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瑾
摘要:重慶日報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節(jié)點,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以專業(yè)為魂、以內容為王、以技術為先、以渠道為要,推出了一大批本土化、專業(yè)化、趣味化的融媒產品,以更好地踐行新聞“四力”,讓思想擁有流量,通過新創(chuàng)意帶來新體驗,并建構全媒體矩陣打造傳播新路徑,為地方媒體的融合實踐及創(chuàng)新傳播帶來新想象。
關鍵詞:重慶日報 脫貧攻堅 扶貧報道 “四力”實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xiàn)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收官之年。面對這一重要時間節(jié)點,各地方媒體都加強了對“扶貧”題材的關注與投入。然而,一方面,一些地方媒體扶貧報道似乎“陷”入了固定框架,雖然內容多來自于自產,卻經常與其他媒體趨同,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地方媒體在融合實踐中的“痛點”也開始涌現(xiàn),包括流量“焦慮”、算法失序、泛娛樂化等,制約了相關報道的傳播效果。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中,重慶日報以專業(yè)為魂、以內容為王、以技術為先、以渠道為要,推出了一大批本土化、專業(yè)化、趣味化的融媒產品,為地方媒體的融合實踐及創(chuàng)新傳播帶來新想象。
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制作中,重慶日報記者團隊依靠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讓“亮點”在層層深入中聚焦,并釋放更大的新聞價值。
1.依托發(fā)現(xiàn)力,打造“獨家”新聞。發(fā)現(xiàn)“亮點”視角和獲取脫貧攻堅的獨家素材并非易事,對記者團隊的洞察力和發(fā)現(xiàn)力是一個大考驗?!白呦蛭覀兊男】瞪睢睂n}在確保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性的基礎上,以“亮點”與“獨家”的結合作為文本寫作導向,給受眾留下了深刻印象。2020年11月2日的報道《西南鋁祖孫三代職工眼中的時代變遷》,從瞿家人逐漸增長的薪資收入切入,以瞿家三代人的吃、穿、住、行、娛等生活細節(jié)為故事主體,以我國社會的巨大變遷為背景,反映了1960年以來西南鋁壓延廠的變化。這種從“無意”發(fā)現(xiàn)到“用心”報道的能力,需要經過長期新聞實踐的“淬煉”。
2.善用動態(tài)思維,在步步深入中聚焦。專題報道要求記者具備動態(tài)思維能力,能夠緊跟報道環(huán)境及對象的變化,不斷調適報道思路及方向,從而使報道效果更優(yōu)化。這種動態(tài)思維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的制作中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擇優(yōu)性,即緊扣社會熱點和群眾關切,把握時代的脈搏,擇取與重慶脫貧攻堅相關的高質量選題,并將報道以圖文視頻形式呈現(xiàn)在重慶日報“兩微一端”上;二是開放性,即能夠從某一事件中聯(lián)想到與之相關的事件,善于從小切口展現(xiàn)大變化,通過身邊微小事件的變化觀察到整體社會環(huán)境的巨變,讓“亮點”在層層深入中聚焦;三是整體性,即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發(fā)掘藏在新聞背后的新聞,關注普通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將一個個鮮活的例子有規(guī)律地聚合起來,形成一幅扶貧攻堅的全景圖。
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創(chuàng)作過程中,重慶日報堅守“內容為王”理念,高度謀求新聞產品與受眾心理及訴求的契合,贏得更大的流量優(yōu)勢。
1.要嚴肅端正也要“接地氣”。就當下的網絡內容生態(tài)而言,受眾更喜歡“接地氣”的新聞產品。重慶日報站在受眾角度想問題,講述普通人為建設小康社會的努力與奮斗,故事具有貼近性并真實感人。如2020年8月18日的報道《“日子好了,再沒什么心病了”》,講述了這么一則故事:49歲的黃明因從樹上墜落導致身患殘疾,喪失勞動力,且要承受每月800元醫(yī)藥開支,使得本就拮據的生活更顯艱難。但不久后,黃明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村委和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種植果樹,從根源上解決了貧困問題。
2.把“有意義”做得“有意思”。受眾對新聞產品的辨識力和了解度有限,他們容易被輕量化、娛樂化的“有意思”內容吸引。要想取得好的傳播效果,主流媒體應尊重受眾的這種偏好。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中,重慶日報團隊既繼承了日報本身對專業(yè)性、及時性的孜孜以求,又在“有意思”上取得了突破。2020年7月25日的報道《“解碼”山城人民的小康生活》,用大量照片配于文字之間,視覺化展現(xiàn)當地人脫貧扶貧奔小康的經歷,以及向“更好的日子”努力奮斗的愿景。照片包括市民在禮仁公園休閑散步的場景、渝北區(qū)古路鎮(zhèn)烏牛村的新面貌和北碚區(qū)縉云山山清水秀的風景等,牢牢抓住了受眾的注意力,并激發(fā)了受眾對報道的“二次傳播”。
