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孟州市人民醫(yī)院(454750)寧新慶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VCF)是一種臨床常見骨折類型,經皮椎體成形術(PVP)、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是目前臨床治療OVCF的常用手術方案,但既往研究顯示上述兩種手術方案均會導致骨水泥滲漏,從而影響手術效果[1]。此次研究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84例老年OVCF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骨填充網袋在其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84例老年OVCF患者分為A、B兩組(A=42,B=42)。A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60~77歲,平均年齡(68.23±4.09)歲。B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8.35±4.14)歲。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年齡≥60歲;符合OVCF的臨床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單節(jié)段骨折,后凸型骨折;新鮮骨折;無脊椎骨折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引發(fā)的病理性骨折;椎管狹窄型骨折;伴脊髓神經損傷;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嚴重感染;凝血功能、免疫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精神障礙。
1.2 手術方法 A組行PKP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腹部懸空,局部麻醉后于椎弓根影的外上緣進行穿刺建立工作通道,當確認工作通道建立完畢后退出椎體鉆,置入擴張球囊,注入對比劑擴張球囊,復位效果良好停止加壓,靜止2min后,排出對比劑,退出球囊。將骨水泥經工作通道注入椎體中,當其貼壁后立即停止注入,凝固后拔出套管完成手術。B組行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治療:前期準備與A組一致,建立工作通道后置入擴張器,尖端距前緣5mm,360°反復旋轉擴張、復位椎體,確認復位效果良好后退出擴張器,然后置入骨填充網袋,將調制好的骨水泥沿工作通道注入網袋及椎體內,當網袋貼壁后停止注入,待骨水泥凝固后拔出套管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3d時均行X線檢查,對比傷椎后凸角、椎體前緣高度;統(tǒng)計兩組骨水泥滲漏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處理數(shù)據,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影像學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術前及術后傷椎后凸角、椎體前緣高度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骨水泥滲漏情況比較 B組骨水泥滲漏發(fā)生率(2.38%,1/42)低于A組(19.05%,8/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98,P=0.014)。
PKP術是目前治療OVCF的常用微創(chuàng)手術方案,其可通過球囊擴張恢復坍塌部位椎體高度,但受到球囊體積影響,該術并不能完全恢復椎體高度,且球囊退出時組織彈性回縮會導致部分高度丟失,且該術仍不能完全解決骨水泥滲漏問題[2]。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是目前臨床治療OVCF的新手段,骨水泥可通過網狀結構逐漸彌散至骨小梁間隙中,從而形成絞索結構大大降低骨水泥滲漏風險,且填充過程中網袋逐漸膨脹可發(fā)揮二次復位作用,而術后骨填充網袋直接滯留在椎體內,亦有效避免了組織回彈,可進一步提高復位效果[3][4]。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3d時的傷椎后凸角低于術前,而椎體前緣高度,兩組的術后影像學指標水平差異較小,這表明兩種手術方案均可有效恢復老年OVCF患者傷椎解剖結果,但骨填充網袋的應用大大降低了骨水泥滲漏風險,故骨填充網袋椎體成形術可作為臨床治療老年OVCF的首選術式。
綜上所述,骨填充網袋的應用可有效降低老年OVCF患者骨水泥滲漏風險,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