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何為詩?或者說,什么樣的作品才能稱之為詩?首先,我們來看兩個文藝批評大師關于詩的定義。
其一,“詩人是其詩作的父親,母親則是語言;人們可以像標識賽馬一樣標識詩作:出自L(language),受P(poet)駕馭?!?/p>
“一名詩人不僅要追求自己的繆斯,還要去追求‘語言學夫人’,而對于初學者來說,后者更為重要。一般而言,顯示一名初學者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性才華的跡象,是他對言辭嬉戲的興趣大于對表達獨創(chuàng)見解的興趣;他的態(tài)度和EM福斯特(自戀者)所征引的那位老太太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在我還沒有明白自己說的是什么之前,我如何知道自己思考的是什么?”追求過‘語言學夫人’并贏得了她的愛情之后,他才能全身心地奉獻于自己的繆斯。
“韻腳、格律、詩歌形式等,猶如仆人。如果主人足夠公正而贏得他們的愛戴,足夠富于主見而獲得他們的尊敬,那么,就會出現(xiàn)一個井然有序的幸福家庭。如果他過于專橫,他們會辭職離去;如果他缺少威信,他們就會變得懶散、無禮、嗜酒成性且謊話連篇。
“詩歌成為了一門最狹窄的藝術?!盵英],奧登,染匠之手[M],胡桑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奧登在《19世紀英國次要詩人選集》的序中說:一位詩人要成為大詩人,要必備下列五個條件之三四。一是必須多產;二是他的詩在題材和處理手法必須寬泛;三是他在觀察人生角度和風格提煉上,必須顯示出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性;四是在詩的技巧上必須是一個行家;五是盡管其詩作早已經是成熟作品,但其成熟過程要一直持續(xù)到老。而一般的次要詩人,盡管詩作都很優(yōu)秀,但你卻無法從作品本身判斷其創(chuàng)作或形成的年代。也就是說,詩是一成不變的,靜止的。寫一首好詩不難,難的是在不同的階段包括創(chuàng)作的最后階段,總能寫出不同于以往的好詩。簡潔地說,就是多產、廣度、深度、技巧、蛻變。
其二,“詩是虛構的,語言上有創(chuàng)造性的、道德的陳述,在詩中,是作者,而不是印刷者或文字處理機決定詩行應該在何處結束?!盵英],伊格爾頓,如何讀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我們都知道,奧登和伊格爾頓都是英國,具有共同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不過后來奧登可能又轉向了基督教信仰。當然,奧登1973年去世,伊格爾頓1943年出生,二人人生存在30年的交集,而且通過閱讀伊格爾頓的作品,我們非常明確的判斷:伊格爾頓對于奧登特別崇拜,在他的作品中,他大量的分析了奧登的作品并且吸收了奧登的理論的精髓。他們對于詩的定義都包含了:虛構、語言、道德、詩人作用(技巧、感情等等)?;蛘?,我們具體來說詩必須包括的基本概念在于:詩人是核心,語言是包裝,感情是內核,技巧是外衣,延續(xù)是礦脈。
就子非花的詩而言,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自己的粗淺看法。子非花的詩:感情上猶如一條清澈的河流,純潔而無污染;語言上猶如一碗筋道的拉面,滋味純正而又老道遒勁;技巧上,子非花先生猶如手握一把嫻熟的手術刀的神醫(yī),對于病痛之處,任意切割、斧砍,刀鋒過處頑疾盡消,而又不著片點傷痕。
情感:一條清澈的河流
詩是最接近靈魂的書寫。詩人的感情是詩的感情的發(fā)源地?!霸娝坪跏且蛉祟惖耐纯嘀戮?,憑借的是對它冷酷的寫實,而不是屈從于某種傷感的、由于諸如此類的痛苦會導致整個世界戲劇性的停頓的神話?!盵英],伊格爾頓,如何讀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詩的感情是詩人感情符號冷酷而又無情的投射。詩人的感情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是私人的情感經驗,是瞬間的附著物。英國批評家伊格爾頓提出了一個關于詩的悖論:“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不理睬大多數(shù)詩,是因為大多數(shù)詩不理睬大多數(shù)人?!闭嬲脑娛菍@個悖論的消弭和解構。那么,詩人該如何消弭和解構這個悖論呢?
