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450003)鄭夏夏
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Periodontalendodontic combined lesions,PECL)為常見口腔疾病,牙周破壞、牙髓炎癥極大影響患者口腔健康。鑒于口腔疾病發(fā)生與疾病知識知曉度、相關健康行為密切相關,積極進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健康行為,改善口腔健康狀態(tài)[1]?;诖耍狙芯繉ξ以?8例PECL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知信行(KAP)理論的護理干預應用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1月我院PECL患者68例,將2018年2月~2018年11月的33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8年12月~2019年11月的3 5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對照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43.57±5.13)歲。研究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4.09±5.72)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向患者發(fā)放我院自制《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健康知識手冊》,向患者講解發(fā)病機制等相關疾病知識;詳細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問題或存在的疑慮。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KAP理論的護理干預,①知:通過漫畫、趣味視頻等方式向患者講解牙齒結構、牙結石和牙菌斑與疾病關系等知識;在講解后采用提問方式明確患者掌握情況。②信:開展座談會,邀請既往恢復良好者講解生活衛(wèi)生習慣對疾病的影響,告知患者不健康行為可能引發(fā)的潛在并發(fā)癥,并通過分享心得使患者明確改變行為的積極意義。③行:定期評估患者日常健康行為情況,包括刷牙方法、口腔定期檢查時間等,對表現(xiàn)良好者所做出的行為改變予以肯定,并再次強調健康行為對口腔及身體整體健康的重要性。
1.3 觀察指標 ①口腔健康行為依從性,完全依從:無不依從行為;部分依從:不依從行為<4次;不依從:不依從行為≥4次。完全依從、部分依從計入口腔健康行為依從率。②采用我院《疾病知識知曉度調查問卷》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疾病知識知曉度,包括疾病誘因、疾病機制、疾病危害、口腔清潔4個方面,總分100分,評分越高,疾病知識知曉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n(%)表示,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口腔健康行為依從性 研究組完全依從19例,部分依從15例;不依從1例;對照組完全依從11例,部分依從15例;不依從7例。研究組口腔健康行為依從率97.14%(34/35)較對照組78.79%(26/33)高(P<0.05)。
2.2 疾病知識知曉度 干預前,兩組疾病知識度相比無顯著差異(P>0.0 5);干預后,研究組疾病知識知曉度評分(87.94±5.91)分較對照組(79.31±5.26)分高(P<0.05)。
KAP理論的護理干預為新型健康教育方案,在心理學基礎上形成,對促使個體形成健康行為有積極意義。本研究針對PECL患者采用KAP理論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口腔健康行為依從率97.14%較對照組78.79%高(P<0.05),與馬叢叢[2]研究結果一致,充分證實KAP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口腔健康行為依從性。KAP理論的護理干預將行為改變劃分為知、信、行3個階段,通過漫畫、趣味視頻進行基礎健康知識教育,能提高患者獲取知識效率,提高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提問方式可強化患者記憶,并可促使其對相關知識進行積極思考,形成信念;邀請既往恢復良好者現(xiàn)身說教,可進一步促使患者樹立積極態(tài)度,調動主觀能動性,促進行為改善。同時,定期評估患者健康行為,肯定患者付出的努力,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積極性和依從性,強化健康行為維持效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疾病知識知曉度較對照組高(P<0.05),表明該護理方案能提高患者疾病知識知曉度。
綜上所述,KAP理論的護理干預應用于PECL患者,可提高患者疾病知識知曉度和口腔健康行為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