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存香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曲靖 655000)
豬肺疫是由多殺傷性巴氏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又稱豬巴氏桿菌病,俗稱“鎖喉風”,“腫脖瘟”。多種動物和人均可感染,豬最易感。急性病例以敗血癥和炎性出血過程為主要特征。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病豬由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不斷排出病菌,污染飼料、飲水、用具及外界環(huán)境,經消化道傳染于健康豬只,或由咳嗽、噴嚏排出病原,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經吸血昆蟲媒介和損傷的皮膚、粘膜也可傳染。健康豬只也可帶菌,據資料報道,豬鼻道深處和喉頭的帶菌率為30.6%,當飼養(yǎng)管理不良、氣候惡劣,使動物抵抗力降低時,即可發(fā)生內源傳染。一般無明顯季節(jié)性,但以冷熱交替、氣候劇變、悶熱、潮濕、多雨的時期發(fā)生較多,營養(yǎng)不良、飼料突變、離乳、長途運輸、寄生蟲病等誘因能促進本病的發(fā)生,本病一般為散發(fā),有時可呈地方流行。
麒麟區(qū)沿江街道莊家圩村一養(yǎng)殖戶飼養(yǎng)育肥豬32頭,于2018年8月12日至13日,出現(xiàn)不明原因死亡,共死亡9頭。經詢問,32頭豬于7月16日免疫豬瘟、藍耳、口蹄疫疫苗,未免疫過其它疫苗,主要以餐廚剩余物和農貿市場廢棄菜葉為飼料。本村共有3戶養(yǎng)殖戶,其余2戶共存欄豬79頭,未出現(xiàn)異常情況。筆者通過臨床癥狀觀察、病理剖檢、實驗室病原分離鑒定診斷為豬肺疫,現(xiàn)將診治情況和防控措施小結如下。
體溫升高至41~42℃左右,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或廢絕,呼吸困難,心跳急速,可視粘膜發(fā)紺,皮膚出現(xiàn)紫紅斑,咽喉部和頸部發(fā)熱、紅腫、堅硬,嚴重者延至耳根、胸前。有的病豬呼吸極度困難,呈犬坐姿勢,頭頸伸長,有時發(fā)出喘鳴聲,口鼻流白色泡沫,有的帶有血色。胸部觸診有痛感,耳根、腹側和四肢內側皮膚有紅斑,大部分病豬在1-3天內死亡。
皮膚、皮下組織、漿膜和粘膜有大量出血點,咽喉部及其周圍組織出血性漿液性炎癥;全身淋巴結出血,切面呈紅色;肺充血水腫,纖維素性肺炎,有大小不等的紅色肝變區(qū),切面呈大理石樣;心外膜和心包膜有小出血點,心包積液,內混有纖維素;胸膜、心包膜粗糙無光澤,出現(xiàn)漿液性纖維素性炎,肺胸膜出血壞死,肺門淋巴結化膿。
(1)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變化初步診斷為豬肺疫。
(2)實驗室診斷
細菌的分離鑒定,無菌采集胸腔積液和肝變肺等病料,分別接種于鮮血瓊脂和麥康凱瓊脂平板,37℃培養(yǎng)24h后,可見鮮血瓊脂平板上形成淡灰色、圓形、濕潤、露珠樣小菌落,不溶血,麥康凱瓊脂上未見細菌生長。選取典型菌落涂片,分別用革蘭氏和美藍染色,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為革蘭氏染色陰性,多單個存在,個別呈雙或短鏈狀,革蘭氏和美藍染色為兩極濃染的短小桿菌。
根據臨床癥狀觀察、病理剖檢、實驗室病原分離鑒定診斷為豬肺疫。通過采取以下防制措施,病情迅速好轉,避免了疫病的流行。
(1)隔離及消毒,將病豬與健康豬隔離飼養(yǎng),清理動物排泄物和分泌物堆積發(fā)酵,對圈舍、環(huán)境、污染物及排泄物、人員、用具用2%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嚴格消毒。
(2)對病死豬進行深埋無害化處理。
(3)用氨芐青霉素10mg/kg和磺胺嘧啶鈉混合肌肉注射,每日兩次,連續(xù)用藥3d;4~6d用慶大霉素2mg/kg,每日兩次肌肉注射,經治療,6d后體溫降至正常,食欲恢復,癥狀消失。
(4)加強飼養(yǎng)管理,改善圈舍通風條件,保持圈舍干燥和環(huán)境溫度,減少應激因素。
(5)免疫接種,用豬肺疫菌苗對健康豬進行免疫接種。
豬肺疫是豬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為散發(fā),無明顯季節(jié)性。該養(yǎng)殖戶飼養(yǎng)的豬由于未接種豬肺疫疫苗、圈舍陰暗潮濕、通風不良,飼喂餐廚剩余物,加之氣候劇變,從而導致該病發(fā)生。因此根據本病的傳播特點,防制本病重點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注意營養(yǎng)平衡,增強豬體抗病力,消除可能降低抵抗力的因素;每年春秋兩季定期用豬肺疫疫苗進行免疫注射;育肥豬與母豬單獨分開飼養(yǎng),育肥豬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yǎng)方式,新引進豬只必須隔離飼養(yǎng)1月后方可混群飼養(yǎng);及時清理動物排泄物和分泌物,保持圈舍干燥、清潔衛(wèi)生和通風良好,圈舍及環(huán)境定期用10%石灰乳或2%氫氧化鈉溶液消毒;嚴格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用餐廚剩余物飼喂生豬;定期驅除動物體內外寄生蟲,從而有效預防該病的發(fā)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