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佳琪 任玲玲
(安陽工學院 河南·安陽 455000)
“提筆忘字”是指人們準備要書寫某個字的時候,動手提筆卻忘了怎么寫。大多數人只能記住漢字的大概形狀,下筆時候卻無法正確寫出具體的字形和結構??茖W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對智能產品有了一定的使用基礎,打字輸入,語音輸入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愈加快捷與便利,也正因為如此,手寫漢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低,“提筆忘字”的現象也變得愈發(fā)嚴重起來。年輕人對智能產品接受度與使用度更高,日常生活中寫便條、填表格、作答試卷等,“提筆忘字”的現象更是頻繁出現,即使記得大致字形,也無法寫出具體的字體和結構,更不用說使用率較低與字形較復雜的漢字了。這個時候大家想起來的不是查找字典重新識記,而是掏出手機或是打開鍵盤找到所需的那個字,暫時解決眼前的困難,然而等到下次使用,依然是提筆忘字。中國的漢字大約有8萬多個,漢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從小就開始學習、識記、使用的漢字,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
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如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漢字記載下來,傳播四方,流傳到現在,成為中華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中國文化之所以延綿不斷,源遠流長,漢字在其中有很重要的支撐作用,故改變現代社會中越來越頻繁的提筆忘字現象迫在眉睫,意義重大。
改變提筆忘字的現狀,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對于中國人來說,寫好中國字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具備的素養(yǎng)之一,漢字就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譜寫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在寫中國字的同時就是在傳承中國文化,增加民族榮譽感,增加文化自信。
改變提筆忘字的現狀,有利于展現中國魅力,提高文化軟實力。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目前全球使用、保存與發(fā)展最好的表意文字,是我們中國魅力的獨特展現,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典型符號象征。寫好、用好、展現好每一個方塊字,可以讓世界上更多的外國友人了解中國的文化,助推文化“走出去”。
改變提筆忘字的現狀,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漢字是古代祖先智慧和精神的結晶,是他們創(chuàng)新的具體表現,在寫漢字的時候,感受古人在發(fā)明漢字時候的情感,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悟文字中的創(chuàng)新奧妙。
改變提筆忘字的現狀,有利于提升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美學認知。漢字的書寫,十分講究字的間架結構。寫一手漂亮的漢字,不僅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從側面反映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
改變提筆忘字的現狀,有利于促進個人發(fā)展,增強學習興趣。當漢字寫得流利又好看時候,會增強文化自豪感,提高學習興趣,想去寫,想去練,在漢字的水平提高的同時,達到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的效果。
電子產品的高速發(fā)展是提筆忘字現象產生的主因之一,但此并非電子產品直接造成的??萍纪苿恿巳祟愇拿髋c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本身無錯,是人們對電子產品的高度依賴致使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提筆忘字。電腦、移動端的使用逐步代替了傳統的紙和筆。移動端上26鍵和9鍵的簡單的拼寫優(yōu)勢,使得人們無須思考漢字的結構和形狀,便可以拼出來千千萬萬個可隨時使用的漢字。手機、電腦、平板等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充斥在我們的生活里,無論是私下的溝通與交流還是工作中的文稿書寫與記錄,人們均不需要逐字逐句書寫漢字,一個手機或是一臺電腦便可輕輕松松的解決人們所有的書寫問題。正是電子產品的盛行使人們失去了很多真正提筆寫字的機會,自然越來越多的人對漢字失去了原來的熟練度,甚至某些最基本的常用漢字,也會出現不會寫的情況。此外,“網絡語言”的出現與使用也對人們的漢字識記與書寫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一些諧音字經過改造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比如“難受想哭”在網絡中的用語變成了“藍瘦香菇”,“與你無關”成了“雨女無瓜”。在非正式場合下,因為音的相同,即使人們在鍵盤上敲錯了字,也不予糾正,將錯就錯,久而久之干擾人們對漢字的認識記,也易誤導青少年。
在學習漢字的時候,老師也只是教給了學生怎么書寫,并未告訴字體的演變和由來,也未深入地引導學生們理解漢字的博大精深,自然也就激發(fā)不起來學生對漢字的熱愛和好奇。從識字開始,學生們就簡單的通過字形、字音識記漢字,培養(yǎng)孩子們對書法的熱情和對寫漢字的興趣意識較薄弱。升學壓力更是使得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面臨著較多的作業(yè)任務,即使對書法和寫漢字產生了興趣,也因為功課的繁忙,不得不暫時把興趣擱置一邊,把學業(yè)放在首位。校園里的墻報和標語也都是通過打印出來的,手繪的十分的少見,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弱化了學生對寫漢字的熱情。學校對于舉行關于漢字類的活動,也是十分稀少,并沒有激發(fā)出學生對學習漢字的熱情。
