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
閱讀感悟能力是指讀者通過研讀文字,能“聆聽”到作者傾吐的情感,體驗作者描述的情、景、人、物等。讀者在作者營造的語言情境中,應用思考和情感體驗,深層挖掘文字背后的精彩世界。感悟能力中“感”是指文本帶給讀者的觸動和引發(fā)的刺激,而“悟”則是讀者分析理解從中獲得的道理。因此只有充分發(fā)揮閱讀中的感悟能力,才能感受到文本內容中的語言魅力,學生才能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性
一個閱讀感悟能力差的人,無法體會到閱讀的甜頭,往往專注能力也差。他們無法沉浸到思考的模式中,這樣讀書就變成苦惱的事情。眾所周知,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學生寫作中的情感體驗和語言塑造主要來源于學生的經歷和閱歷。書中雖然有千鐘粟、黃金屋,可要是沒有發(fā)掘的眼睛,那些好的內容是無法得到積累和應用的。學生只有充分理解消化閱讀的內容,才能使有用的知識能真正為我所用。學生閱讀理解感悟能力強,大腦中儲備了一定的知識,那么在實踐時才能逐漸掌握運用語言的藝術。
二、提高學生閱讀感悟能力的策略
刺激感官調動學生感悟能力成長。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選擇題材多樣,生動活潑的閱讀材料,再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項感官體驗。如在教學古詩《題西林壁》時,我把廬山圖片和縱斷圖片制作在教學PPT中,通過不同角度的對比學生馬上就明白詩中描寫的橫看、側看的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到看待事物要全面,然后讓學生回憶閱讀《畫楊桃》一文的體驗,學生就能明白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反復閱讀引領學生突破感悟重點、難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閱讀感悟能力無法突破,往往是因為對閱讀重點的敏銳性差,閱讀難點又無法理解造成的。例如閱讀《秋天的雨》一文,因為課文節(jié)奏明快,所以學生還是很喜歡閱讀的。第一遍讀后,我讓學生用課文的話講講作者在文中表達的重點,學生們只有籠統(tǒng)的體驗,所以一下說不來。接下來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讀兩遍,通過第二次反復的閱讀學生就有了深層次的感知,找到了課文最后一句話“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首豐收的歌,帶給學生的是一首歡樂的歌?!边@樣,通過閱讀學生已經對秋的建立了深刻印象。
親子閱讀、教師導讀是提升學生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徑。閱讀過程中,家長和教師的引導參與,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及時的互動交流還能增進彼此了解,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價值觀的取向。例如,學生閱讀一些國外名著時,可能由于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不同,學生對名著不好理解,教師就要多和學生交流閱讀感受。如學生閱讀高爾基的《童年》時有難度,我們可以采用部分閱讀,深入理解的方法。閱讀染坊火災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體會外祖母的勇敢、善、樂觀,同時也要感悟外祖父的怯懦;讀分家的故事,又從側面感受到外祖父的吝嗇和兩舅舅的貪婪。最后頂針事件,把故事推向高潮,外祖父把“我”打昏死過去,舅舅露出邪惡的面孔,他們的兇狠,粗暴完全體現出來。讀了這些,學生們就會產生疑問,是什么把親情變得這樣淡漠?教師帶領學生去感受俄國低層生活的艱難,世事的蒼涼,就會明白作者刻畫主人公都栩栩如生,明白“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學生要達到相匹配的感悟能力,才能體會作者的精神世界。葉圣陶曾有過這樣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橋梁,讀者在這邊橋頭,作者站在另一頭。通過了這道橋梁,讀者與作者會面,才能了解彼此的心情。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跨過這道橋梁的本領。閱讀感悟能力是陪伴學生終生的能力,教學中積極為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而探索,研究是教師工作中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