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星
【摘要】目的 研究膽囊炎患者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膽囊炎患者,依據手術方案不同將其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組間樣本量保持一致,n=30,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案為開腹膽囊切除術,研究組患者治療方案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研究比較組間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相關指標。結果 統(tǒng)計評估組間手術及術后恢復時間等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組患者具有顯著優(yōu)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手術是臨床治療膽囊炎的有效方案,采取腹腔鏡手術技術臨床療效確切,可縮短患者恢復時間,降低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6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0..02
膽囊炎屬臨床常見疾病,包括急性與慢性兩種類型,致病原因包括膽囊管梗阻、胃腸道細菌侵入膽囊內部、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等有關,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包括發(fā)熱、嘔吐、上腹部絞痛或劇痛、惡心等[1]。臨床治療膽囊炎多采用膽囊切除手術,常規(guī)開放手術療效確切,其主要缺陷為創(chuàng)傷面積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患者恢復速度緩慢。腹腔鏡手術屬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可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將其應用于膽囊炎患者治療中臨床價值突出[2]。本次研究將我院就診治療的膽囊炎患者作為評估基礎性樣本,研究并分析腹腔鏡手術及開腹手術的具體操作及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2年1月~2020年4月就診60例膽囊炎患者,全部患者經影像學等常規(guī)檢查均為確診病例,且同意參與研究。依據術式不同將60例患者均分為研究、對照2組,統(tǒng)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研究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齡28~75歲,平均(45.69±5.63)歲。對照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齡27~72歲,平均(45.54±5.85)歲,基線資料對本次研究無影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膽囊炎開腹手術治療,醫(yī)師將患者體內調整為平臥位,并實施全身麻醉,手術切口設置為右側肋緣下斜切口,長度為8~14 cm,醫(yī)師探查患者腹腔內部情況,切除膽囊組織,雙極電凝止血,清理腹腔內部殘留物,縫合手術切口,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研究組患者行腹腔鏡膽囊炎手術治療,醫(yī)師將患者體內調整為平臥位,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切口位置設置于臍緣下方,長度約為1 cm,置入腹腔鏡探查患者腹腔內部情況。于右側肋緣下2 cm設置兩處手術操作孔,置入手術器械,利用腹腔鏡探查確定患者膽囊準確位置,依據患者膽囊粘連情況采用逆型、順型、順逆結合型完成膽囊切除,雙極電凝止血,清理腹腔內部殘留物,妥善縫合手術切口,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3 評價標準
統(tǒng)計并評估組間手術及術后恢復時間等指標(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統(tǒng)計兩組患者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計算各類數據,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為(x±s),檢驗方法為t,計數資料為(%),檢驗方法為x2,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 結 果
2.1 評估組間手術相關指標
評估組間手術相關指標,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評估組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評估組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組患者切口感染1例、膽漏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30)6.7%,對照組患者切口感染3例、膽漏2例、腹腔感染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30)26.7%,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膽囊炎臨床發(fā)病率較高,致病原因復雜,膽管梗阻、膽囊結石等因素是誘發(fā)急性膽囊炎的重要病因,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右上腹部絞痛或劇烈疼痛,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3]。膽囊切除術是臨床治療膽囊炎的常規(guī)術式,治療后可緩解疼痛等癥狀,療效確切,不同術式的療效、適應癥、安全性存在一定差異,為此需加強相關內容的研究分析。
梳理分析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恢復時間等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據此可認為腹腔鏡手術臨床療效顯著。開腹膽囊切除術臨床應用廣泛,其主要缺陷為術中創(chuàng)傷面積大,出血量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偏高。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近年來應用廣泛的微創(chuàng)手術模式,利用該術式可在校切口狀態(tài)下完成手術操作,對患者機體健康組織無過多干擾,組織粘連發(fā)生率較低,可縮短手術時間[4]。腹腔鏡手術利用器械擴張進入患者腹腔內部,可保持腹壁結構的完整性,避免臟器長時間暴露,能夠有效預防腹壁肌肉及神經血管損傷,也可降低術后感染發(fā)生率,術后患者皮膚表面瘢痕體積較小,有助于恢復速度提升及切口美容效果改善。同時,腹腔鏡采用數字化攝影技術,通過信號傳導為醫(yī)師提供圖像信息,有助于對患者病情進行精確分析,提高治療及預后效果。
膽囊炎患者普遍起病急,病情危重,疼痛嚴重,手術難度較大,如未能及時有效治療可導致膽囊萎縮等疾病,為此臨床建議急性膽囊炎患者于發(fā)病后24 h內實施手術治療,以此來改善組織年齡,抑制水腫及炎癥反應,提高手術療效及安全性。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醫(yī)師操作技術要求較高,需確保動作準確柔和,準確迅速的完成膽囊與周邊粘連組織的分離。如患者術中伴有膽管小撕裂損傷,需及時實施膽管修補縫合治療,配合采取T管引流,如患者膽管大范圍損傷,需采取吻合術治療,并設置T管引流[5]。
由此可知,手術是臨床治療膽囊炎的有效方案,采取腹腔鏡手術技術臨床療效確切,可縮短患者恢復時間,降低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 江,崔衍鵬,劉興柱,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20,5(13):69-70+73.
[2] 劉予生.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20,29(12):2159-2160.
[3] 高婧雅,謝 炎,李俊杰.不同年齡良性膽囊疾病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前后腸道菌群變化對比觀察[J].山東醫(yī)藥,2020,60(12):59-61.
[4] 艾志國,程 玉,張 旭.經皮肝膽囊穿刺引流術后擇期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20,20(02):184-187.
[5] 黎殿德.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0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