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任何一部經(jīng)典作品都具有非常豐富的美學價值與思想內(nèi)容,尤其是歷史上的那些政論文。唐宋時期的著名文人蘇洵因其作品“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1]而躋身唐宋八大家而聞名于世,其作品《六國論》具有豐富的美學特質(zhì)與精深的精神內(nèi)核值得后世進行深刻發(fā)掘并進一步吸取營養(yǎng)。
一、作品有《戰(zhàn)國策》之縱橫捭闔之風
趙匡胤深刻吸取唐及五代時期的藩鎮(zhèn)割據(jù)歷史教訓,因此北宋建國初期便制定了“重文輕武”的治國戰(zhàn)略。宋代對于武將的管控與壓制的代表性事件為兩次“杯酒釋兵權”,對文人的重視和對武將的壓制超越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宋太祖建隆三年所立的“戒碑”明確要求“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延之”。[2]宋代君主治國理政重用文臣,宋太祖說過“今之武臣,亦當使其讀經(jīng)書,欲其知為治之道也[3]?!庇捎诘玫搅藝业闹С郑麄€社會廣開言路,廣大知識分子縱論古今、議論時政、建言國策,而身處其時的蘇洵更是以文章顯著當時,其文章也多議論之作,以《六國論》為代表的政論文數(shù)量為27篇,蘇洵的二十多篇政論文具有《戰(zhàn)國策》的縱橫捭闔之風。
《戰(zhàn)國策》具有“力度穿透膚髓的辯駁,由彼及此的有效鋪陳,豪邁暢達的語勢,含蓄而尖銳的嘲諷,意味深長的幽默,獨特神奇的夸張”等特征。王安石曾說:“洵《幾策》《衡論》文甚美。然大抵兵謀、權利、機變之言也。……蘇明允有戰(zhàn)國縱橫之學。”[4]對《戰(zhàn)國策》熟稔和對《孫子兵法》的精通,蘇洵的散文風格就如兩國交戰(zhàn),其文章精心構思,工于布局,觀察細致、思維冷靜,有決勝于一役的大將之風。如《六國論》一文,開篇就給出自己的觀察判斷:“六國破滅,非并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隨即對這一結論進行深刻的分析,把對“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與秦國的關系逐一分析,得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弊在賂秦。蘇洵以前代為例得出重要結論后必然繼之以七國之史實,對當時宋王朝的情況進行“審勢”,指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文章到此應該可以收筆結束,但作者在文尾又提出自己的擔憂:“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碧K洵這樣做的目的是強調(diào),當前的大宋王朝無論面臨何種境況都比當年“六國”的形式好很多。作者把戰(zhàn)略層面國家面臨的問題思考的非常透徹,已經(jīng)堪比姜子牙、管仲、樂毅、諸葛和劉基那樣指點江山的大策之士了。若1125年宋欽宗趙恒不與金人媾和,聽從主戰(zhàn)派大臣李綱的建議而與金人開戰(zhàn),并持續(xù)對金人開戰(zhàn)全面的斗爭,北宋王朝必能戰(zhàn)勝金國,倘能如此,《六國論》此文必能有更為深刻的影響。
二、《六國論》經(jīng)世的政治思想與致用的軍事思想
蘇洵做為一位大儒,必然受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儒家為本,盡家國言論,積極入世,其思想中有很多經(jīng)世致用的謀國之內(nèi)容,“無論是針砭時弊的策論文,還是上書言志的書啟,都體現(xiàn)了蘇洵悲時憫世的憂患意識”[5]。蘇洵在建言國家治理方針上面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6],故對抗外敵首先要在國家戰(zhàn)略層面制定萬世不變的基本國策,這便是對外的經(jīng)世的政治思想與致用的軍事思想的統(tǒng)一。
蘇洵在《六國論》中的政治思想與軍事思想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作品中的“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的內(nèi)容,表達了蘇洵對外敵的政治思想,其核心內(nèi)容是不向西夏、遼等政權納貢、割地,不能再簽署類似《澶淵之盟》那樣的投降決定,全力對抗外敵入侵。蘇洵對于“治天下者定所尚”非常重視,他認為只有一成不變的國家方針大計才能保證國家安定,子孫后代對于前朝基業(yè)容易守成。在確定這一思想之后,蘇洵認真分析了宋王朝國家“強勢弱政”的實際情況,找到了國家弱的具體方面:“軍紀廢弛、吏治腐敗、府庫空竭、忍辱偷安”[7],建議加強刑法的執(zhí)行,提出了“用威治國”就必“以刑使人”的刑法頒布執(zhí)行方略,在此基礎上才能調(diào)動國家各個層面進行全面對外戰(zhàn)爭,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合理布局、結構嚴謹?shù)拿缹W價值
所謂篇章布局,是指在寫作前先確定文章的格局。對于尤其擅長撰寫策議的古代文人來說,其寫作格局是非常講究的。蘇洵是長于議論文章的代表,因此他的文章在結構、法度方面非常講究格局,結構非常嚴謹,多采用演繹與歸納之方法,在總分、分總的變化當中使文章的條例變得異常清晰,氣勢磅礴有力。同時,做為經(jīng)學大師蜀學之祖的蘇洵,受到蜀地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圍的影響,常常在文章中開宗明義、直言不諱地給出有別于常人的論斷,常常有“言前人所未敢言”之說法。
