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娟
(河北省大名縣人民醫(yī)院,河北 邯鄲)
產后出血作為產婦分娩期內的嚴重并發(fā)癥類型,其發(fā)生率可達到10%左右;當產婦接受剖宮產后,其發(fā)生率更高,可達到20%左右,如無法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則容易導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1-2]。而臨床上各種常規(guī)方法均存在局限性,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開始得到廣泛關注。本次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采用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進行治療,旨在探討該手術方法的實際應用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研究對象為2 0 1 7 年8 月至2 0 1 9 年5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1 5 例,年齡2 1 ~3 5 歲,平 均(2 7.5 8±3.2 6)歲;孕周3 6 ~4 1 周,平均(3 9.4±1.2)周。進行對比后,所有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小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接受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于腹腔內將子宮托出后,對宮腔內存在的積血進行有效清除,以1 根1 號可吸收縫線于子宮切口下緣3 cm 處做穿刺處理,再從子宮切口上緣3 cm 處穿出,使子宮靠近宮角4 cm 左右,以垂直的方法環(huán)繞子宮后壁,使用縫線以垂直褥式法對宮底漿肌層進行縫合處理,使子宮后壁處的縫線穿入宮腔內部,出針位置選擇與右側進針點相應的左側,待縫線達到子宮前壁后,進行縫合處理;通過擠壓子宮體的方式,使得兩條縫線呈現(xiàn)為收緊狀態(tài),于子宮切口下緣處完成打結,使子宮呈現(xiàn)縱向壓縮狀,待出血情況停止后再根據子宮切口進行連續(xù)褥式縫合處理,待子宮置于腹腔后進行15 min 的觀察;待確定子宮收縮正常且陰道出血停止后,即可進行關腹處理。
所有患者在經過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的治療后,出血情況均停止。其中有3 例患者存在出血量過多的情況,經過復查后可發(fā)現(xiàn),這些患者的血色素低于6 g,在通過輸血治療后,患者的血色素得到恢復且均超過7 g。同時對所有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以防止感染情況發(fā)生;再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宮縮劑,對貧血情況進行糾正后,患者的子宮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腹壁處存在的傷口愈合情況良好,經過5~7 d 的住院后均成功出院。經過隨訪發(fā)現(xiàn),所有患者均未發(fā)生相關并發(fā)癥;于產后6 周通過B 超對患者的子宮情況進行檢查,確認恢復情況良好,宮腔內回聲處于正常狀態(tài),無月經異常情況出現(xiàn)。
產后出血具體指的就是,當產婦分娩完成后的24 h 內的出血量高于500 mL,同時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3]。近些年來,隨著麻醉技術的發(fā)展,剖宮產的應用率逐漸升高,已經成為產婦難產的主要解決方法,也開始逐漸成為多種妊娠合并癥患者的主要妊娠方式[4]。但在剖宮產廣泛應用的同時,相關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開始增長,其中以產后出血最為常見。子宮收縮乏力作為引發(fā)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占比可達到85%左右,因此在實際手術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對該情況進行重點關注[5]。
宮縮劑與宮腔紗條填塞均屬于針對產后出血的常用方法,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也有部分患者選擇結扎子宮止血,但該方法的止血效果難以維持,當體內循環(huán)重新建立后,可導致出血情況復發(fā);而介入治療的實際效果難以明確,且治療費用與設備要求較高,難以推廣于基層醫(yī)院;而子宮切除術又容易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還存在損傷體內臟器的情況[6-7]。
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的優(yōu)點在于:①通過可吸收線的使用,再加上2 根縫線的同時使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術難度;②可通過垂直褥式縫合的方法,對患者子宮前后壁漿肌層進行有效縫合,有助于防止縫線于子宮處滑脫,整體安全性更高;③該方法的操作簡單,且無需高超的手術技巧與相應設備,可推廣于基層醫(yī)院;④該治療方法的整體用時較短,整體醫(yī)療費用較低。該方法的止血效果顯著,且整體安全性高,可在拯救患者生命的同時使其生育功能得以保留,值得臨床推廣使用[8]。
通過研究可發(fā)現(xiàn),所有患者在接受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后,產后出血情況消失,宮縮情況得到有效改善,未出現(xiàn)相關并發(fā)癥,整體治療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在剖宮產產后出血臨床治療過程中,可通過改良子宮背帶式縫合術進行治療,該治療方法的止血效果顯著,整體安全性高,具備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