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楊維納 祁劍清
針對行政事業(yè)單位借支現金量大、資金占用居高不下、公務支付中大量使用現金結算而極易產生腐敗的問題,2001年,國務院適時推出《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首次提出將銀行信用卡作為國庫集中支付的結算工具,明確公務卡的使用對象為預算單位的在職職工,使用性質為日常公務消費信用卡,適用結算范圍主要為辦公費、差旅費、會議費、招待費、水電費、交通費、勞務費、培訓費等商品和服務的零星購買支出。
國務院推出公務卡改革制度至今已近十年時間,從實施前的情況看,重點在于解決三大類難點問題:一是多賬戶支付歸口國庫單一賬戶支付體系,充分盤活利用財政資金,防止資金沉淀,加大財政資金周轉,同時解決財政資金支付監(jiān)管的問題;二是有效化解單位現金借款量大,造成資金占用大的現實;三是堵塞由于使用大量的現金支付,導致大小尾發(fā)票、回扣等極易產生的貪腐漏洞。
在處理方式上,一是采用通過銀行發(fā)行的公務卡,將單位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和銀行公務卡查詢系統對接,當通過單位國庫零余額賬戶支付系統支付報賬時,可適時查詢公務卡的刷卡情況,核對刷卡金額以及刷卡地點等信息與報銷發(fā)票情況是否相符,實現適時支付監(jiān)管,從而堵塞漏洞;二是公務支付刷卡后給予一定時間的還款免息期,最長50天,最短20天,在此期間報賬,單位承擔還款責任,將報銷金額打入對應公務卡完成還款,超過時間報賬則要自行承擔逾期責任,銀行將收取超期利息,以督促按時報賬;三是給予公務卡不同于信用卡的存取款權限,對打入公務卡報銷金額超過刷卡金額的部分資金取款時,免收手續(xù)費,從而鼓勵使用公務卡。
由于紀委、財政、審計等部門的要求,公務卡在推行初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現金支付量明顯減少、單位借款基本杜絕,行政事業(yè)單位公務人員出差、辦理公務活動中大量使用公務卡結算,公務卡結算量大幅增加。
為有效化解公務支付中存在的問題,各級政府每年都把強化公務卡支付列入政府、財政、紀委報告。但面對飛速發(fā)展的互聯網經濟和日新月異的結算方式,單一的公務卡結算方式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實施公務卡結算的首要功能是實現財政資金支付的實時監(jiān)管,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由于銀行和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實時查詢接口開放不完全或沒有開放,大部分地區(qū)基本都未能實現預算資金公務卡支付的實時查詢,公務卡支付報銷完全通過POS機小票的查看來判斷是否使用公務卡結算。而POS機小票基本都屬于熱敏打印,保存時間短,一般超過半年字跡基本消失,復印后報銷用POS機小票,在各種應用軟件和手機APP泛濫的今天,修改小票的內容和金額,簡直易如反掌,發(fā)票記載內容與POS機小票打印結果是否相符無從查詢,手工開票時代的大頭小尾發(fā)票仍然無法鑒定,公務卡制度首先失去了它的最大功能。
在全國有部分省市地區(qū)公務卡使用要求嚴格,刷卡使用后報銷,必須通過國庫支付系統的公務卡報銷系統查詢支付,每個人的公務卡消費查詢后要逐筆核對勾選,才能完成報銷手續(xù),工作量大,同時對網絡、線路、銀行接口等提出很大的挑戰(zhàn),哪一方都不能出現遲滯、慢速、卡頓問題,否則將不能完成支付工作,一些人數多、業(yè)務大一點的單位,財務為完成工作,經常加班加點。
在刷卡支付過程中,由于公務卡也屬于信用卡的這個特殊屬性,在公務刷卡結算中,雖然公務卡持有者不支付任何費用,但實際會產生一定的手續(xù)費,而這些費用是由POS機持有者來承擔的,在目前支付手段多樣化的時代,快捷便利的支付方式很多,而且免去了復雜的結算方式,還免付款、取款手續(xù)費等,因此許多商家在刷公務卡環(huán)節(jié)設置諸多障礙,造成不能刷卡或刷卡不成功,使公務卡結算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多,加之一些農村地區(qū)和偏遠地區(qū),根本沒有POS機可用,但微信、支付寶等快捷支付方式卻相當普及,更加限制了公務卡的使用范圍。
