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娥
秦仲文(1896—1974)是一位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理解全面而貫通的全能型畫家。他不但擅畫山水梅竹,諳熟詩詞書法,還寫繪畫史論著作。長時間的觀賞、研摹,奠定了他堅實的傳統(tǒng)繪畫基礎(chǔ),使之成為一位具有深厚功力的北派國畫大師。
而這些對詩、書、畫的自我要求也是古代文人畫的講究之處。何為文人畫?在《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陳師曾曾對“文人畫”做了明確的界定。有關(guān)文人畫之概念,古代說法不一。董其昌對文人畫以“文人之畫”四字表述,但并沒有為其明確定義。陳師曾對文人畫的概念,強調(diào)的是“文人之性質(zhì)、趣味、思想”。畫的本質(zhì),在陳師曾看來是“陶寫性靈,發(fā)表個性與其感想”。如梅蘭竹菊入畫,多為文人表達高潔品性而為。梅花入畫,有史料記載始于南北朝,到宋朝仲仁時興盛。元代王冕,晚年種植梅花上千株,明代劉世儒、陳憲章、王謙、盛行之,清代羅聘、金農(nóng)、李方膺、汪士慎等俱受其影響。如羅聘圈白頭花,金農(nóng)、汪士慎千花萬蕊,李方膺水墨淋漓,均由此化出。窗前翠竹,門外寒梅。竹影婆娑,颯颯作響,疏影橫斜,點點梅花,香氣襲人。此是文人心中生活美學的追求之一。
中國美術(shù)館藏有秦仲文的《梅花》一軸,畫中兩枝梅花,一紅一白,筆意簡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勢,構(gòu)圖清新悅目。其筆力挺勁,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的盛開、漸開、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圈花點蕊,疏密有序,生機盎然,不僅表現(xiàn)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高潔的思想感情。此作中的印文“江路野梅”來自杜甫的詩句:“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p>
作為傳統(tǒng)筆墨的堅守者,秦仲文可說是在傳統(tǒng)文人畫的習得范式下成長起來的,他早年的學畫之路,即是繼承傳統(tǒng),“以古為師”。
13歲時,秦仲文從家中的舊書里找到《芥子園畫譜》《紉齋畫?!贰豆沤衩水嫺濉返壤L畫類的基礎(chǔ)書籍,開始依書練習。《芥子園畫譜》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入門摹本,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齊白石、陸儼少、潘天壽都曾將此譜作為自己學畫的第一位老師,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少年秦仲文也受其啟蒙,開啟了繪畫之路。被點燃了繪畫熱情的秦仲文,開始利用一切機會學習繪畫。這段時間可說是其繪畫生涯的第一階段。
1915年,秦仲文21歲時,考入了北京大學法學系,后轉(zhuǎn)入文學系。此時的北京,剛剛經(jīng)歷命運的轉(zhuǎn)折。從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退位至1920年,北京相繼由袁世凱、黎元洪、張勛(擁廢帝溥儀復(fù)辟)和段祺瑞執(zhí)掌,政局混亂而動蕩。五四運動又將新文化運動和民主革命推向了歷史的前臺,整座城市充滿了思想的交鋒。但在繪畫上,作為明清兩代的帝都,北京特殊的地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脈延續(xù)。中國畫在這樣的人文氛圍中形成了牢固的傳統(tǒng)觀念和畫家集群,并且對來自不同地區(qū)的畫家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自己的繪畫學習之路上,秦仲文所處的時代、地區(qū)、自身所屬的家庭、鄰居、老師、學校和社交圈,決定了他只會走在傳統(tǒng)文脈延續(xù)的道路上,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他最終都選擇了“四王”“二石”等傳統(tǒng)派繪畫。也正是這些機緣,成就了后來的秦仲文。
