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婭婭,徐立然,桑 鋒,邱 荃,李亮平,宋夕元,馬秀霞,王豪杰,韓迎東,趙正陽,李春燕,司揚揚,張逍顯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感染人類免疫病毒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傳染性疾病。HIV是一種攻擊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病毒。HIV將機體免疫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T-lymphocyte)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機體喪失免疫功能[1]。高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 是近年來AIDS抗病毒治療的經典療法,可持久有效地抑制 HIV/AIDS患者體內的HIV病毒復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免疫重建,提高生存率[2-3]。但大量研究表明:HAART治療后約20%的AIDS患者出現(xiàn)免疫重建不良,即在病毒抑制良好的情況下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重建,這類患者被稱為免疫無應答者[4]。免疫重建不良患者易發(fā)生機會性感染非艾滋病相關疾病,與AIDS 相關或非相關腫瘤[5],死亡率較高[6]。近年來,AIDS 患者免疫重建不良已引起研究人員高度重視,成為臨床研究熱點之一。因此,AIDS患者的免疫重建程度直接決定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睂⑵⑽傅氖芗{運化功能比作倉廩,可以攝入食物,并輸出精微營養(yǎng)物質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為本,胃主受納水谷,脾主運化精微營養(yǎng)物質,可見脾胃在機體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7]。因此,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于脾的運化[8]。《素問·玉機真藏論篇》記載:“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逼⒅魃澹\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以便供應機體的各方面需要。脾氣旺盛,正氣充足,外邪不敢入侵,是疾病不傷機體之根本[9]。對于AIDS無癥狀期的機體免疫機制改善可依據“氣虛為本,脾為樞機”這一中醫(yī)基礎理論,健脾益氣,增強機體免疫能力,以提高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達到AIDS患者達到免疫重建的治療目的。在中醫(yī)藥防治AIDS的臨床研究中,李發(fā)枝教授進行了臨床觀察,運用中醫(yī)五臟陰陽理論進行分析,認為HIV首先侵襲的是脾臟,使脾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隨著脾臟受到損傷,全身正氣虧虛,進一步引起濕邪內蘊,最終機體五臟的氣、血、陰、陽皆損[10]。在當前關于AIDS的研究前沿中,已有相關理論論證了中醫(yī)脾臟在延緩AIDS病情進展中的重要作用。劉婷婷對607例AIDS患者進行研究,將AIDS期患者的主要證型大致分為3種,分別為氣陰兩虛證、脾腎陽虛證和脾肺氣虛證[11]。王階等[12]觀察中藥免疫2號方對AIDS 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的影響,揭示了免疫2號方具有提高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增強免疫重建功能的效果。黃冠等[13]在大量臨床研究中得出脾虛是AIDS發(fā)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認為AIDS的治療應以提高脾臟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患者免疫功能為主。
《靈樞·本輸》曰:“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敝嗅t(yī)經絡學認為:循行于肺經和大腸經的經脈別出之支脈形成經別,通過出入離合使肺腸兩經聯(lián)系緊密,構成具有兩經表里相合的配屬關系。根據“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臨床上多采用肺病治腸、腸病治肺等方法治療多種病證[14]。肺與大腸通過經脈相互絡屬,互為表里,生理上相互協(xié)調,病理上相互影響,治療上相互為用。在病理上,一旦肺氣失于肅降,津液不能達于腸道,大腸推動無力,則可發(fā)生便秘;大腸燥熱秘結,腑氣不通,亦可反過來影響肺氣肅降,發(fā)生咳喘、胸滿。總之,一方發(fā)生病變可致另一方功能障礙,肺腸之病相互影響,相互傳變,形成惡性循環(huán)。鄭秀麗等[15]通過研究潰瘍性結腸炎大鼠呼吸道和腸道微生態(tài)同步動態(tài)變化,發(fā)現(xiàn)潰瘍性結腸炎大鼠出現(xiàn)腸道菌群比例失調,益生菌數(shù)量減少而致病菌數(shù)量增多,呼吸道部分菌群亦同步出現(xiàn)相關變化。由此可見,AIDS在疾病進程中出現(xiàn)的腹瀉、肺部感染等癥狀是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和內在聯(lián)系性,更加說明肺與大腸相表里的這一論斷[16]。
腸道內腸道菌群定植數(shù)量眾多、種類豐富,與宿主之間形成互利共生的關系,而腸道菌群微環(huán)境的平衡與宿主的健康密切相關[17]。HIV感染破壞了腸道微環(huán)境的平衡,引起腸道菌群改變,且AIDS的疾病進程與腸道菌群的改變密切相關[8]。其中雙歧桿菌(專性厭氧菌)占腸道菌群的99%,大腸桿菌、糞腸球菌等兼性厭氧菌占腸道菌群的1%,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不致病,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微生態(tài)失調即可造成感染[18]。病毒進入機體后,主要集中在腸道淋巴組織,大量繁殖并攻擊CD4+T細胞,同時釋放各種免疫促炎因子,腸道黏膜屏障減弱,腸道共生細菌及其產物革蘭氏陰性菌細胞膜的組成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進入血液,引起宿主產生一系列效應分子,約40%的總T細胞位于腸黏膜上皮內,因此,腸道成為HIV感染早期病毒復制的靶點[19],也是CD4+T細胞遭受破壞的主要部位。故消化道是HIV感染過程中常發(fā)生并發(fā)癥的系統(tǒng)之一。總的來說,AIDS患者的腸道菌群數(shù)量取決于HIV病毒破壞的程度,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與觀察患者的腸道菌群有密切關系。AIDS患者是以HIV病毒攻擊機體免疫細胞而造成機體各器官的免疫缺陷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其中被攻擊的淋巴細胞以CD4+T細胞為主,而大多數(shù)淋巴細胞位于腸黏膜上皮細胞中,從而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出現(xiàn)腹瀉等一系列消化道反應。Th17作為輔助性T淋巴細胞,是拓展T細胞亞群在人類免疫系統(tǒng)對疾病影響中最可靠的途徑之一。從上可知,AIDS中醫(yī)發(fā)病機制為“氣虛為本,脾為樞機”,益氣健脾是AIDS的治療大法,根據T細胞亞群及Th17相關因子的臨床觀測,進行數(shù)據分析對比,以研究健脾益氣方延緩AIDS發(fā)展進程[20]。
綜上所述,中醫(yī)學的“氣虛為本,脾為樞機”指導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研究腸道菌群在AIDS免疫形成中的作用機制對免疫重建更是有針對性作用。上述的臨床資料研究表明,治療患者腸道菌群紊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病毒載量,同時可以提高CD4+T細胞數(shù)量。運用健脾益氣、養(yǎng)血補血等方法治療AIDS,臨床收效良好,如補氣藥黃芪中多含有多糖成分,對腸道菌群有明顯的糾正作用。在中醫(yī)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中醫(yī)藥治療AIDS患者腸道菌群紊亂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