。1997年10月1日起實施的國際《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5],明確把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西醫(yī)學定義為急性腦血管疾病,如短暫腦缺血發(fā)作、局限性腦梗死、原發(fā)性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內科學》[6]和《神經病學》[7]皆沒有對混合性中風,西醫(yī)學為腦梗死后出血轉化、腦出血后腦梗死或兩者同時并存做出診療指導和建議[8];但據(jù)臨床觀察報道,混合性中風患者不在少數(shù)[9]?;旌闲灾酗L的定義也只是近幾年才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被大家所重視[10];但目前尚無詳細的混合性中風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案的制定。西醫(yī)學主要從血流動力學方面考慮為缺血灶再灌注損傷所致出血[11],更有從基因角度的研究[12],近期出臺的《中國急性腦梗死后出血轉化診治共識2019》[13]對急性腦梗死后出血轉化做了分型,并給出一定的治療方案及建議。由此可見,臨床對混合性中風的診治思路研究已經迫在眉睫。筆者有幸隨師侍診,受益匪淺?,F(xiàn)將王教授治療混合性中風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王師認為,風、火、痰、瘀、虛無一不可致中風,也可兩者兼而有之,甚三者合之。缺血與出血矛盾共存,此為怪,怪病多有痰作祟。痰分有形和無形。有形之痰多結合瘀血,形成有形之結,如痰核、瘰疬、癭瘤等;無形之痰多阻滯氣的運行,氣機不暢,則全身氣的運行失調,氣不達之地可發(fā)為氣虛,進而營血不達發(fā)為缺血灶,或統(tǒng)血無力而致血溢脈外。古代醫(yī)家多有“痰之為病,變幻百端”的學術思想。明代樓英在《醫(yī)學綱目》中對痰進行描述,曰:“痰之為病,成偏頭風,成雷頭風,成太陽頭痛,眩暈如坐舟車,精神恍惚?;蚩谘鄄p動,或眉棱耳輪俱癢,或頜腮四肢游風硬腫,似疼非疼?;驕喩碓锇W……或四肢肌骨間,痛如擊戮,乍起乍止,并無常所, 或不時手臂麻疼, 狀如風濕, 或如芒刺在背著膚,或如毛蟲所螫,或四肢不舉,或手足重滯, 或眼如姜蜇,膠粘癢澀,開闔甚難……”清代汪啟賢在《濟世全書》中言:“凡奇怪之癥,人所不識者,皆當作痰證而治之也?!弊C實了痰邪無處不在,總在作祟且不易被發(fā)現(xiàn)。瘀邪又可稱為“惡血”“蓄血”“敗血”等。有形之痰濁和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惡性循環(huán),往復不斷,相互轉化。王師認為:“離經之血便是瘀”,離經之血是失去了氣的統(tǒng)攝作用的血,也是失去了氣的依附而沒有生命力的血。正如《雪心賦》云:“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素問·玉機真藏論篇》曰:“風為百病之長?!憋L邪致病往往變幻無常,且發(fā)病迅速,臨床常見癥狀為眩暈、震顫、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顏面肌抽掣等。病機十九條中有關于風邪的論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將病位所在的臟腑劃分到肝,但此風并非六淫所講的外風。本條所論屬于內風,所指乃肝病生風引發(fā)的掉眩癥狀,屬于內風范疇,如:熱極生風,肝陽化風。此為肝臟本身的病證。又有腎者水臟,主水藏精,真陰所寄。陰即水也,木賴水涵。肝主藏血,血能養(yǎng)肝。若腎水不足,水不涵木則木燥而生風,精虛血少,無所榮之物,發(fā)為中風;亦可血不養(yǎng)肝而因虛生風。腦為元神之府,風氣上逆,升而不降,擾亂清竅,發(fā)為中風。正如病機十九條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狈材鏇_上者,多為暴病,暴病多有熱,熱極之為火,故言“皆屬于火”。熱邪久居則耗氣傷陰,氣虛則統(tǒng)血無力,血溢脈外,陰傷則血黏、痰黏,易成瘀血。