例如,蘇洵在其《易論》提綱挈領地指出:“圣人之道,得禮而信,得《易》而尊。[8]”在文章間斷鋪墊之后,繼而分別論述“禮明”“《易》幽”之的思想內(nèi)涵,“禮可測”“《易》不可窺”的深刻原因,得出行圣人之道得禮而信,得《易》而得尊,所以不廢也的深刻結論。蘇洵論述是在總論之后展開分論,分論中包含有小結,可謂層層進行鋪敘,結構十分嚴密。
我們所熟知的也是最為經(jīng)典的蘇洵演繹法運用的例證,就是備受世人推崇的《六國論》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9]。蘇洵此篇策論的開篇便給出中心論點,指出韓楚魏等六國是因割讓土地賄賂秦國而相繼滅亡的,進而圍繞中心論點逐層論證“弊在賂秦”,進而深層次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之情勢,最后以諷喻的筆法結束文章。
《六國論》的論證結論發(fā)人深省,文章觀點清晰,文字簡潔明快,震撼人心,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由此可見蘇洵文章中演繹法的使用及其純熟。
蘇洵對于演繹法的鐘情也體現(xiàn)在他的其它論著如:《衡論》《雜論》《洪范論》《權書》《史論》當中,在《史論中》當中開篇提出了“隱而章、直而寬、簡而明、微而切”四個方面以史實進行論證。《史論下》開篇指出:“或曰:遷、固之失既爾,遷、固之后為史者多矣,范曄、陳壽實巨擘焉,然亦有失乎?[10]”直接提出司馬遷、班固、范曄與陳壽四人的過失,繼而進行深入闡述。這種開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难堇[法,不僅具有一語破的、切中要害、觀點明確、條例清晰的優(yōu)勢,然而也能滲透如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如《六國論》中結尾處的以古諷今,表達手法上起到了互補的效果。
四、語言文字質(zhì)樸簡練、精警、富有邏輯
蘇洵文章的結構富于精彩的變化,“若五行之無常勝,四時之無常位也,語言的錘煉、修辭的運用使文章愈加縱橫多變。他取法縱橫家機智勇辯的游說之術,尤其注重論辯的藝術性,即通過行文體現(xiàn)出來的說話技巧。遣詞造句如老吏斷獄,一是精煉簡潔,二是造語精警,三是富有邏輯。[11]”蘇洵自認為自己的文章得益于對古人的借鑒,受到“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12]”的影響。因此,蘇洵的文章具有語言樸實、文字質(zhì)樸、文字簡練的基本特征,不管其文章內(nèi)容多么復雜,文章思想多么豐富,但是其內(nèi)容是十分容易理解的,文章的意思表達的淋漓盡致,形成一種很獨特的反差現(xiàn)象。
《六國論》在篇首即用簡明的語言指出論點,言簡意賅?!傲鶉茰?,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睌蒯斀罔F、單刀直入,沒有任何婉轉含蓄之詞語,二十幾個字便一目了然地將論點進行精準地表述出來,文章以“賂”字統(tǒng)攝全文,貫穿始終,這在語言運用上具有用語精確、大刀闊斧的特征?!捌鋭萑跤谇?,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這里,蘇洵論述了強弱轉換的關鍵之所在,戰(zhàn)國的六國為弱,千年的時空變幻,當前強大的宋帝國則為強國。在此背景之下,若“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據(jù)“天下之大”而因“賂”之策略形成“從六國破亡”的態(tài)勢,一定是很可悲的。文章中“弱”之國因“不賂”而“勝之”之國“燕趙”,這種對比非常明顯的結局一定是讓當時的大宋宮廷的戰(zhàn)略者們受到震驚和深思的,而引起如此效果的必然是蘇洵文章中“弱”和“大”,“勝之”和“破亡”等關鍵詞語的使用,使文章力量磅礴、氣勢千鈞、攝人心魄。
蘇洵鐘愛漢代、先秦的經(jīng)典文章,在學習過程中“以西漢文詞為宗師,雜采先秦諸子”[13],蘇洵的文章必然有先秦時期語言古樸凝練的風格特征,而先秦諸子散文與西漢時期的文章作品在語言上的另一特征為“言約義豐”,蘇洵的文章中也具有上述兩個先古時期的特征?!皢韬簟迸c“悲夫”兩個語氣詞的使用不僅在文章中起到段落層次關鍵處“起承轉合”的作用,還能使文章結構謹嚴,波瀾起伏,感情充沛,文彩盎然,猶如危峰突起,循循善誘,情辭懇切,令人深思,且直接過度到“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這一層面中來,旁敲側擊、含蓄委婉地諷喻了當時的弊政,“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14]”當然,在《六國論》中蘇洵并非以史論史,而是“項莊舞劍”“醉翁之意不在酒”,蘇洵要借此文章抒發(fā)其忠君愛國與悲憤現(xiàn)實的昭彰情懷,“謂此悲六國乎?非也。劉六符來求地,歲幣頓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傷今,淋漓深痛。[15]”
文章最后以“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做結,并以“下矣”重復感嘆,不僅呼應前文“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切勿重蹈六國破滅之歷史覆轍,又在勸諫仁宗皇帝趙禎吸取六國滅亡之慘痛教訓,切勿因“積威之所劫”使國家怯敵畏戰(zhàn)而“賄”遼與西夏獲得暫且偷安,一針見血,切中時病。
五、善用修辭,使文章生動形象
