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不僅能夠滿足兩個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人們交流的需要,還能夠對文化的輸出和傳播起到一定的作用。外宣翻譯是在現階段我國對外宣傳和新聞傳播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發(fā)揮好外宣翻譯的作用對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和市場中的影響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外宣翻譯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對新時代外宣翻譯的新思路進行研究和分析,旨在促進我國外宣翻譯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外宣翻譯;新思路
【作者簡介】孫苗苗(1994.07-),女,漢族,湖北荊門人,四川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外宣翻譯作為向世界展現我國發(fā)展狀況和變化情況的重要途徑,在外宣工作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情況有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對外宣翻譯在新時代的新話語和新思路進行分析,能夠為我國外宣翻譯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加清晰明確的發(fā)展思路。
一、外宣翻譯
1.外宣翻譯的主要含義。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在世界經濟聯系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外宣翻譯是一種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國語言為主要的信息載體,通過各種媒體渠道來讓世界范圍內的外國民眾更加了解中國的交際活動。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用詞的準確性會對展現我國的文化和發(fā)展情況產生重要的影響?,F階段,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外宣翻譯的工作質量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2.外宣翻譯的特征
(1)政治敏感性。由于不同的國家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孕育文化的環(huán)境有著很大區(qū)別,在開展外宣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結合不同國家的文化環(huán)境和政治背景來斟酌用詞,還要以宣傳和交際作為翻譯的主要原則和目的,在翻譯的過程中展現出我國友好、負責的大國形象。
(2)信息等值性?,F階段我國外宣翻譯的主要語言都是以漢語和英語之間的翻譯為主,而與英語相比,漢語在解釋一些社會現象和發(fā)展情況時大多應用較短的詞匯,而當將這些簡短的詞匯翻譯成英語時,如果按照語句的整體意思來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不僅會導致語句用詞的累贅和重復,還會降低外宣翻譯的質量和效果。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這種現象就是發(fā)揮信息等值性作用的主要原因。舉例來說,在翻譯“圓滿結束”一詞時,將其翻譯成“conclude”會比直接翻譯成“conclucle with complete success”要簡潔許多。
(3)文化性。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常常存在一些我國政治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特定詞匯,這些詞匯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工作,還能夠體現出我國獨有的文化性質。在開展外宣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這些特定詞匯進行補充解釋,以幫助外國人更好地理解這些代表著我國文化的詞匯,還能夠減少因特定詞匯的應用而導致的價值觀方面的沖突,在保證外宣翻譯質量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彰顯我國的文化內涵和文明形象。希望工程是我國一項比較重要的建設項目,如果僅僅將希望工程譯為“Hope Project”,容易會導致外國民眾的誤解,因而需要在該名詞之后補充具體的解釋文字。
3.外宣翻譯的重要性。在世界經濟聯系不斷加強的時代背景下,做好外宣翻譯工作不僅能夠讓世界更了解中國的發(fā)展狀況,還能夠通過翻譯來加強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和聯系,讓世界范圍內的其他國家都能夠了解到我國在現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主要變化,進而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而在進行外宣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和能力也會對外宣翻譯的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當翻譯人員能夠準確把握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環(huán)境對同一名詞的認知時,不僅宣傳材料的翻譯質量能夠得到保證,還能夠彰顯出在向世界宣傳我國發(fā)展和變化情況的過程中的誠意,并且能夠更好地樹立我國的大國形象。
二、新時代外宣翻譯的新思路
1.轉變原有的宣傳思想和宣傳方式。外宣翻譯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特征,這種時代性主要體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生和應用不同的對外宣傳方式。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我國在經濟、科技等方面與當時世界上的發(fā)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外宣翻譯上大多以單一的固有僵化模式來呈現我國的發(fā)展情況。而隨著我國近些年的經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越來越大,在面對日益變化的國際環(huán)境時,為了能夠更準確清晰地宣傳我國的發(fā)展和變化情況,就需要摒棄原有陳舊的、僵化的宣傳方式,在外宣翻譯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不斷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實際發(fā)展情況來探索和創(chuàng)新更加先進的宣傳思想和宣傳方式。
在外宣翻譯轉變原有的宣傳思想和宣傳方式的過程中,不僅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當前社會的實際發(fā)展情況,還要結合外國人的言語思考方式來考慮翻譯材料的整體實用性。而從這一方面來說,我國的翻譯人員在翻譯對外宣傳材料的過程中可以從局部的微觀視角入手,根據外國人在了解中國情況時先入為主的問題意識的閱讀習慣來吸引外國人的注意力。這樣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外國人的思考方式和習慣,還能夠提高外國人對宣傳材料的接受和信服程度。
