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少學(xué)者把《洛神賦圖》(宋摹本)中的文魚形象稱為摩羯,把它看作中國最早的摩羯形象。但文魚形象與起源于印度的摩羯形象差別甚遠(yuǎn)。根據(jù)對文魚形象的文獻(xiàn)記載,且對早期摩羯形象進(jìn)行梳理,并將文魚形象與印度的大量摩羯形象做對比,即可得出這一結(jié)論。
關(guān)鍵詞:摩羯;文魚;形象;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中國傳世名畫之一,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這幅畫是根據(jù)三國時期(220-265年)魏人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歷代《洛神賦圖》摹本存世有九個之多,現(xiàn)主要以故宮博物院藏本《洛神賦圖》(宋摹本)為依據(jù)來論述。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xì)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了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其中后段畫洛神駕六龍云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舍,一種無奈離析之情現(xiàn)于畫面。而對《洛神賦圖》后段中出現(xiàn)的文魚形象,不少學(xué)者稱其為與佛教相關(guān)的摩羯形象。筆者在做了大量的文獻(xiàn)查閱和相關(guān)的圖像對比之后,對這一文魚形象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一、洛神出行圖與漢畫像石出行圖的繼承關(guān)系
文魚形象伴隨著洛神駕著六龍云車出行,而這一出行樣式可追溯到東漢,有學(xué)者把這一樣式稱為“云中車馬”圖像?!霸浦熊囻R”這種特殊的圖像形式由四個部分組成,包括引導(dǎo)、主體車馬(“云中車馬”中的“馬”即指代主體車馬中的牽引)、隨侍及云氣[1]。云中車馬圖像各地均有出土,以下拿陜西和山西出土的兩處東漢壁畫與洛神駕龍出行來對比論述。
陜西省定邊縣郝灘四十里堡村西北出土一墓室,名曰郝灘壁畫墓,其時代為王莽至東漢初期。該墓室內(nèi)壁畫種類豐富,其中西壁長方形框欄內(nèi)存有一升天圖,繪制西王母宴飲及墓主升天場面,其右上部分即為云中車馬圖像,包括魚車、鹿車、龍車三駕云車[2]。
山西離石馬茂莊也發(fā)現(xiàn)多處云車出行圖像[3],考證為東漢晚期。其牽引以鹿為主,云車之上帶有傘蓋,車上有兩人。
從形式上看,《洛神賦圖》中相離部分繪制的洛神出行屬于帶有典型“云中車馬”特征的繪畫,主體車馬、云氣、魚類等組成要素俱全,且明顯繼承了東漢畫像石上的的出行圖的樣式。此時佛教在中國還處于傳入期,并沒有盛行,可見洛神駕龍出行的這一形式并未受佛教影響。因此伴隨著洛神駕龍出行的文魚受佛教影響的可能性并不大。
二、文魚為何魚?
《洛神賦圖》是根據(jù)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文魚的叫法也自然出自于此?!堵迳褓x》載有:“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wèi)”。那么此文魚究竟為何魚?
畫中文魚形象像鯉魚,有鱗片,魚嘴張開呈紅色,身上呈蒼青色,且魚背處能清晰地看見像鳥翼般的羽翼。此形象與《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中描述的文鰩魚如出一轍?!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載:“泰器之山,觀水出焉,……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東海,以夜飛。”[4]
與這一形象類似還有一種名為“萬鳣”的圖樣。1991年甘肅省敦煌市佛爺廟灣墓群1號墓出土了西晉時期的畫像磚,此畫像磚題榜為“萬鳣”,畫像磚上繪有一條帶雙翅的飛魚形象,呈現(xiàn)出展翅高飛狀,腹部以下有兩只鳥爪狀的足,身體上繪制有菱形紋飾,表現(xiàn)出鱗片,翅膀粗壯有力[5]。關(guān)于“萬鳣”,《說文解字》中云:“鳣,鯉也”。其實,所謂“萬鳣”就是飛著的鯉魚,是福瑞的象征。
筆者認(rèn)為伴隨著洛神駕龍車出行的文魚應(yīng)該為文鰩魚。這一傳說的魚名不止在《山海經(jīng)》中有記載,西晉詩人左思《吳都賦》中記載:“精衛(wèi)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绷硖拼娙颂茝┲t《漢代》詩:“黻幃翹彩雉,波扇畫文鰩?!泵駠鴷r期《民國日報社》社長胡韞玉也有《太平洋歸舟中作》詩:“飛潛無主文鰩苦,升謫隨天赤鳳哀?!笨梢姡啮庺~的提法從《山海經(jīng)》一直延續(xù)到后世。據(jù)記載文鰩其聲如鸞鳴,悅耳動聽,所到之處天下太平,五谷豐登。因此,它是福瑞的象征。
