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福利東路第一小學 李梅娟
國際箱庭療法協會成員瑪麗·諾伊斯將箱庭療法融入課堂情境中,結果表明制作箱庭的參與感有助于學生間同伴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學生更能體會到親密感和自尊感,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于內部沖突的有效解決。貝爾澤選擇有特殊學習需要的中高年級學生制作箱庭,發(fā)現箱庭療法提高了他們對學業(yè)任務的專注力和情緒的穩(wěn)定性,且可以有效調試心理,積極作用延伸于課堂。箱庭療法不僅在實踐領域和基礎研究中具有顯著的成效,在學校中也得到了較早較順利的發(fā)展,不同的年齡階段、性別特征、群體特征在箱庭制作中各具特色。有順序、有階段、有側重點地在小學階段開展箱庭制作,其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在征得學生、班主任、學生家長的同意后,選擇前期參加團體箱庭制作且愿意體驗個體箱庭制作的中高年級小學生15 名,其中10 歲男孩1 名,女孩0 名;11 歲男孩4 名,女孩0 名;12 歲男孩9 名,女孩1 名。
本研究在沙盤室內進行,沙盤室內沙具分為人物類、動物類、植物類、建筑類、交通工具、家具用品、軍用設備、自然景觀、食品用品,個體沙箱2 個。
整個制作過程在研究者的見證下完成,研究者使用記錄表一記錄制作過程,主要記錄制作者的基本信息、制作時間、沙具的擺放位置、擺放順序、移動次數、制作者解釋等。使用記錄表二記錄箱庭制作完成后制作者對箱庭的介紹、自我像、主題命名、自我感受等。
中高年級學生箱庭作品的分析從箱庭的指導語、完成時間、沙具移動頻率、作品基本構成(沙具數量、種類、沙的使用、空間利用等)和作品主題這五個維度分析,每個維度分水平展開。
15 名小學生在研究者的陪伴下完成自己的箱庭作品,每個作品演繹了自己的故事。綜合分析15 個各具特色的箱庭作品,深刻體會到小學生箱庭作品的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結合。
本次研究嘗試運用示范操作導入、影視觀看導入、語言導入的方式開始箱庭制作,研究發(fā)現語言導入中輔以沙具演示更有利于制作氛圍的創(chuàng)設,小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制作程序,快速進入狀態(tài)。箱庭制作的速度因人而異,有些學生先想后行動,有些學生邊想邊做,有些學生先行動再思考,但這種情況下多半會增加沙具的移動頻率。
分析發(fā)現箱庭作品中的基本單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豐富起來,這也和瓊斯的研究相一致,低年級學生的作品缺乏整體感,往往以局部表達為主,沙具間有意義聯系增強;中高年級學生整體感增強,作品多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并將所有的基本單元聯系起來,可能有些基本單元間的聯系并不是很合理,但這也是箱庭不斷整合并趨于整體和諧的體現。
雖在指導語中強調盡量減少沙具移動頻率,除非是必須要移動且要向研究者說明緣由。但所有參加了箱庭制作的小學生都出現多次移動沙具的情況。觀察制作者的行動和反應了解到制作者之所以頻繁移動沙具,一是為了追求整體美觀,二是更好地表達主題,三是想要逼真地還原場景。
1.沙具數量和種類
15 個箱庭作品沙具使用情況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特征,個體沙具使用數量統計由高到低分別為人物、動物、軍用品和生活用品。從各類沙具的使用頻率看,人物類、植物類、建筑類較高。從沙具的原型表征和象征性表征意義可見,中高年級學生的有意義表征多以現實物體為參照,這也正符合他們當前的認知發(fā)展水平。
2.沙的使用
15 名小學生在體驗箱庭制作的過程中有5 人利用沙創(chuàng)造了山丘、海洋、湖泊和沙壩,動沙的力度增強,他們更勇于探索環(huán)境,尤其是在箱庭創(chuàng)作開始,研究者讓他們將手伸到沙盤里感受沙的過程激發(fā)了他們對沙的探索和想象,在后期的訪談中制作者也談到喜歡撫摸沙,其實在沙里挖河、造山是兒童想象力和控制力的充分表達。
3.空間利用
小學生箱庭作品大部分是將整個沙箱占滿,這種空間的利用性看似飽滿甚至比較混亂,但從制作者的解說中可了解到,這些都是為主題服務的,或是和主題有很大的聯系。他們所選擇的每一個沙具都是有目的的,是圍繞主題放置的。這也正是箱庭療法的抱持、包容、凝聚、體現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