重慶日報創(chuàng)新脫貧扶貧報道,離不開技術的支持。
1.新技術加持。重慶日報堅持技術思維,以擁有核心科技為目標,不斷提增技術能力。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的生產傳播中,一方面,依托成熟技術,快速化、精準化推出新媒體產品;另一方面,敢為人先,利用H5等前沿技術,在產品形式、交互方式等縱深方面求新求變,使相關新聞產品更加個性化、沉浸化,不僅有效提升了受眾與新聞產品之間的交互,也為重慶日報的創(chuàng)新生產注入了新的內涵。
2.新樣態(tài)擘畫?!白呦蛭覀兊男】瞪睢睂n}通過多元化的、創(chuàng)新化的內容而不是傳統(tǒng)的宣教模式吸引受眾圍觀,擘畫出主流話語傳播的新樣態(tài)。一方面,專題制作了大量融媒體可視化產品,圖文、視頻、直播等不同形式構成傳播合力,在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壯大自身的輿論引導力;另一方面,專題重點發(fā)力短視頻形式,讓正能量更親民、主旋律更風靡。如2020年11月17日重慶日報抖音號推出的“當代‘愚公’毛相林”系列短視頻,由下莊村村民彭淦、袁孝恩等一一述說村委會主任毛相林于絕壁鑿出“致富路”的故事。視頻中沒有華麗的布景、沒有宏大的場面,村民身后便是真實的村莊和陡峭的大山,卻為觀眾帶來了更真實、更親切的感受,讓他們對“扶貧先扶志”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傳播中,重慶日報整合旗下所有媒體單元,積極與外部媒體協(xié)作,共筑全媒體傳播矩陣,不斷實現(xiàn)宣傳效果最大化、最優(yōu)化。
1.從新媒體抓起,重塑傳播流程。重慶日報已建構成比較成熟的“兩微一端一抖”新媒體生態(tài),并在B站、快手號、頭條號、企鵝號等都有入駐,為其新聞產品傳播“推波助瀾”。重慶日報在新媒體平臺方面的布局同樣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大范圍、縱深化傳播提供了堅強保障。專題形成一鍵多平臺聯(lián)動的傳播模式,在微信、微博、客戶端、抖音等多個平臺同步刊發(fā)圖文報道,同時為不同平臺定制符合其特性的內容,受眾滿意度和參與性由此得以大幅提升。
2.全媒體傳播,形成全面、多維、立體化傳播格局。“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吸引多類多家媒體參與進來,成為傳播鏈條上的重要一員,進一步提升了傳播效果。從媒體內部來看,重慶日報將旗下的多種媒體動員起來,統(tǒng)一策劃指揮、集中調度采編、系統(tǒng)處置輿情,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傳播效率。從媒體之間的合作來看,重慶日報上接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級媒體,外連各級地方黨媒等第三方平臺,整合多路媒體資源,構成全媒體傳播矩陣,形成全面、立體的傳播體系。因此,無論一條訊息有多細微,都能通過這種內外融合的傳播體系最大化地釋放影響力,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的先期“預熱”、中期“擴散”和后期“發(fā)酵”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從而確保了這一專題的熱度與影響力。
3.提升品牌傳播力,紓解流量“焦慮”。在流量時代,重慶日報同樣要面對流量的壓力,而媒體或報道的品牌效應是報道收割流量、持續(xù)影響力的重要保障。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中,重慶日報始終堅持發(fā)布權威聲音,固守網絡輿論高地,不僅吸引了一大批“高凈值”受眾,也強化了自身的品牌與價值?!白呦蛭覀兊男】瞪睢睂n}的“權威性”第一體現(xiàn)在內容的真實性、專業(yè)性和價值性上,其內容大部分為自采報道,其余則來自央視網、新華社等權威媒體;第二體現(xiàn)在堅守媒體責任上,就是對內容嚴格核實和把關,杜絕煽動性、低俗化內容,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號召力和公信力;第三體現(xiàn)在報道創(chuàng)意策劃能力和水平的不斷增強上,受眾通過對專題的認可也進一步增強了對重慶日報的接受度和好感度。
作者系河北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鄉(xiāng)村振興視角下河北省鄉(xiāng)村文化品牌全媒體策略研究”(項目編號:HB20YS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鄭國健.地方主流媒體如何做好重大主題融媒體報道——溫州廣電融媒體報道的啟示[J].視聽縱橫,2019(03).
[2] 楊昭普.踐行“四力”講好最美鄉(xiāng)鎮(zhèn)故事——淺析溫州日報鄉(xiāng)鎮(zhèn)系列全案策劃及主題報道[J].中國報業(yè),2020(13).
【編輯: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