伊格爾頓發(fā)現(xiàn)了詩失敗的根本原因?!半[藏在作品后面的觀念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我們自己體驗的私人擁有者,永遠把他人的意志阻擋在外面?!盵英],伊格爾頓,如何讀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這就需要詩人將私人化的感情經驗上升為大眾性的感情經驗,詩人就不能只拘泥私人的苦難,而在于將私人的苦難上升為大眾的苦難,由此獲得大眾性的共鳴。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 《我愛這土地》
在那樣一個時代環(huán)境下,艾青寫作的這種詩,不僅凝聚了自身的情感經驗而且非常巧妙地將這種感情抒發(fā)為大眾化的感情。所以,我們看到這首詩影響了一代人,未來還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閱讀子非花的詩,對照其人生經歷,我被子非花先生的一顆赤子之心所電擊。
作為丈夫,他感情深沉,忠貞不渝,是男女之間一團永恒不滅之火。
愛人!你可曾聽到
那一種回響?來自我們共同的遠方?
我們共同遺忘的遠方!
我只剩下,這個季節(jié)
溫暖而憂傷
——《春天的早晨》
大地的淚水
和黑夜一起流淌
最深的夜晚
珍藏著春天最深的憂傷
—— 《雨》
作為兒子,他感情細膩,體察入微,是母子之間一彎清澈流淌的河流。子非花在母親節(jié)寫的《五月之歌》可以說是一首天下母親的贊歌。
作為偶然的相遇,他流連忘返,久久不能相忘,他希望與所有美好的逝去相遇并墜落。他說:“所有美好的事物相遇,并墜落在這個春天?!?/p>
作為父親,他感情深沉,毫無保留,是父子之間一爿柔弱皎潔的月亮。父愛之重重于泰山,父愛之輕輕于雪花。
我的眼睛也在生長
追隨著你和你的遠方
——《寫給七月和我的寶貝》
孩子,你坐在那里
身子前傾
一日的安靜,如水靜止
思索之流
被分割成一個個小房子
盛滿,夏日之心
像一個個柔軟的橘子
—— 《橘子——寫給我的自閉癥孩子》
遠處天鵝發(fā)出風一樣的叫聲
而你終于長大如斯
注視著蒸騰的水氣
從人世間升起
在成熟中落地
—— 《清晨懷想—寫給我的孩子》
當然,子非花先生也寫了許多自己對于感情的理解的詩。這些詩作都非常有意義和價值。
語言:一碗筋道的拉面
米歇爾·??略凇对~與物》中提及,語言從“認識世界的”媒介地位“降級”到簡單的科學研究的許多對象之一,它不再是曾經被認為的“表現(xiàn)世界的首選方式……不再是那種起初的、必然的表現(xiàn)工具”,而是“從19世紀開始,和存在、財富和價值以及歷史一樣,語言也成為一個知識探討的對象”。這句話說明,語言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書寫感情、表現(xiàn)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越來越豐富,比如線條、聲音、色彩、圖畫等等,都可以作為表現(xiàn)的一種手段。
不過這里,我們不討論語言、言語、話語、詞語、文字等這些概念。因為這些概念太過于復雜,盤根錯節(jié),需要更加先進的技術手段才能區(qū)分清楚。那么,詩的語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語言?