2.制定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并提高外宣翻譯的對外傳播能力。外宣翻譯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翻譯內容的準確性。我國在應對新時代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提出的要求時提出的帶有中國特色的思想理論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許多我國特有的詞匯的出現和發(fā)展。而在開展外宣翻譯工作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提高外宣翻譯詞匯的準確性,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特定詞匯在漢語和英語中的不同解釋來制定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而在制定這個翻譯標準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我國的對外傳播能力,還能夠提高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現階段發(fā)展情況的了解程度。
而在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不僅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宣翻譯的工作情況。而為了適應現階段時代變化發(fā)展的趨勢,同時也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在開展外宣翻譯的過程中還要自主加強外宣翻譯的對外傳播能力。
3.做好對外闡釋工作。在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國為了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同時也為了更好地促進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啟動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國家間的合作項目。而這些合作項目在我國通常都能夠以特有的名詞來代表,在外宣翻譯工作中將這些合作項目的專有名詞進行翻譯時,由于不同國家對這種合作項目的形式和認知方式有著一定的差異,因而需要依據具體的翻譯對象來選擇合適的翻譯方式,做好對外闡釋的工作。
舉例來說,“一帶一路”是我國為促進世界經濟聯系加強提出來的重大倡議,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行都會對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在對這一名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倡議、戰(zhàn)略、行動、計劃以及項目等都是能夠對“一帶一路”進行翻譯的角度,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盡量減少不同國家對該合作項目的誤解,就要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做好對外闡釋工作。
4.加強譯者與作者之間的溝通。在現階段我國外宣翻譯工作的過程中,通常是由作者完成宣傳材料之后再由翻譯人員來開展翻譯工作。由于作者在寫作宣傳材料的過程也會融入一定的話語詞匯的運用語境和主要的寫作意圖,如果翻譯人員在對宣傳材料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好作者的真實意圖,也會對翻譯的質量和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要想讓外宣翻譯能夠更好地展現我國的發(fā)展變化情況,還要注意加強譯者與作者之間的溝通。
而從這一方面來說,在翻譯人員拿到宣傳材料之后,不僅可以讓作者對材料中涉及的各種詞匯和語境進行詳細的解釋,還可以讓翻譯人員針對宣傳材料中產生的困惑向作者提出疑問。這樣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翻譯的準確性,還能夠提高外宣翻譯的質量和效果。
5.探索新的外宣傳播方式。受到我國傳統(tǒng)的會議報告和公文寫作形式的影響,在撰寫和翻譯對外宣傳材料的過程中大多以匯報式的宣傳手段為主,這種宣傳手段雖然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宣傳和傳播作用,但由于翻譯的內容和形式過于枯燥,且與國際上通用的公文寫作形式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因而難免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誤解。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各方面的發(fā)展情況都與過去存在著很大區(qū)別,要想通過外宣翻譯來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國的發(fā)展狀況,還要積極探索新的外宣傳播方式。而從這一方面來說, 外宣翻譯工作的開展可以充分借助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通過影視作品等方式來更加直觀地向世界呈現出近些年我國的發(fā)展變化情況。與傳統(tǒng)的外宣傳播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更易于外國人接受,也能夠形成更好的宣傳效果。
6.提高翻譯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和能力。翻譯工作從本質上來說是由人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一種工作,因而翻譯質量和效果也會受到人的主觀意識的影響。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要想讓外宣翻譯工作能夠在彰顯我國經濟實力和發(fā)展狀況方面發(fā)揮更大作用,還要提高翻譯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和能力。盡管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逐漸認識到翻譯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翻譯工作本身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同時也肩負著較大責任,因而在培養(yǎng)和提高翻譯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和能力時,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翻譯人員的專業(yè)能力,還要注重對翻譯人員職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外宣翻譯在我國的對外宣傳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外宣翻譯的新思路進行分析之后可以得知,要想讓外宣翻譯在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對我國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不僅要充分發(fā)揮外宣翻譯的對外傳播能力,還要在提高翻譯人員的專業(yè)能力和素質的同時,促使翻譯和傳播工作與現代化宣傳渠道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朱振武,袁俊卿.西人英譯中國典籍的價值取向與中國形象的異域變遷[J].中國翻譯,2021(2):55-64,190.
[2]王立非,孫疆衛(wèi).國內外翻譯經濟研究熱點分析與理論模型構建[J].中國翻譯,2021(2):117-124.
[3]梁雷.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公示語外宣翻譯分析——評《融合與創(chuàng)新:翻譯教學與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1(2):129.
[4]朱義華.外宣翻譯的新時代、新話語與新思路——黃友義先生訪談錄[J].中國翻譯,2019(1):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