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信
(湖北省宣恩縣第一中學,湖北 恩施 445500)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的代表作品,是郁達夫先生在1934 年創(chuàng)作的,很早就被收錄在高中語文課本當中了,從學生時代開始,到現(xiàn)在自己從教十多年,已經(jīng)和這篇文章相遇過很多次,雖然對文章已經(jīng)很熟悉,但每一次讀它,你都會情不自禁地進入到先生為你創(chuàng)作的那個美妙藝術(shù)世界,去經(jīng)歷一次美的探尋,一次美的歷程。
今天,我要與大家一起探究《故都的秋》的美學價值。就目前的新課程標準而言,核心素養(yǎng)第三條便是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它主要指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緒和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我們在此探究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深入地去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
《故都的秋》這篇散文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我初步把它分為兩個方面:感性美和理性美。
所謂的感性美,是指我們初讀文章便可獲得的一種表面的、直接的對美的認知,就本文而言有兩種:第一是畫面美 ;第二是修辭美。所謂理性美,是指我們在初讀文章很難獲得,需要對文章進行深入剖析,在理性認知和解讀的基礎(chǔ)上才能獲得的審美體驗。就本文而言有兩種:第一是文化美;第二是生命意識美。
初讀《故都的秋》,我們可以在“馴鴿的飛聲”中,在“秋槐的落蕊”里,在“秋蟬的啼唱”中,在老北京層層陣陣的歧韻里,充分感受到故都的秋帶給我們的畫面美。當你逐字逐句地品讀文章時,你還可以感受到作者用詞匯、修辭格、句式所呈現(xiàn)出來的修辭的魅力,它讓你在初讀文章時可以獲得最直觀的審美享受和愉悅。
但這篇文章能給我的審美體驗遠不止這些,接下來,我們著重從理性的角度進一步分析《故都的秋》所包含的豐富的美學價值。
當你認真品讀這篇文章,深深吸引你的因素,有一種就是隱藏在文字后面的文化的氣息。這種文化美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歷史文化、詩詞文化、飲食文化。
1.歷史文化
作者在文中品味的是北平的秋,在擬標題時用了“故都”一詞,而不是“北平”,是有深意的?!肮识肌倍趾苋菀鬃屛覀兿氲奖逼降臍v史文化,有一種歷史的韻味,給人一種厚重感,一種滄桑感。正是這種文化底蘊深深吸引了郁達夫,也深深地吸引著我們讀者。郁達夫先生在北平賞秋的時候,特意租了一椽破屋,早晨起來特意泡了一碗濃茶,這破屋仿佛在訴說著北平的陳年往事……一碗濃茶,苦苦的,澀澀的,耐人回味,品到最后,品的是往事,品的是人生。在這一個個詞語里,一個個場景里,無不透著一種文化的底蘊,那份歷史的滄桑感讓你回味無窮。
2.詩詞文化
在文章第十段談到中外的文人學士都鐘情于秋,認為秋,無論是對于中國的文人學士,還是對于外國的詩人,總是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這些與秋有關(guān)的人、事、文章,讓文章浸潤著一種詩詞文化,讓你不由得聯(lián)想到“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是秋的清爽;也會讓你聯(lián)想到“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是秋的浪漫;也會讓你聯(lián)想到“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是秋的蕭瑟;還會讓你聯(lián)想到“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這是秋的熱烈和活力。第十自然段是從議論的角度說明了中國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我想這里也應包含了郁達夫先生自己與秋的關(guān)系。雖然文中只提到了很少的有關(guān)秋的詩文,但卻留給了我們每一位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讓我們能夠讓自己的思緒自由地暢游在詩詞的海洋里,享受這種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文化帶給我們的審美享受。
3.飲食文化
我不知道郁達夫先生是不是一位美食家,但是先生在《故都的秋》中表述他對秋的鑒賞時,不僅僅從傳統(tǒng)的視聽角度來呈現(xiàn),還特意介入了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元素,把眼前的秋當作一道美食來品嘗,給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也給人一種大快朵頤的享受。在文章的開篇,作者就說他不遠千里,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帮枃L”一詞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北平的秋,在作者的心中已不僅僅是一種風景,而是一種讓人慢慢咀嚼過仍唇齒留香的佳肴。
