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內(nèi)容的編排在賦予時代特點的同時,也增加了古詩文的文化含量,旨在讓學生繼承和弘揚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對漢語的熱愛。小學中高段增加了文言文的學習,學生在三年級就開始接觸文言文,這是在新課程改革前教材中所沒有的。探索小學階段文言文的教法,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和嘗試。以四年級上冊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談談小學文言文的教法。
關(guān)鍵詞:古文新教;小學文言文;教法
對小學階段文言文的學習,教科書做了準確定位,并通過課后題目體現(xiàn)了對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初步接觸文言文,產(chǎn)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锻跞植蝗〉琅岳睢分v述了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幼時仔細觀察、善于思考、冷靜推斷出道旁苦李的故事。學習時要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文言文的閱讀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經(jīng)歷由初讀到深讀這一過程。初讀即讀懂文面之義,深讀即讀懂文內(nèi)之義。讀懂文面之義,即初讀,也是教“言”。主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讀準課文、讀順課文、讀好課文和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讀懂文內(nèi)之義,即深讀,也是教“文”。主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走進課文,走進主題,體會“言外之意”。文言文必須在教好“言”的基礎(chǔ)上,才能得“文”。
在讀中學,在讀中悟,是語文教學最有用的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四步成誦,讀中體會”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地幫助學生讀懂文意。
第一步,讀準字音,扎實有效
我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后,讀準字音時做到有效落實、扎實掌握,檢查學生是否把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新詞讀準了,如注意文中的平、翹舌音和前、后鼻音。
第二步,讀通句子,教給方法
《王戎不取道旁李》課后題中“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要求,是在老師的幫助下,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正確、流利地朗讀文言文,最終獲得初步的文言文語感。而四年級的學生,學過的文言文較少,還沒有形成文言文語感,教師更要注意指導學生誦讀文言文的秘訣。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有一句易讀錯的句子: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看見路邊李樹上果實累累,壓得樹枝都彎下去了。因此正確的停頓應該是: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但有的學生可能會讀成: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這樣不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因為這里的“折枝”是“樹枝都彎下去了”而不是現(xiàn)代文的“折斷樹枝”。遇到這種句子,教師首先應教給學生朗讀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一是放慢速度,二是語斷氣連。這樣,讓學生反復誦讀,就能從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韻味了。
第三步,深入研讀,走進故事
在讀通讀順的基礎(chǔ)上,這時候再讓學生借助課后注釋、相關(guān)的工具書來理解字詞的意思,當學生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再適當?shù)丶右渣c撥、講解?!敖Y(jié)合注釋”,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遷移并運用結(jié)合注釋理解古詩詩意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結(jié)合注釋來講述故事,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譯,或翻譯全文。
讀懂文意,要先清楚小學處理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1.放過。文言文中有些詞語或句子在翻譯時是可以不用處理的,包括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古今一致或?qū)W生理解沒有困難的,比如“戎七歲”和“人問之”“答曰”等,就不必處理。二是生僻的難字難句,教科書有淺易注釋的,一般讓學生借助注釋,知道即可,不必過多糾纏,比如“唯戎不動”的“唯”,“取之,信然”的“信然”。
2.突出。和現(xiàn)代漢語相比,在意思上“同中有異”的常用字要著重講解,并可以適當補充相關(guān)的詞匯知識。比如“嘗與諸小兒游”的“嘗”,“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的“折枝”,“諸兒競走取之”的“競走”,還有文中反復出現(xiàn)了三次“之”的一詞多義。
3.深入。有兩類需要深入探究的:一是重點表現(xiàn)作者寫作意圖的章法語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二是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來加以具體感受的詞句。比如,王戎知道“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就需要想象王戎不和“諸小兒競走取之”是在仔細觀察、思考后作出的推斷。
基于以上原則,所以在深入研讀,走進故事中,本著只要學生能借助課后注釋的幫助,說出文言文的大體意思,不曲解、不錯解就可以了。既不強調(diào)逐字一一對應地直接翻譯文言文,也不要求講解古文中的語法現(xiàn)象。
會讀和讀好、讀出韻味是兩個不同的層次,只有帶著學生體驗當時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和感悟,談談個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后,才能把古漢語讀得更有美、更有韻味。因此,我教學時還原當時的情境,引導學生讀中悟情、讀中體會,做到“趣”“味”合一。在疏通文意的同時,創(chuàng)設(shè)“小伙伴玩耍的情境”,創(chuàng)設(shè)“李樹多子折枝而諸小兒爭先恐后競走取之,王戎卻篤定道邊苦李”的情境,反復誦讀,從中體會。同時也讀懂了王戎是一個智童,他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在教師有目的的情境創(chuàng)設(shè)下,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體驗,收效甚佳。
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結(jié)合注釋來復述故事,就水到渠成了。復述故事可以根據(jù)不同學情提出分層要求。第一個層級,對講述有困難的孩子,重在練習參考注釋,結(jié)合故事情節(jié),用自己的語言把故事講述完整,講清楚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第二個層級,可以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練習把故事講生動,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人物說的話,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
第四步,熟讀成誦,讀背并舉
文言文中意韻的鏗鏘、語調(diào)的抑揚、語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通過反復誦讀文中的重點語句,加以比較,從朗讀中去琢磨、體會、感悟,就能讀出感情了。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通過反復誦讀,“競走取之”眾孩童爭先恐后摘李子的行為和“唯戎不動”王戎的冷靜形成鮮明對比,“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讀出了王戎的胸有成竹和肯定。這時候再來指導背誦,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參考文獻:
[1]段紅霞.小學文言文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12(4).
[2]吳洋.小學古詩文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方法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鄭明雪(1976—),女,福建南安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畢業(yè)于福建省泉州師范學校,現(xiàn)任職于福建省泉州市實驗小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