肝風內動,造成血壓升高,從而導致心率增加、血液流速變快,使有形之痰邪聚集成瘀,如大斑塊脫落、小斑塊聚集阻滯成栓子。瘀血堵于脈內,則脈不通,發(fā)為中風;久瘀于一處,血易從此處破于脈外,造成出血;久瘀則回流不足,造成血虛,血虛則肝不榮而生風,如此惡性循環(huán)[14]。出血可導致瘀血,亦可致血虛。瘀血若未及時清除,又可擠壓腦組織,增加腦髓容量,誘發(fā)其他部位出血,從而加重出血,脈內的血減少,加重了血虛。出血多有風,出血又導致瘀、虛,風、瘀、虛三者之間互為因果,如此惡性循環(huán)。因此,風、火、痰、瘀、虛無所不可致中風,往往其中三者合之,循環(huán)往復,相互轉化,相互影響,具有多變性。但總體而論,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的終局均是引起局部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腦缺血缺氧。王師認為,無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中風,無外乎風、火、痰、瘀、虛,根據(jù)中醫(yī)學證的概念,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正所謂“有是證,用是藥”。就瘀血而言,缺血性中風為脈內血瘀,出血性中風為脈外血瘀,皆是血瘀的存在。
王師認為:混合性中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并非截然相反而單獨存在的,臨床應運用哲學思想動態(tài)地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王師臨證時根據(jù)出血量及病情先后、輕重緩急,分期、分情況論治混合性中風,如:腦出血后梗死急性期急則治其標,以治療出血為主,輔以活血化瘀治療梗死。用藥劑量要慎重選擇,根據(jù)出血量的大小,出血量大者給予出血性中風治療,出血量小者給予缺血性中風活血化瘀止血治療。腦梗死后腦出血轉化,急性期以治療梗死為主,輔以止血治療出血。若梗死面積小、出血量大則首先治療出血。血壓指標是分期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缺血性中風血壓降低容易再次形成梗死,出血性中風血壓升高易造成出血;因此,血壓過高應優(yōu)先降壓止血,血壓過低應優(yōu)先升壓活血化瘀。據(jù)統(tǒng)計表明:約70%的急性腦梗死患者、90%的急性腦出血患者,24 h內血壓升高至16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2 d內的血壓升高,這些都是一種應激反應,多為暫時性,多數(shù)在4 d以后逐漸下降,1周左右即會自然恢復到中風前的血壓水平,這一過程也可以看作血壓對供應腦部之血流量的自我調節(jié)[15]。此可以作為制定血壓平衡點的一個考慮;但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更多的是需要臨床醫(yī)者嚴密觀察,找到適合每個人的血壓平衡點。此外,分期的方法只是一個輔助,還應時刻關注患者的體征,從而隨時改變治療方案,事無巨細,爭分奪秒。
在混合性中風的疾病過程中,瘀血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因素。王師認為:瘀血有新舊之分,新血狀如“豆?jié){”,尚有流動性,并有再出血之疑,宜活宜止,應選用具有化瘀與止血雙向作用的中藥,慎用破血通絡峻猛之品。數(shù)日即成舊血,舊血已腐化,狀如“豆腐腦”,宜活宜利,應給予活血利水類中藥,酌情選用破血通絡之品;甚則凝結成塊,狀如“豆腐塊”,宜破宜散,應選用破血通絡類中藥,“久病多虛”需扶正以祛邪。王師在治療時重視藤類藥的使用,原因有四:其一,藤類藥木性曲直,且能疏通全身之經絡,通利關節(jié),對于出現(xiàn)肢體活動不利、麻木者尤為適宜;其二,肝陽暴亢為腦出血的常見病因,多數(shù)藤類藥有平肝之效,如絡石藤、石楠藤;其三,藤類藥有活血之效,可應活血之法,如雞血藤等;其四,外風直中為中風產生的誘因,絡石藤等藥還有祛除外風之效。
