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450000)魯會青
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嬰兒的最常見的疾病,據(jù)統(tǒng)計,約50%新生兒在出生后5天內(nèi)發(fā)生新生兒黃疸癥狀。通常足月出生嬰兒可在出生10天后癥狀可自行消退,但對于早產(chǎn)新生兒,其肝臟發(fā)育不完全,易導致黃疸癥狀加劇,形成病理性黃疸。臨床上對母嬰進行個體化管理干預,可針對性指導新生兒母親合理幫助胎糞排出、新生兒納奶,幫助新生兒合理用藥,減少感染發(fā)生,達到降低膽紅素水平,減輕患者的癥狀的目的[1]。對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12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分別采用一般護理干預和個性化護理干預方法,觀察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按照數(shù)字隨機分組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兒均為61例,其中觀察組男34例,女27例,日齡4~12d,孕周(37.54±0.68)周,平均日齡(6.36±3.32)d,平均體重(3246.87±325.99)g。對照組男36例,女25例,日齡4~13d,孕周(37.02±0.71)周,平均日齡(6.45±4.72)d,平均體重(3275.47±421.35)g,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中規(guī)定的診斷標準[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122例新生兒黃疸病例均行藍光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時間為2~12h/d,平均1療程/4d。其中對照組進行一般護理干預,觀察組此基礎上行個體化護理干預。
1.2.1 對照組管理干預方法 按照《臨床技術操作規(guī)范-兒科學分冊》[3]操作標準進行護理干預。首先將母嬰同室,將患兒置于光療箱內(nèi)裸體睡眠,使患兒皮膚完全暴露于藍光照射下,光療期間用尿布遮蓋好會陰部、肛門部,使用眼罩蓋住患兒雙眼,避免強光傷害視網(wǎng)膜,定時按需哺乳,密切監(jiān)測患兒各項身體體征和黃疸指標變化,注意觀察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
1.2.2 觀察組個體化干預方法 觀察組在對照組行一般管理干預的基礎上對母嬰進行個體化管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心理疏導情緒干預。對患兒母親及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向患兒母親進行新生兒黃疸知識宣教,緩解家長的負性情緒,針對患兒的病癥情況教授患兒母親基本護理干預知識,鼓勵母嬰一起參與治療護理當中,同時增加患兒與母親共處時間,促進母嬰之間的感情,增加母嬰的治療依從性。②個體化管理干預。根據(jù)監(jiān)測的情況對患兒的體征和黃疸病因進行對癥治療,尤其要重點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和精神狀態(tài)變化,對母嬰進行有針對性地護理干預,并隨時根據(jù)患兒的個體情況及時調整治療護理方案。③喂養(yǎng)干預。盡早對新生兒母親進行開奶和授乳,補充新生兒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提高其免疫力,母乳不足患兒可增加配方奶粉,可促進患兒胎糞盡快排出,減少膽紅素累積。④舒適感干預。對患兒的行翻身護理(大約平均次/1h),哺乳后1h后對患兒進行全身按摩,重點是頭部和腹部,動作要輕,力度要舒緩,使患兒感到舒適,通過物理按摩法促進患兒胃腸的蠕動,增加排便的頻率,同時還可以增強患兒的安全感,減少哭鬧導致的嘔吐、眼罩脫落和感染等并發(fā)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情況;觀察患兒排便次數(shù)、黃疸指數(shù)和治療失敗情況;觀察兩組病例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 根據(jù)2001年《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治療失敗”是指治療后4~6h血清總膽紅素仍上升0.5mg/(dl·h)。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22.0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兒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情況 觀察組患兒的平均住院時間為(6.41±1.61)d,明顯低于對照組(8.71±1.81)d(t=7.416,P=0.000);觀察組患兒的平均住院治療費用為(4963.51±342.42)元,明顯低于對照組(6412.61±314.61)元(t=24.339,P=0.000)。
2.2 對兩組患兒的排便次數(shù)、黃疸指數(shù)進行比較 觀察組平均排便次數(shù)(6.35±1.32)次/d明顯高于對照組(4.21±1.45)次/d,黃疸指數(shù)(7.32±1.03)顯著低于對照組(11.54±1.46)(P<0.05)。
2.3 對兩組病例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治療失敗進行對比 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眼罩脫落、嘔吐、感染)發(fā)生率為8.2%,治療失敗率為3.28%,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22.95%和治療失敗率14.75%(P<0.05)。
新生兒黃疸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新生兒對排泄能力低于血紅素產(chǎn)生的數(shù)量,造成血紅素在新生兒體內(nèi)積聚,造成患兒的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其中早產(chǎn)、缺氧,體重過低的新生兒是病理性黃疸的易發(fā)群體,如在黃疸早期得不到及時治療,將會造成新生兒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4]。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有效療法為藍光照射治療和營養(yǎng)支持,對藍光治療無效患兒采取換血治療,但換血治療一般治療對新生兒身體條件較苛刻,且易產(chǎn)生不良反應。按照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規(guī)定,對新生兒黃疸患兒行藍光照射治療配合一定程度護理干預,有利于患兒血紅素的排除。目前臨床上對黃疸患兒進行管理干預還停留在一般化、程式化干預,忽略了充分發(fā)揮新生兒母親在治療護理中的作用發(fā)揮。而母嬰個體化管理干預則將患兒母親和患兒作為統(tǒng)一整體。本文充分認識到患兒母親在哺乳、接觸和陪伴情況都是病癥的影響因素,醫(yī)護人員根據(jù)患兒和患兒母親的整體情況進行個性化地管理干預,邀請和鼓勵患兒母親參與管理干預,發(fā)揮母親的主動性,可提高對患兒觀察監(jiān)測的頻次和效果;對新生兒母親進行心理疏導,減少母嬰的緊張焦慮,可達到盡早開奶和授奶,增加哺乳頻次和哺乳量,補充患兒的營養(yǎng),促進患兒排泄的作用;對新生兒的身體舒適感按摩,增加患兒與母親的身體接觸時間,增強母嬰親近感和依賴感,母親的穩(wěn)定情緒可有效減少新生兒的哭鬧反應,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同時也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平均排便次數(shù)高于對照組,觀察組黃疸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及治療失敗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楊素珍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84例護理分析[5]和黃欣昱的綜合性護理干預配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6]觀察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綜合性護理未充分發(fā)揮患兒母親的有效作用,導致研究相關指標數(shù)據(jù)與母嬰個體化管理研究結果有一定差異,限于樣本數(shù)量限制,詳細研究結果還待下一步大樣本量研究確定。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黃疸患兒及母親進行個體化管理干預,可在較短時間內(nèi)降低患兒的黃疸指數(shù)、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和治療失敗率,減少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減少患兒痛苦,減輕家庭的精神負擔和經(jīng)濟負擔,值得臨床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