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敏
(貴州省畢節(jié)市納雍縣維新鎮(zhèn)坪子小學 貴州畢節(jié) 553300)
小學數學與小學語文有很強的共通性,無論是小學語文還是小學數學,都源于生活,也必將應用于生活,這是它們之間共通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語文知識可以在小學數學中得到應用,從而使兩個學科實現互補,從而緩解小學數學的枯燥和乏味,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其節(jié)奏分明和朗朗上口,受到小學生的喜愛,記憶起來也較為輕松、簡單。仔細觀察便不難發(fā)現,很多數學知識都與語文知識相聯系[1]。古詩中的一些句子涉及了數學的相關知識,教師通過分析語文知識與數學知識的共通之處,針對數學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的整理編排,可以巧妙地將語文知識運用到數學的教學中,達到一種別具風格的奇妙效果。
比如“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边@首古詩就可應用于小學生十以內的數的認識的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先導入古詩,再引導學生進行趣味的換數游戲:將漢字轉化為阿拉伯數字以供學生認識,最后帶領學生將轉換完成的這首古詩反復朗讀,以達到熟練記憶的效果,此時學生對于十以內的數字也會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再如,講授“觀察物體”的時候,教師可以導入蘇軾的《題西林壁》,并帶領學生解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一句,教師可以慢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句詩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然后引導學生得出“從不同的角度觀看物體,所看到的形狀不一定相同”的結論,這便與本節(jié)課觀察物體的理論內容實現了共通,如此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記憶,又能使數學課堂不至于因枯燥而失去趣味性。
數學內容是十分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更偏向于具體思維,因而抽象的數學理論往往不利于小學生的記憶,從而使他們產生無聊、乏味等心理,難以集中注意力,不利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提高[2]。因而,如何巧妙地解決數學抽象性與學生具體思維之間的矛盾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知識內容,從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兒歌運用到20以內加法運算教學中,舉例:湊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六四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兒歌或順口溜便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簡短的兒歌順口溜容易編排,而且很容易將抽象的內容化為形象的記憶,從而可以使學生在樂趣中進行數學理論的學習,在歡笑中進行數學知識的記憶。
比如,教學“四舍五入”時,教師就可以采用編排兒歌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對數學理論和知識進行記憶。編排成兒歌的形式會使理論知識變得更加朗朗上口,讀起來更有節(jié)奏感,方便學生記憶。學生在學習兒歌的同時可以很快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這便是將語文知識應用于數學教學中的優(yōu)勢,如此既能提高課堂的樂趣和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成語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表達詞匯,每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這也是它的獨特之處,正是如此,彰顯了傳統(tǒng)文化的風格魅力[3]。將成語應用于數學教學之中不僅可以增強課堂的靈動性和趣味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能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知識。成語不僅在語文學習中十分重要,它還可以應用到數學的學習之中,達到不一樣的效果。
比如,數學教師可以利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作為課堂導入,講解“加法交換律”的知識,教師可以拆分成語為3+4=4+3,從而引導學生得出兩數相加,位置交換后它們的和不變的結論,這樣教師就為學生創(chuàng)建了一個輕松而又活潑的教學情境,既體現了語文知識在數學教學中的活用,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和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也可以將成語運用到數學練習中,例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題:一石二鳥,用一塊石頭可以打下兩只鳥,用n塊石頭,可以打下多少只鳥?又如,教學必然性與可能性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水中撈月、拔苗助長、守株待兔、甕中捉鱉等成語,讓學生判斷該事件是否會發(fā)生,題目以成語為題干,以成語故事為背景,便使問題具有趣味性,在考查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又能鍛煉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既能學會數學知識的運用,也能掌握了關鍵的成語,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進步。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應用語文知識能使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增強課堂趣味性,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