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紅
(甘肅省靖遠縣紡織希望小學,甘肅 靖遠 730600)
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必須要重視勞動教育,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多種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則更需要承擔起自己教書育人的責任,積極地將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結合,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勞動產(chǎn)生智慧,語文是勞動的產(chǎn)物,也是智慧的結晶。語文與勞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勞動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語文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就應該積極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引導學生理解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使得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就需要嘗試著把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和主要任務,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對勞動的本質(zhì)內(nèi)涵以及社會價值的認識。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一切,文字是人類歷史一開始就有的,是在長期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就需要認識到勞動創(chuàng)造了一切,認識到勞動的作用。文字的演變都是在實際生活中進行發(fā)展和變化的,漢字的形體也朝著簡單實用的方向發(fā)展。因為人類有了文字,就有效地擴大了語言的交流功能,有了文字就能夠有效地記錄歷史,就能夠更好地積極傳播。而這一切都是在勞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如果不是人們需要在勞動之中繼續(xù)有效地溝通和交流,那么文字也就很難產(chǎn)生。
語文課程是各門學科課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其獨特的時代特色和教學目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素質(zhì),使得學生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將學生培養(yǎng)成建設社會主義必備的人才。勞動教學是以語文知識的能力為基礎,沒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就很難達到勞動教學的目標。試想,如果學生根本不認識漢字,也沒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那么學生自然也就很難理解勞動學科上的內(nèi)容,很難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去,很難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認識到語文教學對勞動教學的重要意義,積極承擔語文學科的責任。
比如說,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安裝電源插座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如果學生沒有較為扎實的語文基礎,那么學生就可能會難以理解文本中表達的含義,導致學生難以開展學習活動。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認識到語文學習是各科學習的基礎,只有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才能夠推動勞動教學的發(fā)展。
勞動素養(yǎng)也是我國的素質(zhì)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提升勞動教學的成效,豐富學生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時間,不僅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解決課文中提出的相關問題,還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的內(nèi)容。比如說,教師在講解《鋤禾》這一首詩的時候,就需要嘗試著傳授學生一些勞動知識,進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首詩的意境。而如果學生沒有參與到一些勞動實踐過程當中,就無法領會詩的意義,也就很難領悟農(nóng)民種田的辛苦,很難樹立珍惜糧食的概念。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也需要認識到勞動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積極地將勞動教學引入到語文教學過程中來,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語文學習活動。
教師在嘗試著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相融合的時候,需要自己挖掘教材中的內(nèi)容,以教材為依托開展勞動教育活動。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教材中許多的課文都與勞動有關,而教師就可以積極借助語文課本來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深入挖掘教材,找到進行勞動教育的契合點。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少年閏土》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把握在那個時代的孩子必須要勞動的社會現(xiàn)實。讓學生認識到在那個時代,許多孩子都沒有上學的機會,只能參與到農(nóng)業(yè)活動當中去。進而在引導他們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的同時,也引導他們積極地幫助家人做一些勞動活動。而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積極地與優(yōu)秀的教師一起進行交流,不斷探索和研究語文教育和勞動教育相融合的方法和策略,嘗試著設置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問題,引導學生對有關勞動的文章進行辯論和分析,引導學生分析勞動場景在文章中的文學意義,勞動場景所能夠反映出來的社會現(xiàn)實,勞動的描寫在作品中展現(xiàn)出來的生活美學,引導學生對多個角度進行思考,進而有效加深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引導學生積極地深入挖掘教材中有關勞動的部分,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融合勞動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勞動素養(yǎng)。
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的時候,需要嘗試著引導學生參與到勞動教育實踐過程當中去,引導學生在更深層次地理解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的基礎上來開展教學活動。比如說,語文教師可以參與到學校社團活動當中,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到勞動實踐過程中來理解課文。幫助學生積極地積累生活經(jīng)驗,豐富學生自身的見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的人物的感想,使學生對課本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比如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植樹節(jié)的時候去植樹,通過植樹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認識到勞動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財富,還能夠保護我們美麗的地球,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比如,老師可以與家長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家務勞動過程當中,讓學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有效地增強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意義,并且能夠積極地投身于勞動活動當中,讓學生擁有一定的勞動能力。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還可以嘗試著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勞動的美。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效開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學生有足夠的生活經(jīng)驗。如果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勞動活動當中去,那么他們就會豐富以及積累更多的生活經(jīng)驗,并將這些經(jīng)驗通過創(chuàng)作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將寫作活動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勞動人民的勞動場景,引導他們將這些場景表達出來的同時,進行一定的思考和評價。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的時候可以通過口頭交流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寫作的方式。這樣一來,教師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還能夠有效地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意義,體會勞動之美,能夠欣賞勞動,并且能夠熱愛勞動、尊重勞動。
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他們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不足,沒有足夠的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因此,有效地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就非常關鍵。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還可以嘗試接受多媒體信息技術,使得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展示和表現(xiàn),讓學生在觀看勞動人民在勞動時的場景的同時,使學生有更為深刻的體悟。
比如說,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根本不了解文章中提到的勞動工具以及勞動場景。這種狀況其實與他們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較少,他們對一些離他們很遠的勞動認識并不夠透徹,因此教師就需要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來展示一些勞動場景,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的不易,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勞動學習活動。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紙的發(fā)明》這一課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播放我國書寫材料的發(fā)展史,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所用的書寫材料有甲骨、銅器等,而這些書寫材料非常不便,因此我國就嘗試著來制作了紙。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qū)鴮懖牧嫌懈鼮樯羁痰牧私庹J識,能夠認識到勞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使人們能更好地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這個時候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展示紙的制作方式,通過讓學生以觀看視頻的方式認識到紙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引導學生認識到紙的制作是非常不容易的,進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不浪費紙張的習慣。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嘗試著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進行融合。這樣一來,教師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還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勞動,熱愛勞動,能夠讓學生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