在使用中,一些單位將公務卡的使用當成預算資金結算和堵塞財務貪腐漏洞的靈丹妙藥,在各種文件和講話中不斷重復著強化公務卡結算,于是就出現一些單位在報銷時,為完成政績和公務卡報銷數量,不管是不是公務卡支付,都作為公務卡報銷支付,報銷后款項一律從國庫系統打入公務卡,由于公務卡無轉賬功能,取款必須到銀行柜臺辦理,無形中既增加了公務人員的負擔,又在支付中出現新的虛假情況,使公務卡結算流于形式。
在目前支付便捷形式下,年輕的公務人員對移動支付等快捷支付方式產生依賴心理,出門帶手機即可,多帶一張卡都成負擔,刷卡感覺麻煩并且不習慣;歲數大的又習慣于現金支付,感覺刷卡又不安全,因此對公務卡支付方式有抵觸情緒,辦理的公務卡許多沒有激活,處于休眠狀態(tài),認識上的誤區(qū)加之支付形式的逼迫,倒逼公務支付進行改革。
公務卡制度的推行在特定的歷史和經濟發(fā)展條件下,對我國預算資金的使用、監(jiān)管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盤活了財政預算資金,推動了我國經濟建設發(fā)展。我國互聯網發(fā)展突飛猛進,移動支付等處于世界領先,大數據分析在各個領域初露鋒芒,手工發(fā)票、定額發(fā)票等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電子發(fā)票在各個行業(yè)得到廣泛運用,因此公務支付制度也不能一成不變,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和改革。
針對支付情況的多樣化,要區(qū)分情況,分類要求。在各級預算單位人員公務活動中,對涉及購買辦公用品、會議費等商品和服務的零星購買支出時,可采用政府采購方式確定供貨單位,需要時,可累計采取財政直接支付或單位直接轉賬支付的方式結算;對人員外出支付培訓費、在外參加的會議費等暫付款金額較大,需要先期付款后報賬的事項,制定相應的制度,單位不予借款,充分利用公務卡的透支功能和還款期限,要求以公務卡支付為主先行結算,以減少單位預算資金占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于經辦人愿意先行使用移動支付等其他支付方式個人墊付結算的,也應予以認可。
近幾年企業(yè)網銀由于其快捷、方便和高效等特點,得到了單位和財務人員的認可。今后電子化支付改革可在企業(yè)網銀基礎上探索財政、預算單位、銀行三者之間的有效銜接,有效實現三方信息同步,強化財政零余額賬戶電子化支付和單位預算賬戶電子化支付手段,使快捷的電子化支付在保證財政資金安全、深化公務支付手段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隨著網絡發(fā)展,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人手一部手機,同時支付寶、微信、云閃付等快捷支付手段更是普及全國,大到網絡購物、超市,小到賣菜的、收廢品的,都可用這些快捷支付收款、付款。同時為培養(yǎng)忠實用戶,不少電商還鼓勵消費者使用快捷支付功能,付款時有折扣,發(fā)紅包等額外獎勵。與常規(guī)支付有所不同,這些快捷支付只要捆綁銀行卡,在進行消費時就無須輸入卡號和密碼,只需輸入快捷支付密碼或用指紋支付,即可完成支付,快捷方便,使用無限制,也深得公務人員青睞,因此在公務活動中,應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不應限制使用這種快捷支付方式,在公務人員自愿的情況下,提倡使用多種支付方式,對公務支付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對前期需要墊付較大資金的開支與一些電商的“透支”、“白條”、“借唄”、“花唄”等支付相結合,實現與公務卡支付相類似的其他支付方式的變革。預算單位公務支付業(yè)務完全可開辟這一領域,實現新領域的公務支付局面。
在目前電子票據全面推行的情形下,發(fā)票都是通過稅務防偽稅控系統開具,基本杜絕了大頭小尾等虛假發(fā)票,財務為鑒別真?zhèn)?,只需要配備相應的掃描設備,既可聯網查詢真?zhèn)?,又可避免重復報銷。同時在大數據有效利用的今天,單位內部監(jiān)督機構和財政、紀委等,可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開通相應查詢權限,對公務支付中有疑點的票據進行相應查詢,查實的給以相應的處理,同時取消POS機小票和付款憑據查驗,減少票據量,達到既能減少報賬人員負擔,又可減輕財務人員負擔并化解報審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