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愛蝶
學習、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探究《論語》教學方法是時代的需要,是歷史的使命。
筆者在探究《論語》教學的過程中,有意地融匯讀、寫、聽、說,以及背誦的方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力地促進新時代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下面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一課《《論語》十二章》為例闡述。
誦讀成背,語感滲藏于心
誦讀是最古老,但又是最佳的方法。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p>
教學生讀《論語》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要讀得響亮。
首先是字音,十二章里讀音可以分三個層次來掌握。第一層次是現(xiàn)代文出現(xiàn)頻率少的詞,如“慍”“罔”等。第二層次的詞是通假字,如“不亦說乎”的“說”,“吾十有五”的“有”。第三層次的詞語是多音字,如“論語”的“論”,“三省吾身”的“省”等。
朗讀的形式可以齊讀、獨誦、小組比賽、男女對讀……
《論語》語言的精練美、句式的變化美、內(nèi)涵的雋永美在熟讀成誦的活動里提升了學生語言構建和運用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巧寫促思,文采飛揚于筆
首先要孩子抄寫文句,其次培養(yǎng)做筆記的習慣。這兩點一般老師都會強調(diào)。
要強調(diào)的是:在寫作中靈活運用《論語》,讓《論語》使學生的作品有“文”味特別重要。筆者在指導學生寫作中不斷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不僅會用其中的名句來論證論點,而且會巧用其中的許多成語。
為《論語》作畫也是一種好方法。原書中有孔子像和孔子授教圖,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每一章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漫畫或者簡筆畫。筆者發(fā)現(xiàn)這個作業(yè)學生特別喜歡,交上來的作品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畫面創(chuàng)設了人物、景物、語言,有文言文版本的,有幽默搞笑版本的,有浪漫無厘頭的等。
上述各種方式的寫作既推動了語言的運用,又提升了思維和審美能力,全方位地促進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善聽活用,點滴沉淀于胸
“聽”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聽、沒有好的聽力能力,教學的效果是很難實現(xiàn)的。
為了激發(fā)興趣,可以安排學生多種形式的聽。為培養(yǎng)朗讀的興趣,學生聽老師范讀,聽錄音朗讀,聽聽節(jié)奏,聽聽音韻,耳熟能詳。然后視聽故事素材,激發(fā)深人閱讀和研究。
讓學生辨析地聽,在對比中理解《論語》深意。例如“罔”和“殆”,“罔”是迷惑,側重迷惑而無所得;“殆”是疑惑,側重危害。不學和不思的后果還是有細微區(qū)別。
邊聽邊做筆記,積累文言知識。邊聽,邊理解,邊思考,寫下重要文言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文學常識《論語》不是孔子的作品,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的。
對于知識,聽之則思之,思之則用之,用之即創(chuàng)造之,這樣多角度多層次地促成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說疑究深,鑒賞提升于言
學生在課堂的說,重在老師的設疑和引導,最后達到師生共同體的境界。
說疑問能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筆者教學第一章通過讓學生答疑,引導學生認識到交友是交流學習心得,修身也是一種學習,學習和修身是密不可分的道理。
說疑能引導學生思考生活,得到啟示。筆者教第二章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說一說從哪些方面反省自己,這樣學生能反思白己的言行,達到學以思己。
說疑引導學生再次拓展閱讀《論語》。教材選的十二章在《論語》中只是滄海一粟,引導學生閱讀《論語》其他章節(jié)是必要的。老師可以設疑與十二章內(nèi)容相似的還有哪些句子,讓學生說一說。
最后背誦是學好古文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強化文言實詞、虛詞的識記,增強語感,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所以學習《論語》必須要求學生背誦并且默寫。
七年級上《論語》的十二章,除了第十章是講珍惜時間,其余十一章都是有關修身或治學的,讀、寫、聽、說、背像人的五個手指頭,在學習的過程中,時而分工,時而合作,時而張開,時而合攏,《論語》似這只手中的珍寶,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是這只手的能力。心靈則手巧,手巧則心靈。讀、寫、聽、說、背靈活高效地運用,《論語》不僅深人學生的心靈,更可貴的是大大地促進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論語》與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研究”論文,課題編號:XJk19CJC062。作者單位:婁底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