秦仲文租住在北池子孟公府,靠近故宮東華門。房東是管念慈的夫人和其兒子管平湖兄弟。管念慈為清如意館畫家,管平湖與秦仲文差不多年紀,從小學畫、習琴,師從金城,擅工筆畫,工花卉和人物,風格秀麗新穎。相似年紀的兩個人,因共同的興趣愛好,后來一起相約參加了中國畫學研究會。而管、秦兩家的相處也十分和睦,秦仲文得以有機會遍讀飽賞管家精美的稀世藏畫。如果說少年時代的《芥子園》是藝術(shù)愛好者的入門摹本,那么在管家看到的藏畫則讓秦仲文初窺藝術(shù)堂奧,眼界大開。
秦仲文所在的北京大學,在1918年由校長蔡元培倡導(dǎo)成立了北大畫法研究會。這個研究會兼顧中西繪畫,具有美術(shù)研究和教育的雙重性質(zhì)。該會聘請了陳師曾(教授花鳥畫)、賀履之(教授山水畫)、湯定之(教授山水畫)等畫壇名宿擔任國畫導(dǎo)師。秦仲文加入該會,之后常常以研究會會員的名義,把學校圖書館的許多影印本、畫冊借出,悉心臨摹,然后請導(dǎo)師指點,連選毫、用硯都嚴循師規(guī)。課余時間他還積極參加畫法研究會舉辦的“北京大學學生游藝大會”“圖畫陳列會”“畫法研究會成績展覽”等展覽和活動,在展覽中認真觀摩。
與此同時,秦仲文遇到了平生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老師—章浩如。章浩如是清末如意館的宮廷畫師,工山水和人物。兩三年內(nèi),章老先生循循善誘,讓秦仲文將自己的畫稿和其他名作重勾一遍。描紅式的學畫,刻板且勞累。后來,秦仲文讓他的朋友—我國早期著名攝影家張印泉幫忙,將勾勒的畫稿和二三百幅名作拍照,為自己日后的學習創(chuàng)作提供了珍貴的參照材料。
因為蔡元培和陳師曾等人教學觀念的不同,1920年陳師曾、金城等人重新組建了中國畫學研究會,發(fā)起人金城、陳師曾、陳半丁、蕭謙中、賀履之等皆為北京地區(qū)畫壇領(lǐng)袖。以蔡元培為代表的北大畫法研究會主張以西方的寫生技法引入傳統(tǒng)繪畫教學,而陳師曾、金城等人則重視臨摹古畫,認為臨摹傳統(tǒng)才是學畫的必經(jīng)之路。秦仲文與胡佩衡、管平湖、馬伯逸、李鶴籌、吳鏡汀、徐燕蓀等一起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為研究員,評議人為金城。
中國畫學研究會強調(diào)繼承古法,對傳統(tǒng)進行重新認識和梳理,進而推進傳統(tǒng)中國畫的研究、創(chuàng)作與推廣,以回應(yīng)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挑戰(zhàn)。與北大畫法研究會相比,中國畫學研究會的組織關(guān)系比較寬松,更接近傳統(tǒng)意義上的書畫雅集,在教學形態(tài)上,后者也更注重臨摹古畫傳統(tǒng),它以私交為主要的人事基礎(chǔ),畫會里的主要成員早先就活躍于京城的書畫雅集,有不少是金石收藏家和仕宦名流。中國畫學研究會以臨摹古代名家真跡為主要教學方式,相應(yīng)設(shè)有畫理、畫史、畫論的指導(dǎo)和學習,建立定期的評議-研究員制度(導(dǎo)師-研究生),培養(yǎng)中國畫學的后備人才。金城招收學生弟子400余人,有“北平廣大教主”之稱。
金城對傳統(tǒng)中國畫的審美經(jīng)驗相當豐富。他的《畫學講義》連載于《湖社月刊》,大量談及中國畫的畫法,兼及畫理、畫論,從“畫意”“造境”到“筆墨”“裝裱”“畫法之表現(xiàn)”“材料之運用”,包含著直觀、細膩的個人傳統(tǒng)審美經(jīng)驗。他說學畫有三要素:“一考察天然之物品,二研究古人之成法,三試驗一己之心得?!彼^“考察天然之物品”乃是“外師造化”精神的恢復(fù),但這種“師造化”仍須結(jié)合對古人之法的研究,以中國傳統(tǒng)畫學既有的視覺表達為中心,來尋求突破,所以要在創(chuàng)作中大量臨習古人,并以此來“試驗一己之心得”。