“作為‘文學’的語言假設,詞默默地和小心謹慎地在紙張的空白處排列開來,在這個空白處,詞既不能擁有聲音,也不能具有對話者,在那里,詞所要講述的只是自身,詞所要做的只是在自己的存在中閃爍’。”[英],海登懷特,敘事的虛構性[M],馬麗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這句話強調了詩的語言就如同一面鏡子。詩人的作用就是利用這面鏡子將事物完整、具體而又細微地呈現(xiàn)出來,不要夸大,不要縮小,不要變形,更不要故弄玄虛,僅僅就是呈現(xiàn)事物本來的面貌。也就是說,一首好詩,詩意一定要集中,猶如萬千光束集中于一點,那個點就是好詩,其余的光都是一首好詩的襯托。
干脆一句話,一首好詩不需要表達意義,只需要本真地存在就可以了。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一首真正的詩,它的意義是明確的,是集中的,是具體的,是一個點的閃光,而不是意義的含混,更不是意義的多義性。一首好詩,恰恰是對于意義的多義性或者歧義性的抗拒和反叛。就詩的發(fā)生學和效果學而言,含混是基于讀者的理解和接受而產生的概念,而不是相對于作者而存在的概念。就具體而言,一首詩的核心概念在詩的敘事中要明確,要具體,要光彩而輝煌,或者說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甚至,我們可以說,就藝術效果論而言,接受的(或者說讀者理解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恰恰是詩歌之“害”。
詩僅是紙片上無意義的黑色符號,只有讀者才有權力賦予它們意義和價值,當然,這種賦予務必在詩以及詩人的領地之內而非任意的賦予。
我這里舉兩個詩人的例子。
在虛無中,他仍回響不息。
那樂聲沉郁地從琴弓傳出,
在夜空里重述著自身。
—— [愛爾蘭]希尼《天籟之音》
那些山地居民
走進齊腰深的濃霧
在水井和糞堆上
敲碎薄冰。
—— [愛爾蘭] 希尼《安阿霍利什》
這是大詩人希尼的兩首詩。這兩首詩的意義都非常簡單。大家肯定都能讀得明白無誤。第一首,是希尼聽完一段音樂之后來描寫自己的所見所聽所聞。第二首,安阿霍利什是希尼家鄉(xiāng)的一個小地方,該詩就是希尼對于山民的觀察,表現(xiàn)了山民淳樸而又艱辛的生活。我們來看這兩節(jié)的語言,非常簡單,非常樸實,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而且都是對事實的一種平面化的展現(xiàn),不事雕琢。但是,我們讀完都會被這種感情所深深地打動和感染。
不是我在寫詩,而是詩在書寫作者的故事。
同時作者的一生也在陪伴詩。
詩是什么?
用雪壘起來的、會死去的——行將就木的,
而這一切仍將活生生地被拋棄。
這就是詩。
眼淚預示著我將死去。而那又是誰的視線
偶然尋著密匝的針腳降臨,
并且背著我為我祈禱善言,
那只能是一位詩人——詩人如此肯定。
我恨不能從胸中把心掏出來,
為了幸福傳遍每個角落。
為了減去你憂傷的時刻,——
一切經由我自由安排。
我并不期望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即使所有的子彈都射向我,
我也將在天上
為你祝福。
—— [格魯吉亞] 塔比澤《不是我在寫詩,而是詩在書寫我的故事》
這兩個詩人是我從我所閱讀和掌握的上百位詩人中特意選取的。咱們來看塔比澤這首詩。它就是一種非常自然而又情緒強烈的抒發(fā),或者說就是非常完整而又細膩地將自己內心的東西全部平面化呈現(xiàn)出來了。
那么,我們來看看子非花先生的詩歌語言。他的語言具有強烈的個人特點,不張揚,不喧囂,內斂含蓄而又有韻味。
歷史的天空懸滿鏡子
你高聳的乳房如月光之眼
天空布滿等候的耳朵
有一張臉龐在野蠻生長
皇帝憂傷地走下王座
庭院中螞蟻蜂涌而至
皇帝的眼中噙滿淚水
突然間鏡子充滿裂紋
姑娘孤獨地走進鏡子
高舉繩索和明亮的斧頭
你不禁再次望向遠方之遠
你突然走不出這近中之近
猝然的降臨如風中之燈
秋天你披上一層衣裳
未臨的一切靜默守候
到達的一切隱入鏡中
——子非花 《鏡子》
在詩歌中,鏡子是一個非常常規(guī)的意象。當然,鏡子的特點大家也都知道:照出對象。詩人從四個方面表達自己對于鏡子的所思所想,即歷史之境、皇帝之境、女人之境、秋天之境。詩人采取4節(jié)相互呼應與對比的敘事模式來表達自己的觀察和理解。其中,子非花先生對于“姑娘”這個詞把握得非常準確、具體。他說“姑娘”而不說“女人”,為什么?女人一般是指20歲以上或者結過婚的人,也就是相對成熟的女性。姑娘是指15歲到20多歲的未婚女性。子非花先生恰恰需要表現(xiàn)得正是姑娘對鏡自照時分的詩人自己的感受。
一只玫瑰淌過心塵
誰將洞穿你的一生?
