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超 李吉順
失語癥是急性腦梗死較常見的后遺癥,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時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可引起大腦言語功能區(qū)局部損傷,語言理解和表達過程的信號處理受損,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言語、理解、閱讀、書寫方面的障礙。有報道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出現失語的比例達到21%~38%[1]。腦梗死后失語的恢復時間較漫長,12%~18%的患者在發(fā)病后半年失語表現仍較重[2]。丁苯肽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具有全新作用機理的抗腦缺血新化學實體新藥,藥理研究表明,其可通過多種信號通路發(fā)揮神經保護作用[3]。丁苯肽對急性腦梗死神經功能的改善作用已被很多臨床試驗所證實,其對腦梗死后失語的效果如何也被人們所關注。為此,本研究探討了丁苯肽注射液治療腦梗死后失語的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3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3 例腦梗死后失語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腦梗死和失語癥的診斷標準;②經頭顱 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為左側大腦半球腦梗死;③母語為漢語語種。排除標準:①存在假性球麻痹;②伴有吞咽功能障礙;③伴有意識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或癡呆;④伴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和出血傾向;⑤嚴重過敏體質;⑥有藥物依賴或濫用史;⑦伴有聲帶疾病。按患者意愿將患者分為丁苯肽組(46 例)和對照組(47 例)。丁苯肽組中男27 例,女19 例;年齡43~79 歲,平均年齡(63.20±9.46)歲;失語分型:運動型18 例,感覺型14 例,混合型5 例,流利型9 例。對照組中男29 例,女18 例;年齡45~76 歲,平均年齡(63.66±9.37)歲;失語分型:運動型21 例,感覺型12 例,混合型7 例,流利型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規(guī)腦梗死內科治療,主要包括予口服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次,1 次/d;頓服氯吡格雷300 mg,之后75 mg/次,1 次/d;靜脈滴注血塞通凍干粉400 mg,1 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鈣20 mg/次,1 次/d;靜脈滴注胞二磷膽堿750 mg,1 次/d;酌情予以降壓、降糖、防感染等對癥處理。在此基礎上,丁苯肽組靜脈滴注丁苯肽注射液25 mg/100 ml,2 次/d,對照組不使用丁苯肽注射液治療,兩組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語言功能評分、臨床療效,觀察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評價安全性。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后4 周采用漢語失語成套測驗(ABC)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包括語言的流利性、聽理解、命名、復述等,得分越高,則語言功能越好。臨床療效判定標準[4]:ABC 中單項評分提高≥50%或多項評分提高≥30%為顯著改善;兩項評分提高≥20%為中度改善;單項評分提高≥20%為輕度改善;單項評分提高<20%或兩項評分提高<10%為無效??傆行?顯著改善率+中度改善率+輕度改善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語言功能評分比較 丁苯肽組治療前的流利性評分為(32.62±6.27)分,聽理解評分為(41.35±9.11)分,命名評分為(35.37±6.09)分,復述評分為(35.47±7.02)分;治療后的流利性評分為(47.37±7.13)分,聽理解評分為(55.26±7.62)分,命名評分為(43.63±8.33)分,復述評分為(44.25±8.35)分。對照組治療前的流利性評分為(33.20±8.79)分,聽理解評分為(41.14±6.36)分,命名評分為(34.27±7.60)分,復述評分為(33.10±6.39)分;治療后的流利性評分為(38.27±6.53)分,聽理解評分為(47.28±9.02)分,命名評分為(38.17±8.24)分,復述評分為(39.09±9.10)分。治療前,兩組患者流利性、聽理解、命名、復述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流利性、聽理解、命名、復述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丁苯肽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丁苯肽組中顯著改善14 例(30.4%),中度改善17 例(37.0%),輕度改善11 例(23.9%),無效4 例(8.7%),總有效率為91.3%;對照組顯著改善6 例(12.8%),中度改善13 例(27.7%),輕度改善16 例(34.0%),無效12 例(25.5%),總有效率為74.5%。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安全性評價 治療過程中,僅丁苯肽組出現1 例胃腸道不適。兩組患者復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心電圖,均未見明顯異常改變。
急性腦梗死后出現多種功能缺損,包括偏癱、失語、共濟失調等。急性腦梗死后失語的發(fā)生率較高,其中以運動型失語最多見。失語患者存在語言接受、理解、組織及表達障礙,對日常生活工作的影響大,有些患者甚至還會因此患上抑郁癥。目前尚無失語癥的特異性藥物,現代醫(yī)學主要依靠一些行為技術來治療失語癥,但效果差異較大。
腦梗死后失語并非不可逆,除了語言訓練外,有些腦梗死后失語患者在發(fā)病后12 周內語言功能可自發(fā)地好轉,其中的原因可能與腦水腫消失和病灶周圍血循環(huán)重建有關[5]。本研究并未對兩組患者進行系統(tǒng)的語言訓練,僅采取了規(guī)范的腦梗死內科治療,結果顯示4 周后兩組患者的語言功能評分均明顯提高,但研究組提高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腦梗死后失語可以自然好轉,但存在差異。
丁苯肽注射液的有效成分為消旋-3-正丁基苯酞,與丁苯酞軟膠囊相比,丁苯肽注射液的生物利用度更好,并且對有吞咽障礙的患者方便適用。丁苯肽可作用于腦缺血的多個病理環(huán)節(jié),包括:①對抗氧化應激損傷,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保護線粒體,改善缺血腦能量,阻止神經細胞凋亡、壞死;②改善缺血區(qū)的微循環(huán),并能促進缺血組織血管新生,增加腦血流量,改善缺血半暗帶區(qū)的灌注;③縮小梗死灶,抑制炎性反應,減輕腦水腫;④可通過影響血小板釋放5-羥色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6-8]。丁苯肽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確切。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研究表明,丁苯肽的療效優(yōu)于阿司匹林,可作為伴有胃腸道疾病而無法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的理想用藥[9]。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丁苯肽注射液對腦梗死后失語具有較好的作用,能夠促進患者的語言功能恢復,其中的原因可能為丁苯肽注射液可改善腦循環(huán),減輕周圍組織水腫,減輕神經損傷,改善損傷區(qū)域功能,促進腦功能重建,從而促進失語恢復。
丁苯肽注射液整體的安全性較高,目前臨床上發(fā)現的主要不良反應有頭昏、嗜睡、肢體酸軟、皮疹、胸悶、心率減慢、轉氨酶升高、肌酐升高等,但一般為輕度,很少見腦梗死后出血、癱瘓肢體加重、血小板降低等嚴重的不良反應[10]。本研究中丁苯肽組出現1 例胃腸道不適。
綜上所述,丁苯肽注射液對腦梗死后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