而秦仲文也深以中國畫學研究會的宗旨“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為學習導(dǎo)向,“先求根本之鞏固,然后發(fā)展其本能,對于浪漫傖野之習,深拒而嚴絕之,以保國畫固有之精神”。進入畫學研究會讓秦仲文不僅得到了名師對其具體繪畫過程的指導(dǎo),還開闊了眼界,廣覽了歷代名跡。金城精通古畫鑒賞,家中備有畫廳,常常提供研究會會員賞評畫作的機會。除了將自己收藏的名畫展示給會員,他還輾轉(zhuǎn)各地,借來名畫供研究會會員賞評。秦仲文在這里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學習,并結(jié)識了京城書畫圈的朋友。秦仲文的藝術(shù)社交圈都是傳統(tǒng)立場的堅定維護者,都是所謂的“國粹派”。他們多以“四王”畫風作為門徑而上追宋元,不僅傳統(tǒng)而且“正統(tǒng)”,追求法度嚴整、筆墨規(guī)范,擁有深厚的學養(yǎng)和卓絕的才識。俞劍華先生曾對“傳統(tǒng)派”畫風評述如下:“筆墨純正,氣息古雅,但一種精悍豪放之氣,自不可掩蔽,惟不肯縱橫馳騁,作無韁之馬而已?!庇釀θA道出此派的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堅守傳統(tǒng),二是強調(diào)法度。實際上,這也是秦仲文此時期山水畫的基本特點。
除了手下筆法的練習,需要鍛煉的還有眼力。古物陳列所是我國第一個以皇家藏品為主的博物館,1914年在故宮文華殿和武英殿成立,主要保管、陳列清廷遼寧、熱河兩行宮文物。金城常?!皬墓盼镪惲兴薪璩龃罅克卧髑迕艺孥E,以供入室弟子臨摹”。除展覽文物珍品外,古物陳列所還曾出版其藏品圖錄,前后有《元明人書畫集冊》《寶蘊月刊》《西清續(xù)鑒》《歷代帝王像》等,并于民國十四年(1925)九月編纂出版《內(nèi)務(wù)部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10冊。古畫資源的開放,使民國前期畫家在一個更加開闊的視野中進行學習和創(chuàng)作。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1945年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住在孟公府,靠近故宮東華門的秦仲文,因著天時地利的方便,常去觀摩宋元及明清諸家名跡。觀摩之后,秦仲文背臨作品,不斷研習。每當星期日或假期,他往往出現(xiàn)在琉璃廠的有正書局、神州國光社,讀覽印本古畫。見了名畫、名帖、畫論古籍,他總要掏出節(jié)省下來的錢購買到手。他也慢慢開始在琉璃廠等地淘寶,曾淘到明代呂紀《斑鳩紅梅圖》、清代王石谷《耕牛圖》等30余幅真跡。對這些古畫真跡的臨摹,也使秦仲文的鑒賞能力和畫藝日益精進。
中國畫學研究會的系統(tǒng)學習和熏陶,故宮博物院藏品的觀摩與背臨,以及收藏行為的開展,使得秦仲文逐步結(jié)識專業(yè)人群,走上專業(yè)道路。隨著老一輩畫壇翹楚陳師曾、金城等人相繼謝世,秦仲文開始接替老先生教山水畫,還被選為導(dǎo)師和評議老師,成為畫會的骨干。他多次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畫會的展覽活動,并在兩個會刊《藝林月刊》和《湖社月刊》上不斷發(fā)表繪畫作品和研究文章甚至潤格廣告。他將自己在教學中的收獲,寫成了《中國繪畫學史》一書,并在雜志上刊登經(jīng)銷廣告。他還將自己在琉璃廠淘寶的奇聞異事寫成《廠店日記》,也發(fā)表在《藝林月刊》上。
秦仲文對中國畫的學習,從臨摹影本古畫入門。在秦仲文的自述中,他說:“我學習山水畫,最初不過臨習清代晚期的畫家,如奚鐵生、黃谷原、戴醇士等簡易平淡的畫法。后來稍進,更學清代初期的畫家,如龔半千、查梅壑等。年近三十,更進而學‘四王’,兼及吳、惲各家。從此,接近了上溯宋元各家的道路。這時,故宮博物院開放,我曾不斷地縱覽上下千年古代名畫,認識到都是國畫遺產(chǎn),為學習上取之不盡的寶藏。以上是我自二十歲后學古和創(chuàng)作相互并行,四十多年中辛勤致力,始終未嘗脫離摹寫古畫,以因為創(chuàng)的途徑?!鞭蓪ⅫS均、戴熙是清中后期四王之后較為重要的畫家,他們多在宗法“元四家”的基礎(chǔ)上又上溯五代董源、巨然,下逮明人董其昌及清人王原祁、王翚,畫多瀟灑自得,明快秀雅。在中國畫學研究會,他進一步研習“四王”、
