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爍 田繼軍 李鑫 劉晨林
[摘 要]該文根據(jù)“古生物學”課程的學科特點和目前存在的問題,從學生接受程度的角度出發(fā),對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進行了優(yōu)化。同時每一部分教學內容進行了精細刻畫,為提升“古生物學”課程教學質量打下了良好基礎。
[關鍵詞]古生物學;實驗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Q9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48-0-03[收稿日期] 2020-08-25
一、前言
新疆大學古生物地史學課程是地質與礦業(yè)工程學院各個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古生物地史學在地質學教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與巖石學、構造地質學一起共同構成地質學類各專業(yè)的三大專業(yè)基礎課。古生物地史學又可分出“古生物學”和“地史學”兩個分支學科。其中“古生物學”又為“地史學”先導學科,只有掌握了“古生物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才能更好地進行后續(xù)“地史學”的學習。
目前新疆大學古生物學課程理論教學重點為主要門類化石的基本結構、主要特征、分類系統(tǒng)及地史地理分布規(guī)律,以及古生物的演化關系、生態(tài)特征。實驗教學的目的則是通過對標本的觀察和理論知識的運用,最終初步具備化石采集、處理和鑒定能力。經(jīng)過多年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工作,其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
二、古生物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與多數(shù)地學其他學科不同,古生物學是一個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且理論知識較為枯燥,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經(jīng)過多年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工作,現(xiàn)總結出以下三方面問題:
1.理論抽象,難以理解。古生物學的很多術語都是從動物學和植物學引入的,這些術語對于該專業(yè)學習者來說自然不難理解,但對于地質專業(yè)的初學者來講是十分費解的。尤其是某些生物結構的作用,由于學科的特殊性導致學生理解時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知識點雜而多,難以記憶。主要門類化石的基本結構、主要特征、分類系統(tǒng)是古生物學教學的重點內容,而這些化石的結構、特征和分類又是固定的知識點,這些雜而多的知識點如果沒有長期的實踐和深刻的印象很難將這些化石的特點記憶下來。
3.研究目標難以與實際相聯(lián)系。古生物是指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xiàn)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這也就是說學習的生物絕大部分是無法在現(xiàn)代自然中找到對應生物活體的,能找到的只有化石,而化石也僅僅只能保存生物的硬體結構。孤零零的化石標本甚至是化石模型很難讓學生將古生物與其生存的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
4.課程內容缺少地域性特點。誠然通過古生物學課程的學習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地質認識的全局觀和全球觀。但是空泛的闡述地質歷史期全球范圍的構造運動和區(qū)域地質是乏味且空洞的,尤其是對于地質概念薄弱的低年級本科生,大的理論框架的學習并不利于其構建地球發(fā)展歷史觀。如何將古生物學的學習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是古生物學教學的一大難點。
三、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上述古生物學課程教學內容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資源勘查工程專業(yè)特點,現(xiàn)主要就教學內容方面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優(yōu)化理論教學。利用知識建構理論(Knowledge- building theory)能夠較好的解決理論闡述的枯燥與乏味,與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式”教學不同,“知識建構式”教學是依靠學生自己建構的,教師教學主要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主動的建構知識,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將地質歷史時期中的生物滅絕事件作為課下活動布置給學生,要求總結時期、原因、生物滅絕情況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材料。在審閱學生的材料后進行問題提煉,最后在課上對提煉出的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并組織討論與提問,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同時將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進一步完成該部分的教學工作。在進行“緒論”內容的教學時,應著重闡明古生物學學科性質、基本內容和學習意義,使學生了解本門課程的教學要求和學習方法。同時,通過對課程涉及領域中杰出人物和重大工程案例的學習,深入挖掘出教學內容中所蘊涵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專業(yè)知識學習中自然地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向學生傳播正能量,提升人才培養(yǎng)能力與質量。進一步優(yōu)化各部分教學內容所占的課時(表1),在確保學生能夠基本掌握化石采集、處理和鑒定能力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古生物結構特征的理論學習。
三、課程總結 生物演化與環(huán)境變遷 4
優(yōu)化實驗教學。古生物特征一直都是“古生物學”教學的難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包括圖片、模型和課本,這些手段主要依靠教師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教師辛苦是其次,學生接受程度低,教學效果不明顯為主要弊端。要改變這種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從實習教學入手,豐富實驗教學的素材和內容。如將實驗室所有的標本用數(shù)碼相機照相,另外從網(wǎng)上收集了一些古生物化石資料,補充了本實驗室資料的不足,將這些素材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實驗課上與實際標本配合講解其構造特征、保存狀況,能夠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充實實驗課內容,擴大學生知識面。搜集國內外紀錄片資料,截取有價值的信息向學生展示,將枯燥的理論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還應該向學生普及古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發(fā)現(xiàn)和最新成果,以此開拓學生眼界,激發(fā)學生興趣。在進行實驗課教學時不能只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還應深入挖掘出教學內容中所蘊涵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專業(yè)知識學習中自然地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向學生傳播正能量,提升人才培養(yǎng)能力與質量。如通過講述我國以及世界珍稀化石的發(fā)現(xiàn)對地球生物演變,人類社會發(fā)展,生活習性,文明延續(xù)的歷程的佐證,向學生傳遞化石一起古生物學的重要意義,提升學生們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和決心。根據(jù)各門類生物的學習重點不同,特別制定了符合教學重點的實驗課學時分配表。
3.靶向教育。由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yè)具有相當?shù)牡赜蛐蕴攸c,立足于新疆的實際,在教學內容中除重點加入新疆區(qū)域的古生物學知識外,還應涉及古環(huán)境和古地理的相關知識,還應加入中亞乃至整個西亞的相關理論知識。如新疆地區(qū)在侏羅紀時期氣候溫暖植被茂盛,因此發(fā)育了許多侏羅紀煤層。在講解時還可向學生展示教師出野外時采集的化石,并對化石的采集地點、種類和化石特點進行講解。新疆大學的學生很大一部分是新疆本地生源,這種將地學理論結合地區(qū)實例的講解模式能夠極大的提高學生興趣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新疆、中亞和西亞地區(qū)的古生物學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為今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建好知識儲備。
四、結語
本文針對新疆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yè)古生物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該學科的教學改革探索進行了討論。主要通過優(yōu)化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完善該課程知識體系,深入挖掘學科人生哲理,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方式完善教學手段,在調整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的基礎上將教學方式多元化,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瑩瑩,木合塔爾·扎日,陳川,等.資源勘查工程專業(yè)勘查地球物理課程教學實踐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48):135-136.
[2]張博文,木合塔爾·扎日,陳川.資源勘查工程專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以課程體系優(yōu)化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36): 102-103.
[3]馮佐海,廖秉魁,王葆華,等.資源勘查工程專業(yè)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2(1):21-23.
[4]薛懷宇,劉智榮.應用型本科沉積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以防災科技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17(7):59-60.
[5]申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yè)測井課程教學實踐探討[J].教育教學論,2015(41):136-137.
[6]田繼軍,劉之捷,德勒恰提·加娜塔依,等.新疆及中亞地區(qū)地學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5(5):118.
[7]張立軍.“因校制宜、與時俱進”推進“古生物地層學”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4(2):27-28.
[8]李守軍,趙秀麗.新形勢下“古生物地史學”課程體系的設計[J].中國地質教育,2010(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