患者,男,69歲,2018年6月3日初診。主訴:右側肢體無力1個月?;颊?個月前因情緒激動后突發(fā)右側肢體活動不利,淺感覺消失,語言不利,無口角歪斜、頭暈、惡心嘔吐等,于附近某醫(yī)院行磁共振DWI檢查示:左側額顳枕頂葉急性腦梗死。PWI檢查示:左側額顳枕頂葉、放射冠區(qū)、半卵圓中心灌注減低并延遲,灌注異常范圍大于DWI所示病變范圍。給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通絡及對癥治療,未見明顯好轉;半個月前病情突然加重,右側肢體偏癱,復查頭顱磁共振提示梗死面積增大;今出現(xiàn)頭痛、嘔吐,復查CT提示左側額頂枕葉梗死后出血,遂前來就診?,F(xiàn)癥:右側肢體活動偏癱,右側肢體淺感覺消失,語言不利,頭痛,惡心嘔吐,意識一般,納眠差,小便黃,大便干、2 d 1次,舌質暗,苔白膩,脈沉弦。體征:體溫37 ℃,血壓168/98 mmHg,呼吸20次/min,心率92次/min,空腹血糖11.3 mmol/L。西醫(yī)診斷:①腦梗死出血轉化;②高血壓;③2型糖尿病。中醫(yī)診斷:①中風,辨證為氣虛血瘀證;②消渴病,辨證為陰陽俱虛證。治宜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給予脫水降顱壓、控制血壓、控制血糖、預防應激性潰瘍、營養(yǎng)腦神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全身營養(yǎng)支持等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同時給予中藥湯劑,藥物組成:遠志12 g,石菖蒲12 g,膽南星12 g,天竺黃10 g,紅景天30 g,黃芪30 g,天麻10 g,甘草6 g,水蛭10 g,枳殼12 g,山楂20 g,神曲20 g,麥芽20 g,砂仁6 g,瓜蔞30 g,大黃10 g。10劑。每日1劑,水煎服。此外,給予腦血疏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服藥后患者大便得下,將大黃減至3 g,繼服14劑;同時繼續(xù)口服腦血疏口服液。服藥后,患者病情穩(wěn)定,轉入康復科行康復治療。
按 王師認為,本例患者出血病情嚴重程度大于梗死病情嚴重程度,急則治其標,故先給予出血性中風對癥治療。究其根本,瘀血堵于脈內,則脈不通,發(fā)為中風;久瘀于一處,血易從此處破于脈外,造成出血;久瘀則回流不足,造成血虛,血虛則肝不榮而生風,如此惡性循環(huán)。出血與缺血互為因果。然而,無論是出血還是缺血,皆有其起因,無外乎風、火、痰、瘀、虛,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即可。王師從風、火、痰、瘀、虛論治,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藥湯劑方中遠志、石菖蒲、膽南星、天竺黃化痰息風;天麻平抑肝陽,息風;水蛭乃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髓,活血化瘀;紅景天、黃芪補本元之氣,同時增強統(tǒng)血之力;瓜蔞、大黃通腑瀉熱;紅景天、黃芪益氣活血;枳殼、砂仁行氣,調暢氣機;山楂、神曲、麥芽又稱焦三仙,保護脾胃,防諸藥燥熱傷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以行氣、活血化瘀、滌痰息風為主,益氣防血溢脈外,補先天本元,扶正祛邪,并佐以護胃、調和之品。腦血疏口服液由黃芪、水蛭、石菖蒲、牛膝、牡丹皮、大黃、川芎配伍而成,具有益氣、活血、化瘀的作用,且中成藥方便長期使用。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中西結合,標本兼治,故獲良效。
混合性中風的診治工作重點在于膽大心細。心細在于早診斷,早診治,勤觀察,平衡血壓;膽大在于辨證論治,適時運用活血化瘀藥物,從而加快出血灶的恢復?;旌闲椭酗L的發(fā)展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進程,本身是一個矛盾體。因此,醫(yī)者要對患者做到詳盡觀察,兩害相權取其輕;同時及時調整治療,結合中醫(yī)學整體論治思想,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方能夠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