三、文魚與摩羯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洛神賦圖》(宋摹本)中的文魚與摩羯的關(guān)系,有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此文魚是佛教中的摩羯形象,是隨佛教從印度東進(jìn)而傳入中國的。一般認(rèn)為,魚身形象張開大嘴,且?guī)в猩下N卷鼻就為摩羯形象。而細(xì)看《洛神賦圖》(宋摹本)中的文魚形象,鼻子確實有上翹,卻不是卷鼻,與一般認(rèn)為的摩羯形象顯然存在差異。
(一)源于印度的摩羯形象
摩羯,早稱摩迦羅,后由玄奘新譯為摩竭,后又稱摩羯,是梵語Makara的中文翻譯。摩羯乃佛教動物中的怪獸,多種佛經(jīng)中均有記載?!洞笾嵌日摗酚涊d了摩伽羅魚王的故事。
摩羯其最早的圖像出現(xiàn)在印度的洛馬斯里希洞穴(公元前350年),一直持續(xù)使用到現(xiàn)在。在印度的Bharhut(巴爾胡特,公元前150年)、Sanchi(桑吉,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Amaravati(阿姆拉瓦蒂,公元前150至公元600年)和其他早期佛教遺址中均有發(fā)現(xiàn)[6]。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摩羯大概經(jīng)歷了三個大的發(fā)展階段。在約公元前350年的洛馬斯里希洞穴拱門左側(cè)浮雕上有這樣一處細(xì)節(jié),摩羯被浮雕成一種四足動物,有鱷魚的頭、卷曲的鼻子和爬行動物的刺狀型尾巴。
摩羯發(fā)展到第二階段,以巴爾胡特佛塔(公元前1世紀(jì)早期)柱子上的浮雕最為典型。摩羯被作為Vahuna(車輛)雕刻在柱子上面,負(fù)責(zé)蘇達(dá)爾薩那神的出行。在這里,摩羯帶有前腿,摩羯還保留了第一階段中鱷魚的頭部形象和第一階段中卷曲的鼻子。與第一階段不同的是,摩羯形象帶有鋒利的排牙巨齒。
此外,桑吉佛塔(又稱桑吉大塔)門柱浮雕上的摩羯形象也與巴爾胡特的極為類似,只是張開了血盆大口,同樣帶有鱷魚頭部、彎曲的卷鼻,且牙齒鋒利。
公元100年以后,摩羯形象第一次出現(xiàn)魚鰭,與公元前350年的洛馬斯里希洞穴中的摩羯和第二階段中巴爾胡特佛塔上的摩羯形象存在明顯差異。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前摩羯形象的第三階段的演變。
在馬圖拉(公元100-200年)地區(qū),出土了一個與摩羯戰(zhàn)斗的人物[7]。在戰(zhàn)斗畫面中,摩羯張開血盆大口,牙齒鋒利向人物咬去。這一摩羯形象依然帶有前腿,鼻子似象鼻卷曲向上,身體布滿魚鱗。
此后,摩羯的卷鼻甚至直接演變成象鼻,摩羯頭部形象更是由鱷魚頭向大象頭演變。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摩羯形象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上三個階段的發(fā)展,從圖像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摩羯形象為復(fù)合圖像,集多種動物(鱷魚、大象等)特征于一身,且無論第三個階段如何演變其前腿并沒有“退化”,彎曲的卷鼻也尤為典型,這也是判斷其為摩羯形象的重要依據(jù)。
(二)文魚與印度摩羯的形象對比
《洛神賦圖》(宋摹本)中文魚形象與印度的摩羯形象有異有同,不難看出文魚形象與摩羯形象都帶有魚類元素,與印度公元前100年后的摩羯形象相比都帶有鱗片在身上,且文魚也張開大口,這與一些摩羯形象也有相似之處。
但早期摩羯形象有幾個重要因素:一為卷曲的身體,二為皆帶有前蹄,三為鼻子上翹且卷曲等。且不管是摩羯形象單獨出現(xiàn),還是與人物組合出現(xiàn),摩羯都帶有這幾個明顯的特征。
而細(xì)看文魚形象,以下均不符合早期的摩羯特征:鼻子雖上翹并不卷曲;明顯帶有飛翅;張口卻無排牙巨齒;無前蹄;身體寫實,似鯉魚且不彎曲;無多種(兩種以上)動物特征……
若文魚真是隨佛教而傳入中國的摩羯形象,其形式應(yīng)明顯繼承印度摩羯形象,但其鼻子上翹并卷曲,不似象鼻,更像是花瓣或者葉片。存在明顯差異。早期摩羯形象也從沒出現(xiàn)過翅膀,而文魚帶有飛翅。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摩羯形象明顯存在前腿,經(jīng)過三個階段的演變依然沒有“退化”。這也是與文魚的巨大差異。更別提文魚身體不卷曲、無多種復(fù)合動物形象這等差異。因此,筆者認(rèn)為:文魚非摩羯。
(三)文魚與同時代摩羯形象對比