——子非花 《在撫仙湖畔》
廢墟中的村莊
一直在崩塌中
——子非花《在撫仙湖畔之二》
這是兩首月夜抒懷之詩。乳白的月光,迷人的湖畔。詩人身處嬌柔的環(huán)境,思緒翻飛。這月色舒緩情緒和消解憂愁。有三個詞語運用得非常準確,“淌過”“洞穿”“崩塌”,它們非常具體而形象地說明了沐浴身心、洞察人事,以遠離悲傷之情。
在詩歌中,詞語與詞語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奧登《染匠之手》中提及:詞與詞之間是一種持續(xù)遞進的暴力關系,這種關系造成詞與詞之間的緊張與對立,而且持續(xù)發(fā)展,一首詩就是詞的暴力疊加。這種暴力的引燃點就是詩人與讀者之間雙重和諧的接受和理解。
向左旋轉的燈
空氣中爆裂的年輪
虛幻的年代開始收縮
我們在殼中敲擊
隨意吞吐的舌頭
猶如白日焰火
你融我,誘我
我在金幣間閃爍的手指
和雍塞的水流
被雪片錘擊的咽喉
你太想挽回一段詩意
哦,沒有詩意
事物正沿著秘密軌跡運行
只有意外
一片落葉,一朵花
意外的凋零
眼角是星光燦爛
嘴唇上是茫茫黃昏
陰影中
梅花鹿踩中狂亂的
鼓點
鼓點隱藏于整體內部
廓然不息
太陽狂暴地涂抹著世界
哦,白色陰影向四方展開!
列車一下子剎住
所有的瞬息突然崩裂
——子非花《年代》
該詩共27行7節(jié),是一首描寫懷念與回憶的詩。詩人采取了極為夢幻的寫法,年代性記憶和個人的追憶之情渾然一體。敘事、描寫、抒情,干脆而不拖沓。該詩展現(xiàn)了詩人對于年代性的悲喜、成敗、得失等概念的感慨、無奈與和解。
整首詩讀起來給人一種特別緊張的感覺。這種情緒的產生完全來之于行與行、節(jié)與節(jié)、詞與詞之間的一種緊張與對立的關系。第1節(jié),一盞煤油燈象征著“爆裂”的年代,僅僅兩行,寥寥數(shù)語,就賦予我們一種強烈的時代感;第2、3、4節(jié),采取敘事與象征的手法,勾勒了時代變遷、充滿誘惑、抗拒與掙扎、難免失魂落魄的個人的時代畫卷,層次感很強,充滿了穿透之力;第5節(jié),總結與過渡,燦爛與黃昏,喜與悲,成與敗,一切都雕刻進了人的容顏;第6節(jié),抒發(fā)一種積極進取、自我鼓舞的精神;第7節(jié),這一節(jié)情緒更為緊張,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于未來的一種強烈欲求的情緒。人生猶如疾馳的列車,突然一個急剎車,一切的事物瞬間崩裂。整首詩給人強烈的持續(xù)的節(jié)奏感。
技巧:一把嫻熟的手術刀
批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有人反對對詩做比較細致的分析,如找出詩的語言的字面意義,使用了什么格律,什么韻腳,什么比喻等,這些都是客觀的。但是,不同人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不同感受力,就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這說明批評又是主觀的。對于這種批評的窘境,伊格爾頓給出了解決的辦法:任何批評都給讀者以及其他批評留有爭論的余地。
語調與情調,強度與速度,句法與語法,紋理與標點,押韻與節(jié)奏,含混與格律,意象與意境等,這些具有詩歌創(chuàng)作的技巧性的東西,都需要詩人深諳運用之道。子非花先生自然明白這些道理。自然,他也是這些基本技巧嫻熟的運用者。限于時間原因,對于以上概念,我們不再一一論述。現(xiàn)在,我們只談詩句的分行問題。