蘇洵欲實現(xiàn)的個人理想是通過其文字救國救民于亂世,因此他的文章長于說理與論辯,其不僅是當時前承秦漢的文壇領袖,后世更尊其為唐宋八大家之杰出代表人物。概而論之,政論文由于偏重于理論的分析與說教往往容易陷入枯燥無味的情形,且容易使得文章失之于漂浮夸誕,這是很多文章作者都難以規(guī)避的問題。蘇洵的文章卻沒有落于此窠臼,他的解決方案是在完成“引物連類,窮情盡變[16]”地闡述義理的同時,恰當?shù)厥褂帽扔?、對比和夸張等修辭手法,將呆板抽象的闡述變得生動形象,產(chǎn)生讓人嘆為觀止的說理效果。
如“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珍貴無比的土地比作不值一錢的“草芥”,進而鮮明對比六國之先祖“暴霜露,斬荊棘”艱苦的開疆擴土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形成十分鮮明的對照,強化了作者的表達意愿,給受眾極其深刻的印象和思考。正如后人所準確評價的“以喻相形,悠揚爽逸,用意者當法之[17]”將祖先獲得土地之艱難與子孫丟棄土地之輕率,非常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此處的比喻與對比的使用恰如其分,堪稱典范。蘇洵對于比喻的使用使艱澀深奧的義理化作簡單明了的老嫗能解。如“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句來自于《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在人人將《史記》奉為圭臬的時代,其中的名句的道理一定是人人皆知,“薪”與“火”是居家生活常見之物,“薪盡火滅”為老幼皆知之理?!靶健庇髦笧轫n魏楚等國有限的土地,“火”喻指強大秦國無厭之欲,非常生動。文中“抱薪救火”必然是六國土地逐漸變少,甚至損失殆盡。而被賂的秦國土地則愈加增多,進而貪欲更盛。蘇洵此處設喻的修辭手法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正如曾鞏所評價的:“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不流?!盵18]
此外,除上文提到一個對比手法以外,文章當中還用了一些其它的對比和夸張手法,使文章擲地有聲,斐然成章,產(chǎn)生毋庸置疑的氣勢,文章因而華麗繽紛?!拜^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边@句話中的對比會產(chǎn)生一種醍醐灌頂?shù)拈喿x效果,使土地的“得”與“亡”的對比直接得出“固不在戰(zhàn)矣”,的歷史結論,清楚地說明“大欲”“大患”皆因“賂”而非因“戰(zhàn)”,使人駭心動目?!耙杂谐叽缰亍毖云渫恋匦?,與前文的夸張“百倍”的連續(xù)使用,將先祖創(chuàng)業(yè)艱辛與子孫敗家業(yè)中的痛惜之前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敖袢崭钗宄牵魅崭钍?,然后得一夕安寢?!蔽恼掠谩敖袢铡薄懊魅铡北砻鞲畹厮俣戎斓阶屓祟拷Y舌,將秦國的貪婪,六國中茍安者的無措和危急,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來,充溢著一種無可阻擋的辯駁氣勢,將“賂秦”的危害表達得更生動可感。
蘇洵的《六國論》具有《戰(zhàn)國策》之縱橫捭闔之風,且包含其經(jīng)世的政治思想與致用的軍事思想,具有布局合理結構嚴謹?shù)拿缹W價值,其語言文字質(zhì)樸簡練,善用修辭使文章具有生動形象的藝術風格。
參考注釋:
[1]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
[2]潘永因.宋稗類鈔[M].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1.
[3]司馬光.涑水記聞[M].中華書局,1989.
[4]葉夢得.避暑錄話[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02.
[5][7][11]許迪.蘇洵古文經(jīng)典化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河南,新鄉(xiāng).
[6]蘇洵.嘉祐集箋注 卷一 審勢[M].第1頁.
[8]蘇洵.嘉祐集箋注 卷六 易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蘇洵.嘉祐集·卷三 權書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蘇洵.嘉祐集·卷九 史論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蘇洵.上田樞密書[M].
[13]蘇洵.嘉祐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21.
[14]高步瀛.唐宋文舉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65.
[15]高步瀛.唐宋文舉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69.
[16]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 卷四 送權秀才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7]蘇洵.嘉祐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54.
[18]曾鞏.曾鞏集[M].陳杏珍,晁繼周,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561.
張偉博,福建省漳州財貿(mào)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