吳、惲,使得他的能力得到提高。通過臨摹古畫,他迅速掌握了傳統(tǒng)繪畫的筆墨技巧?!霸谖叶畮讱q擬清代‘四王’筆法所作的山水畫,報紙雜志刊登以后,許多畫界友人‘贊譽’有與‘四王’亂真之致?!?/p>
為什么從清代畫家和“四王”入手?如郎紹君先生所說:“個人風格不是特別鮮明,但有全面而深厚功力的畫家,常能教出一些好學生。如‘四王’,他們的藝術(shù)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并不突出,但對歷代畫家畫法的把握深厚而全面,不少人都是通過學‘四王’而成為著名畫家的。遠的不說,20世紀以來的陸恢、蕭俊賢、馮超然、吳湖帆、胡佩衡、李可染、陸儼少等等,都是從‘四王’入門,或?qū)Α耐酢逻^功夫的。其實道理很簡單,‘四王’畫平實而畫法多樣,通過他們可以學到宋代以來諸多流派與大家的畫法,學到傳統(tǒng)繪畫的基本方法。當然一味模仿‘四王’肯定不行,許多人就模仿‘死’了。從‘四王’入門然后轉(zhuǎn)益多師,成就了很多畫家?!痹?0世紀三四十年代,秦仲文繼續(xù)上溯宋元諸家畫法,不拘一家,廣收博取,奠定了深厚的傳統(tǒng)筆墨基礎(chǔ)。他通過臨摹古代名作,對山水畫的歷史面目全面認識,藝術(shù)視野逐漸放寬。這一時期秦仲文的創(chuàng)作從“摹古”階段逐步走向“融古”階段。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已經(jīng)能夠綜合運用晚清到宋元諸家的技法,并且延續(xù)了傳統(tǒng)文人畫的審美意趣。他多以細筆設(shè)色、小斧劈皴法等綜合運用古人畫法,逐步形成了蒼郁渾厚、綿密緊勁的個人風格,但尚未突破古人藩籬,從不觸及社會現(xiàn)實,也不對景寫生。確實如他自己所說,“始終未嘗脫離摹寫古畫,以因為創(chuàng)的途徑”。
陳師曾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臨摹之法十分重視,他認為無論學習何種畫法,都不出以下三種方法:一是臨畫仿范本,二是寫生對實物,三是默寫憑記憶。臨畫是初級,寫生是中級,記憶是高級,“就以上三種畫法言之,臨畫一法尤為重要,故茲分條言之。臨畫之要,在先習古人如何用筆,如何位置,如何賦色,而后能知畫中之氣韻與夫美術(shù)之所以有價值也……故初學習畫,固重臨摹”。1962年,秦仲文在悼念胡佩衡的文章中寫道:“至于他(胡佩衡)所以能夠有這樣的成就,可以看出主要的關(guān)鍵不在于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勃然勇氣,而在于他的早年時代,經(jīng)過長時間繼承古人、臨摹鍛煉,為今天打下堅實基礎(chǔ)……藝術(shù)家一生成就的過程,恰似具有生機的物體:從萌芽、童稚的栽培、育養(yǎng),經(jīng)過成年壯盛,才能夠有老境成熟、根枝茂盛的景象,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薄拔以附璐酥乱馇嗄戤嫾覀?,如果有志于繼承借鑒胡先生的畫法遺范,須要全面地體會他的一生艱苦力學的精神和他的用志不紛的態(tài)度,如果光只截取他一段老年成果和豪邁的筆意,恐怕將同于‘揠苗助長’‘欲速不達’,是古人的經(jīng)驗中早已引為深戒的?!?/p>
繼承古人、臨摹鍛煉的這種“國粹派”的繪畫學習方法,深刻地影響了秦仲文的書畫學習和教學。很長一段時間,秦仲文認為,學畫就要以古為師循序漸進,從臨摹影本古畫入門,打好堅實基礎(ch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秦仲文跟隨寫生團到各處寫生,才真正開始“以真為師”的寫生創(chuàng)作道路。無論是“以古為師”,還是“以真為師”,如秦仲文所說,都需要一生艱苦力學,矢志不移。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