“只要詩人功力足夠,我們憑耳朵便能聽出一行詩句終止于何處、另一行起始于何處,因為每一行都代表了一個話語單位或一個思想單位?!盵英],奧登,染匠之手[M],胡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這里就談到了一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小技巧:如何分行的問題。分行的關鍵在于“每一行都代表了一個話語單位或一個思想單位”。
試看,子非花先生的詩。
生活常常被拽出倒影的邊界
話語脫離軌道
被高高拋起
這一瞬,進入喚醒的序幕
撲面而來的
一顆淚珠,張開雙翼
汽車疾駛于高速公路
風,不斷被折斷于途中
歌聲穿透幕布
耳朵張開朝向往日
已死的世界甲蟲般復活
隱秘的通道已經打開!
你,被甜潤的吻過一次
風,極速地繞過一柱煙
——子非花《途中之二》
詩人都長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該詩就表現(xiàn)了詩人在途中的觀察以及由此產生的所思所想。詩人對于生活以及這個世界的觀察和理解非常細膩。人生的道路有歌聲,有坎坷,有笑容,有悲傷,有陽光,有日落。只有從“已死的世界”“復活”,才能創(chuàng)造另一個人生的高度。該詩分4節(jié)14行,每一行都分得干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
慌張的下午
呵,這世界向著幻影打開
迷霧升起
如一個旗幟
向鞭而生
隱秘之物被不斷抽打!
人們榮譽般倒立
你,被蜜汁般的毒液吻醒
世界落荒而逃
你膨脹如一個荒原
側身打翻一個瓷器
碎片中,重新種植的手臂
黃金般垂落
手機響了
生活之屑飛揚
現(xiàn)實之窗倉皇關閉
——子非花 《一個片刻》
生活中,我們的情感在某一個時間的片段都有可能被突然激發(fā),想到身處的世界,想到生死,想到生命中的悲喜過往。但是,這個世界過于緊張、過于繁忙,不容許我們片刻的停留與思索。人生不易,生活更不易。不過,真正精彩的活著就是努力綻放自己,努力擺脫生活的束縛。
該詩分4節(jié)16行,每一行都是一個意義突出的單位,都代表著一個完整話語,都精粹的思想片段。
當然,詩的分行還有其他一些技巧,比如說疊行,就是一句完全相同的話,在詩中反復不斷的出現(xiàn),它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這種技巧為大多數(shù)人所運用。但是,也有特例,比如竄行,也就說這一句話或者一個詞,按照常規(guī),應該出現(xiàn)在一行之內,但是,詩人卻偏偏不這樣做。這種做法最好的踐行者就是美國女詩人瑪麗安·摩爾,奧登特別推崇的一個女詩人,被稱為“詩中百科全書”。在《染匠之手》中,他專章分析評價了兩個美國詩人,瑪麗安·摩爾是其中之一。舉個例子。
他們遁形;他們消
失了。那個愛爾蘭人說你的麻煩就是他們的
麻煩,而你的
歡樂是他們的歡樂?我希望
自己可以相信;
我憂慮,我不滿不足,我是愛爾蘭人。
——〔美國〕瑪麗安摩爾 《斯賓塞的愛爾蘭》
