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輝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實踐性課程。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培養(yǎng)能力的最好平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指向學生的語言發(fā)展、能力發(fā)展,并確保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才是有效的。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設計問題時,可時刻想著“三問”。下面以一年級上冊《雨點兒》為例進行說明。
針對課文的重點詞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詞句意思、體會語言生動、清楚明白地表達,這樣的問題就是指向語言的學習和運用。
例如第一自然段,“數(shù)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數(shù)”是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應結合語境理解詞語并嘗試運用。教師可設計問題:“讀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數(shù)不清的雨點是什么樣的?”學生結合生活表達對“數(shù)不清”的理解,教師借此機會,訓練學生說清楚、說完整。接著教師出示生活中常見的畫面,“花園里的花、夜空里的星星……”,讓學生練習用“數(shù)不清”說話,使書本中的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針對課文的重點句段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與語言文字對話,理解內(nèi)容、想象畫面、練習表達,為學生創(chuàng)設思維、想象、說話訓練的綜合性平臺。
第五自然段可以設計兩個訓練。一是側重思維能力的訓練,“小雨點兒帶來了什么變化?大雨點兒帶來了什么變化?”學生在這個問題引領下,邊讀邊思考,明白“小雨點兒讓花更紅草更綠,大雨點兒讓沒有花草的地方開花長草”。二是側重想象訓練、說話訓練?!坝谢ㄓ胁莸牡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開出了紅的花,長出了綠的草?!毕胂笠幌拢骸叭绻闶悄切┗ú?,你會對小雨點兒說些什么?如果你是大地,你會對大雨點兒說些什么?”學生可以表達的內(nèi)容很多,如“謝謝小雨點兒讓我更漂亮了。”“小雨點兒讓我變得火紅火紅的,真好看?!薄拔叶嗝聪M乙材艽┥匣ɑňG綠的衣服呀,謝謝大雨點兒。”
閱讀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往往馬上指名回答,這樣做,大多數(shù)學生要么沒有進入情境要么跟不上節(jié)奏。必須有相應的舉措,確保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
例如第五自然段提出的問題是“小雨點兒帶來了什么變化?大雨點兒帶來了什么變化?”提出問題后,要先讓全體學生圈畫,再進行交流。讓全體學生圈畫,就是讓每個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獨立思考。觀察學生的圈畫,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畫得對,有的學生畫不全,有的學生還找不到地方……這恰恰說明學習真正在每個學生身上發(fā)生了。畫得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思考,即便畫錯了,在交流展示中理解錯在哪里,再修改過來,這才是真正的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