提起來中國文化,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漢字,漢字承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辭書編纂研究中心副主任譚景春曾在關注網絡時代的表達匱乏系列訪談中說,“漢字記載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至國家政治、經濟、戰(zhàn)爭、外交,下至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喜怒哀樂,是源遠流長、星光璀璨的中華文化的基石。”我國現在國際地位不斷的提高,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我們更應該學習好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漢字,提高文化自信,增加民族榮譽感,努力把漢字發(fā)揚光大,如此才有利于中國漢字的源遠流長,而不是人人“提筆忘字”。
漢字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的文化傳播有深遠的影響,“提筆忘字”的現象應該受到重視,科技的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趨勢,更不能因為“提筆忘字”就阻止社會科技的進步,而應該找到合適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以下是對改變“提筆忘字”的具體策略。
電視節(jié)目中,娛樂類型的節(jié)目數不勝數,有關漢字文化節(jié)目的播出卻極為缺乏。為改變提筆忘字的現狀,一是可以加大對河南衛(wèi)視播出的《漢字英雄》和央視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一類型節(jié)目的推出力度,這類節(jié)目將漢字書寫以競賽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讓觀眾更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漢字學習的重要性,并且通過舉辦成語接龍,詩詞大會的活動,掀起大家學習漢字的熱潮,樹立文化自信,讓漢字走進我們的生活中。二是可以通過自媒體等技術,拍攝和制作一些短視頻,小動畫,宣傳漢字的魅力和對中國的意義,指出提筆忘字對中國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三是可以在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節(jié)日如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等等,各個地方推出一些關于漢字的活動:中秋節(jié)可以在月餅上刻字,在彩燈上提字;元宵節(jié)可以猜字謎,元宵外面也可以包上字的偏旁部首,讓人們在吃元宵的同時還可以組字,慶祝節(jié)日傳承漢字兩不誤;端午節(jié)也可以包漢字的粽子,或者在粽子葉上寫關于端午節(jié)的詩句,更具趣味性還可以傳承中華文化。提高當地居民的漢字文化水平,給人們充分的實踐機會,讓他們也參加到書寫漢字、認識漢字的行列中來。
學校是學生學習漢字的地方,在學校學習的漢字,可能會影響學習者的一生,漢字學習應從娃娃抓起,從小增強學生對漢字書寫的熱情,了解漢字的來源和含義。有一些改版的小學語文書現在已經增添了甲骨文,讓孩子們了解漢字的演變歷史,激發(fā)孩子對漢字的熱情,新版的初中語文書也增添了田字格,旨在告訴學生寫好漢字的重要性。這些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讓學生對書寫充滿溫情,觸摸、從而把握民族文化的脈絡。而部分學習因升學率壓力,盲目的讓學生機械地對漢字進行記憶,并沒有對漢字有充分的講解,忽略學生對漢字的素養(yǎng)和興趣的培養(yǎng),不僅學了就忘,更容易抹殺學生學習漢字研究漢字的興趣。
改變文化教育的方式十分重要,課上,老師可以增加對每個字體字形的細致講解,告訴孩子這個字的由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展現字體的演變過程,增加孩子的興趣。課下,可以適當的布置一些抄寫漢字的任務,“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增強記憶。業(yè)余時間,讓學生自己書寫創(chuàng)作一些溫馨小標語,作為提示粘貼在墻上。
文化是民族的魂,漢字又是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漢字水平的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中,而應該落實在實際中。此前,上海要求中小學生必須參加寫字等級考試,超過21萬學生參加考試。2020年6月,《關于廣東省普通高校書法學專業(yè)術科考試實行省統一考試的通知》公布,從2021年起,廣東省普通高校書法學專業(yè)術科考試實行省統一考試。舉辦關于漢字的等級考試,可以引起大家對漢字的廣泛關注。
提筆忘字更多的是成年人的問題,當代社會已經默認成為電子社會,電腦,平板,手機等通訊娛樂工作平臺已經充斥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也造成了人們更習慣于用這些電子設備進行交流。我們可以適當的減少對電子產品打字的依賴,脫離電子產品的使用,放下手中的平板和手機,離開電腦桌前的椅子,拿起我們的筆和紙,每天試著寫一些東西,練練書法,陶冶情操,何樂而不為?;蛘咭部梢栽黾訉κ謾C輸入法中手寫模式的使用,對寫漢字進行練習,國家可以積極提倡全民使用漢字,興起使用漢字的熱潮。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方言復雜,正是因為有了漢字,使得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能夠閱讀一兩千年前用漢字寫的詩文,使廣大方言地區(qū)的人用書面交際成為可能,它能表示古今不同的音,能為古今不同方言的人所使用。這說明漢字適應記錄漢語的需要,在客觀上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保存和傳播歷代優(yōu)秀文化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不僅在歷史上有過不可磨滅的功績,而且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也已經發(fā)揮,并將繼續(xù)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同時,漢字對保存國家文化遺產,促進我國同鄰國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也有著重要作用。漢字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漢字的書寫需要我們繼續(xù)傳承下去,不能因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忽視對漢字的書寫,改變提筆忘字的現狀,任重而道遠,并不是靠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需要我們全民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