但是,竄行到底有什么意義和價值呢?我判斷,它可以給閱讀造成人為的割裂感,能夠在藝術的接受中產生強烈的好奇感的意義和價值。當然,我舉這個例子不是說贊成詩人就應該勇敢創(chuàng)新,大膽實驗。其實,恰恰相反,我不贊成一般詩人的這種創(chuàng)新。我認為,十年或者十五年創(chuàng)作經驗的詩人還是要遵循一般詩歌常規(guī),進行本本分分的創(chuàng)作。
閱讀當中,我還發(fā)現(xiàn),子非花先生特別喜歡在早晨或者清晨閱讀、寫作。這個時間段,我覺得非常獨特。當然,很多詩人、作家等,其實可能都喜歡在這時間段工作。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在夜里10點到12點,或者有時候會到凌晨1點。這是一種個人習慣,但是,它也具有某種習慣性的暗示。一個在睡前,一個在起床后。或者,一個在一天活動的結尾,一個在一天活動的開始。睡前工作,它是一種渴望的狀態(tài),也就是你還沒有進入夢鄉(xiāng)。起床后,它是一種回憶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昨夜之夢已經結束,詩人需要懷念、留戀。當然,也可能夜晚工作象征著一天的總結,早晨工作象征著一天美好的計劃的開始。
綜上所述,我認為,詩人成立要有三個先決的條件。
一是詩人本身要成立,要“是”。數(shù)量,一定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要涉及更為廣泛的社會、文化、經濟等領域。詩觀,獨特的觀念和不同的處理方式。賈平凹曾說,沒有自己的文學觀,就沒有自己的文學活動。品格,高尚的品格,能夠知人論世。
二是評論家不斷地發(fā)掘。說白了,就是要獲得評論家的確認,評論家是一個特殊的讀者和接受者,同時,他又是一個特殊的闡釋者,這就是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
三是要有一定的普通讀者,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社會接受能力。當然,社會上有一種說法:一個作家活著難以養(yǎng)活自己,死后可以養(yǎng)活很多人。但是,無論如何,詩人的成立絕不是賣慘,不是炒作,不是追名逐利,不是毫無底線,更不是嘩眾取寵,而是一條沉靜的河流,一匹奔騰的戰(zhàn)馬,一株挺拔的刺柏,一片潔白的云朵,一顆濟世行善的心靈,一座巍峨的高山。
最后,我想留下一個余地。這個余地僅供大家來探討。就是說,子非花有兩首詩我沒有讀懂,不知道他到底要表達什么?;蛘哒f,我們也可以留下一個實驗。作為最為特殊的讀者或者接受者的詩人本人,來說說這兩首詩。同時,我們大家也來討論一下這兩首詩。這種詩意表達是不是具體?或者說,詩人處理自己個人感受性經驗的方法是否妥當?
秋日懷想之一
一張臉龐就是一片落葉
天空自有慘白的云朵
你手指輕撫
我應聲而來
鐘聲轟鳴
人間自有次第
從高山之巔直抵一顆
蘋果的內心
我們小心翼翼
每天早晨穿上鞋子行走
凝視燈火
并從火中取栗
鞋子與鞋子
并肩飛行
并彼此作戰(zhàn)
臉龐與臉龐
彼此靠近
并同時滑落
秋日懷想之二
流水漸漸靜止下來
在北方
一切的到來平靜如水
波瀾不驚
十指緊扣
我們緩緩靠近城市的
燈火
聽市井之聲
并眺望星辰
事物慢慢沉落
今夜無眠
等待明日
如期而至的飛升
箭鏃穿行
天空是另一場陰謀
我看見
扭曲的臉龐
和未來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