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林
(南京市棲霞區(qū)龍?zhí)吨行男W,江蘇 南京 210000)
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的形式多樣,但大多數(shù)是單元閱讀教學的整合,閱讀與習作教學的整合較少。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結構上明顯的變化是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在每單元前都非常明確地告知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同時,單元習作的內容和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高度相關,習作往往指向于本單元課文中表達方法的運用,這樣的編排結構更有利于單元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的整合,達成單元內部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的相互融合。讓學生從本單元課文的閱讀中總結表達方法,再在本單元的習作中運用習得的表達方法,可以打通單元讀與寫的節(jié)點,從而創(chuàng)新讀寫結合方式,更利于寫作方法的遷移。
這樣的想法如何落實到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去?下面結合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蜜蜂》這篇課文,從讀寫整合的實施路徑、讀寫整合的教學目標、讀寫整合的教學策略三個方面,具體闡述怎樣基于單元整合教學,實現(xiàn)讀寫一體。
《蜜蜂》這篇課文選自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記敘了法布爾用實驗證明了蜜蜂是否有辨別方向的能力。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為:觀察與發(fā)現(xiàn)。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有兩個: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本單元的習作內容為:我做了一項小實驗。單從以上分析就可以發(fā)現(xiàn):《蜜蜂》這篇課文就是寫一項實驗,而習作也是寫一項實驗,因此打通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順理成章。
基于單元整合的讀寫一體教學,首先要找到讀寫結合的實施路徑,而要準確定位一個單元中讀寫結合的路徑,必須做到三位一體的整合,即整合課文內容、《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和單元習作要求,教師只有把握單元教材的前后關聯(lián),才能找準讀寫結合的實施路徑。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單元都有指向讀和寫的語文要素,在教學時,要根據(jù)本單元的課文特點,把不同的語文要素分解到不同的課文中去,堅持一課一得,而不是每篇課文的教學都面面俱到。要想合理分解單元語文要素,教師要參考本單元語文園地“交流平臺”中的提示,精準把握訓練點。綜上所述,本單元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語句概況一段話的大意”,可以分解到課文《花鐘》和《小蝦》中進行訓練。而語文要素“觀察事物變化,寫清實驗過程”,則可以分解到課文《蜜蜂》中進行訓練。
“讀”與“寫”的相互割裂,已經導致了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問題,大家逐漸意識到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并就讀寫結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單元整體性強,把同一單元內的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整合起來進行整體教學,從單元課文中學習表達方法,再到習作中遷移運用,就實現(xiàn)了單元內的讀寫一體。本單元《蜜蜂》一課正是記敘了作者法布爾的一次實驗,而本單元習作內容正是寫一項小實驗,從課文中學習寫實驗的方法再整合習作,正是抓住了課文與習作在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的共同之處。
單元讀寫結合整體教學的目標確定要注意把握“讀”與“寫”的雙線統(tǒng)一,這也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相互融合,“言”與“意”的相互融合,最終要把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統(tǒng)一起來,讀寫結合起來。
在確定《蜜蜂》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時,首先從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出發(fā),立足第二學段課標要求,整合單元習作寫一項小實驗,把教學目標確定為:整體把握課文,了解作者實驗和觀察的順序,掌握把實驗過程寫清楚的方法,體會法布爾善于觀察思考的特點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以上教學目標的確定,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一是基于課程的思考。因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部編版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指出:統(tǒng)編語文教材,結構上明顯的變化是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特級教師姜樹華更是強調:語文學習中,必然要將文本形式的“言”與內容的“意”有機對接。語文課程的特點決定了“讀”與“寫”是不能分家的,這樣的教學目標基于單元整合,言意共生,打通單元內的讀與寫。
二是基于問題的思考。當前閱讀教學的目標設定常常會出現(xiàn)以下問題:有的教學目標方向偏離,好似南轅北轍,舍本逐末;有的教學目標空洞虛化,仿佛無根浮萍,飄忽不定;有的教學目標內容繁多,導致囫圇吞棗,消化不良;還有的教學目標言意割裂,猶如平行鐵軌,互不交集。
因此,立足年段、整合單元、課有重點、雙線統(tǒng)一、螺旋上升應該成為確定單元讀寫整合教學目標的基本原則。
從單元讀寫一體的角度出發(fā),《蜜蜂》一課的教學策略應基于單元讀寫整合,根據(jù)教學目標,達成寫法遷移運用,知行合一。
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要求,通過梳理課文的敘述順序,既是對課文整體的把握,也為習作按順序寫小實驗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實施這一教學策略時,我們往往會關注課后練習1,引導學生從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論三個方面把握整篇課文的敘述順序。其實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寫放蜜蜂的順序也尤為重要。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法布爾從捉蜜蜂到在窩旁等,再到走四公里,然后做記號,最后放蜜蜂的過程。讓學生思考:這樣的順序能顛倒嗎?為什么走四公里這么遠?為什么先不做記號?這一連串的問題無疑讓學生體會到了法布爾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觀察敘述蜜蜂飛回的順序。通過找表示時間和蜜蜂數(shù)量的詞語,不難發(fā)現(xiàn):兩點四十分(兩只),傍晚時(三只),第二天(十五只)。作者觀察和敘述是按時間順序,這樣讓實驗過程讀起來很有條理。
通過以上教學,學生對實驗的整個過程和敘述順序都清清楚楚,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后面整合習作教學時,自然會注意觀察順序和敘述順序,做到言之有序。
這一教學策略主要是結合課后習題,通過三組句子的比較,緊扣大概、好像等關鍵詞語的品析,體會作者語言的準確性,感受法布爾善于觀察思考的特點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引導學生在習作時要像法布爾一樣言之有法。例如,在教學時先出示:二十只左右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再出示:二十只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在尋找回家的方向。第一句話多了“左右”和“好像”,引導學生比較辨析,發(fā)現(xiàn)第一句話讀起來感覺表達更準確,這時再補充介紹《昆蟲記》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記錄了法布爾對昆蟲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兼具科學和文學價值。教師可以出示《昆蟲記》中作者表達準確的詞句,遷移到寫一次實驗,語言一定要準確,這樣要求學生在完成習作時,用上更加準確的語言就水到渠成了。
這一教學策略主要從單元整合的角度,連接同一單元中閱讀和習作的通道,把閱讀中習得表達方法落實到習作中去,設計了以下教學步驟:
首先讓學生通過學習《蜜蜂》,根據(jù)課文中法布爾的實驗用本單元習作中的表格整理信息。
?
接著嘗試把表格中的信息連起來按順序說一說。你覺得和《蜜蜂》這篇課文相比還缺少點什么,你更喜歡原文還是剛才說的。
然后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還寫了什么。這時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課文中不僅寫了實驗經過,還寫了作者實驗時的發(fā)現(xiàn)、思考、心情等。
學生總結要想把一項小實驗寫精彩應該達到的要求:言之有序、語言準確、記錄發(fā)現(xiàn)、寫出思考、表達情感。
最后教師總結:相信做到以上幾點,你也可以寫出兼具科學性和文學價值的作品。并布置學生課后做一項小實驗并完成習作初稿。
以上呈現(xiàn)的教學步驟對學生完成本單元習作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性。學生通過表格的自主整理,掌握了寫一次小實驗的寫作順序,解決了如何言之有序的問題;通過對《蜜蜂》中寫作內容的重新發(fā)現(xiàn),明確了寫一次小實驗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解決了如何言之有法的問題。
綜上所述,語文單元整合教學形式雖然多樣,但把單元內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有效整合,無疑創(chuàng)新了讀寫結合的方式,提升了讀寫結合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