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qū)人民醫(yī)院(462000)劉俊霞
妊娠期糖尿病屬常見產科疾病,由內分泌失調、性激素水平紊亂引起。目前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尚無統(tǒng)一標準,本研究選取我院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12例,旨在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對血糖控制水平和妊娠結局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12例(2017年2月~2018年2月),依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56例。對照組初產婦38例,經產婦18例,年齡26~38歲,平均年齡(32.14±2.53)歲;孕周28~39周,平均孕周(33.13±2.54)周;觀察組初產婦35例,經產婦21例,年齡25~39歲,平均年齡(31.76±3.35)歲;孕周27~42周,平均孕周(34.13±3.53)周;兩組一般資料(年齡、孕周)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采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如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宣講注意事項,培養(yǎng)良好飲食習慣、規(guī)律作息。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①利用微信平臺,給予專家指導。建立健康教育專家組,成員為婦產科專家、營養(yǎng)師、心理醫(yī)生等,并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給予心理疏導、自我管理意識培養(yǎng)、妊娠期糖尿病知識普及。②示范血糖、胎動檢測方法。在患者及其家屬面前示范血糖、胎動檢測方法,糾正錯誤手法,并要求其做好記錄,定期來院復查。③科學、合理飲食指導。結合孕期實際情況制定科學飲食計劃,要求少食多餐,多吃含微量元素、維生素的食物。吃飯原則為“三大餐、三小餐”,共進餐6次,為避免夜間低血糖,應在臨睡前進食1次。④運動指導。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進行孕婦操、瑜伽等運動。餐后90min做操或練瑜伽,身體微出汗為最佳運動狀態(tài)。
1.3 觀察指標 干預前后兩組血糖水平比較;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空腹血糖(5.06±0.87)mmol/L、晚餐后2h血糖(8.86±1.71)mmol/L、睡前血糖(7.71±1.05)mmol/L與對照組(5.17±0.91)mmol/L、(8.84±1.81)mmol/L、(7.79±1.12)mmol/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空腹血糖(4.53±0.59)mmol/L、晚餐后2h血糖(5.47±1.33)mmol/L、睡前血糖(5.11±0.93)mmol/L低于對照組(4.95±0.87)mmol/L、(7.11±1.09)mmol/L、(6.05±0.87)mmol/L(P<0.05)。
2.2 妊娠結局 觀察組剖宮產16例、胎兒窘迫1例、胎膜早破1例、羊水過多1例、早產1例;對照組剖宮產23例、胎兒窘迫3例、胎膜早破2例、羊水過多4例、早產1例。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率35.71%(20/56)低于對照組58.92%(33/56)(P<0.05)。
妊娠期糖尿病是常見產科疾病之一,多發(fā)于妊娠中晚期,嚴重威脅患者及圍產兒生命安全[1]。因此,嚴格控制孕期患者血糖水平是關鍵。常規(guī)護理上的健康宣教雖提及血糖控制知識但缺乏專業(yè)講解,且較為形式化,導致護理效果欠佳。針對性護理干預則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計劃,并注重最終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空腹血糖水平、晚餐2h血糖水平、睡前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分析原因在于:針對性護理干預中專家小組可通過微信平臺講解血糖控制知識,并給予患者相應心理疏導,有助于緩解壓力、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同時,科學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則要求患者少食多餐、勞逸結合,合理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有助于血糖平衡,每天不少于30min紫外線照射、孕婦操、瑜伽等則可增強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謝異常[2]。本研究還發(fā)現,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應用針對性護理可改善妊娠結局。
綜上可知,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