本文以《洛神賦圖》的宋代摹本為研究依據(jù),在此,筆者也簡要的做一下說明。一方面,宋代仿古風(fēng)的盛行在學(xué)術(shù)界是沒有爭議的。從宋代銅器不難看出,宋代仿古三代的銅器,從器型到銘文,再次到風(fēng)格基本上都依照原有樣式??梢娝未鷮η按囆g(shù)作品的還原度要求之高。因此筆者認(rèn)為《洛神賦圖》這一宋摹本高度還原了魏晉時期的原作。另一方面,如若宋代這一摹本中的文魚有所修改,它也不符合同一時代的摩羯形象,更沒有繼承宋之前的唐、五代的摩羯形象。
我們細(xì)看唐代和五代的兩種出土摩羯形象,不難總結(jié)出其特點,長鼻且十分卷曲,張口露齒,十分兇猛。
細(xì)細(xì)對比《洛神賦圖》(宋摹本)中的文魚與宋之前摩羯形象,不難看出《洛神賦圖》(宋摹本)中的文魚并無之前朝代摩羯的卷鼻。
而宋代同時期的繪畫中,宋徽宗宣和庚子年(1120年) 成書的《宣和畫譜》二十卷,宋代的畫科由佛道、人物、士女、牛馬、禽魚等8門畫科,演變成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等10門畫科[9]??梢娫谒未L畫中龍魚取代了禽魚。而宋代的摩羯形象也明顯中國化了,與印度早期的摩羯形象大相徑庭。有學(xué)者認(rèn)為,宋代摩羯形象逐漸“龍”化。這也表明《洛神賦圖》(宋摹本)中文魚的繪制也并不符合其同時代的摩羯形象。
四、關(guān)于文魚形象的總結(jié)及思考
筆者看來,《洛神賦圖》(宋摹本)中的文魚形象應(yīng)為文鰩魚,魚身似鯉魚,有鱗片,魚嘴張開呈紅色,身上呈蒼青色,且魚背處能清晰地看見鳥翼般的羽翼,其形象與早期文獻(xiàn)《山海經(jīng)》中記載一致,且后世文獻(xiàn)也有記載。它應(yīng)該與萬鳣一樣,同樣是我國福瑞的象征物。它明顯不符合早期摩羯的形象,無卷曲身體,無卷鼻,無多種復(fù)合動物形象。筆者看來,文魚形象的繪制并沒有因襲摩羯形象,因此也不是一些學(xué)者文中摩羯形象,它來自我國本土,與印度和佛教并無直接關(guān)系,或許與我國道教文化有一定的關(guān)系。
文魚其鼻子雖然上翹,卻不卷曲,這不符合摩羯形象,至于文魚形象為何如此繪制這一鼻型還值得繼續(xù)探討。
摩羯形象與佛教脫離不了關(guān)系,摩羯形象自佛教發(fā)展以來便廣受歡迎,且影響甚廣甚遠(yuǎn)。但在佛教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卻很少見摩羯的影子,這也是很值得探討的現(xiàn)象,筆者將進(jìn)一步對此加以探討。
參考文獻(xiàn):
[1]張詩曼.“云中車馬”圖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9.
[2]呂智榮.郝灘東漢壁畫墓升天圖考釋[J].中原文物,2014(2):86-90.
[3]俞偉超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6卷[M].濟(jì)南: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2000:190-213.
[4]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最終修訂版)[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39.
[5]曹宇.河西走廊魏晉十六國壁畫墓題榜調(diào)查與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xué),2014.
[6]Gábor Kósa.Buddhist Monsters in the Chinese Manichaean "Hymnscroll" and the Guanyin Chapter of the "Lotus Sutra"[J].The Eastern Buddhist,NEW SERIES,2013(1):27-76.
[7]BETTY DASHEW ROBINS and ROBERT F. BUSSABARGER.A Mythical Monster from India[J].Archaeology,1970(1):38-43.
[8]故宮博物院藏.《洛神賦圖》宋摹本[EB/OL].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1522/img0023.xml.
[9]胡光華.瀘州宋墓石雕之于中國美術(shù)史的意義[J].貴州大學(xué)學(xué)報(藝術(shù)版),2018(4):22-27,105.
作者簡介:粟紹巍,華東師范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shù)品鑒定和藝術(sh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