作者在第十一段中,在進行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的對比時,更是直接把北國之秋比作白干、饃饃、大蟹、駱駝;把南國之秋比作黃酒、稀飯、鱸魚、黃犬。讓我們在味覺的濃淡醇薄之間,感受到了南北之秋的不同。這些飲食文化的引入,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也進一步增強這篇散文的文化底蘊。
前面我們一起鑒賞了文章的文化美,這些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的文化,讓這篇文章變得有底蘊、雅致,給了我們豐富的審美享受和愉悅。但是這種文化美能夠深深地吸引我們,還不足以打動我們,而這篇散文中還有一種攝人心魄的美,那就是“生命意識之美”。這種生命意識之美換種說法,那就是對生活的熱愛。
品讀《故都的秋》時,大家都會關(guān)注到北國之秋的“悲涼美”。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角度,比“清”“靜”兩個特點更讓人回味。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這種“悲涼”,作者在場景和物象的選擇上,都是比較講究的。在“庭院清秋”的場景刻畫中,租的破屋,品的濃茶,看到的藍朵和花下幾根疏疏落落的秋草,是透著悲涼的意味的。以及在后面的幾個場景的刻畫中所提到的秋槐的落蕊,秋蟬的殘唱,秋雨的涼,還有“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這些景物的刻畫中也都透著絲絲的悲涼。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說的,在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多,而郁達夫先生的這篇《故都的秋》也是頌贊秋的文章,而作者為什么特別喜歡那種透著悲涼的秋呢?許多人初讀文章是無法理解的,如果我們探究了作者的童年經(jīng)歷,隨兄長到日本求學的歷程,還有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時所面對的舊中國的白色恐怖的情況,我們就不難理解先生身上那種憂郁的文人氣質(zhì),也就能感受到先生在黑暗的舊中國面前的那種“落寞”之感,也就能理解先生為什么喜愛故都的秋的悲涼。
但是,我在這里所要說的是,這種落寞感,這種悲涼味,并未讓我們感到先生的頹廢、沉淪,也更是絲毫沒有削減文字所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而恰恰相反,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顆真正的赤子之心,讓我們看到了先生在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人生挫折、屈辱和不幸后,仍對生活抱以最大的熱忱。正是先生這種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讓文字深深地打動了我們,走進了我們的心里。此時,我突然想起了小草,這種自然界看起來最弱小的生命。它們有的生長在平坦的地面,有的會獨自地生長在一塊巨石下,還有的則生長在懸崖峭壁的狹窄的縫隙里??赡苣切┥L在平坦的草地上的小草看起來最美,綠油油的一片,那么健康,那么富有生機和活力。但是那些生存在巨石下、峭壁上的小草,卻能震撼你的心靈,因為它們即使看起來很孤單,很弱小,但它們卻能最好地向你詮釋,生命是頑強的,它具有無比的韌性和活力。為了活下來,它可以頂開巨石,沖破一切的阻撓和束縛,為了活下來,它可以扎根峭壁,克服一切的困難和考驗,最終向世界展示最美的自己。
在《故都的秋》里,透過文字,我們仿佛站在了先生的身旁,讀懂了先生的心境。郁達夫先生人生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可能這些困難和挫折,讓先生感受到了人生的不幸、殘酷,甚至是凄涼,但是這些都不足以動搖先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正是因為這種熱愛,先生才會在白色恐怖的層層圍困中,不遠千里,從杭州趕上青島,從青島趕上北平,來飽嘗這故都的秋味。而這種對生活的熱愛,更是體現(xiàn)在郁達夫先生從求學時就一直在積極參與的抗日救亡的愛國運動中。“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蓖蝗婚g,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了顧城的這首詩,感覺它就是郁達夫先生一生的寫照。
人生是一段未知的旅途,旅途中難免有挫折和磨難,但只要我們時時對生活抱以熱愛的態(tài)度,我們便能欣賞到最美的風景。郁達夫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熱愛生活的人,正是他的這種熱愛讓這篇散文具有了一種攝人心魄的生命意識之美。
當我們走近《故都的秋》,我們從作者所選取的特定場景的刻畫中,從作者爐火純青的修辭技巧中,感受到了它的感性美。同時,我們也可以讀到一種隱藏在畫面和文字背后的飽含了文化底蘊和生命意識的理性美。正是這些美,讓這篇文章成為了經(jīng)典。同時,這些美也深深地陶冶著我們,營養(yǎng)著我們,教育著我們,讓我們學會去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