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桂芬 陳冬梅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提出小學品德課要以滿足學生的身心需要為目標,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那么只有將課堂與生活積累進行適當整合,讓學生切實地感受思品課與生活的價值,才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
關鍵詞:思品課;教學;生活化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的三大課程理念:(一)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二)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課程的基礎;(三)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其中第二點就提出了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課程的基礎。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生活對本課程的構建具有重要價值。就是說我們要注重學生生活的價值??v觀我們的教材,不管是新版還是舊版每一個課程也是編排貼近孩子的生活,反映孩子們的需要,從兒童的世界出發(fā),引導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品質。作為小學思品教師,我們都應該思考,我們課堂應該怎樣回歸生活,融入生活呢?我們應該怎樣利用教材,用課程理念幫助我們實現教學目的呢?我們認為在思品課的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生活體驗,把教學與生活情景相結合,也就是讓思品課“生活化?!蔽覀儗囊韵聨讉€方面談談做法:
一、教學情景生活化
要發(fā)揮出生活化思品課教學的效果,教師就必須挖掘有效的課程生活素材,對不同的年段的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進行研究,尋找實施課堂與實際生活融合的訓練點。充分利用是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即巧妙設置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生產與生活》《吃穿用哪里來》一課時,為了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來,并了解工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從生活的角度,知道工農業(yè)生產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從小體驗勞動者的辛勞與智慧。教師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媽媽端來了一個香噴噴的荷包蛋,結合課件提問這個荷包蛋從哪里來呢?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這個荷包蛋從哪里來呢?是媽媽從廚房做出來的;做荷包蛋的雞蛋從哪里來呢?從農貿市場買來的;市場的叔叔有從哪里進來的雞蛋呢?從養(yǎng)雞場里來;養(yǎng)雞場的叔叔又從哪里買來小雞的呢?小雞孵化場就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去追根尋源,體會勞動者所生產的每一個產品都是不簡單的,它都包含勞動者的勤勞與智慧,從而讓孩子們懂的生活中物品來之不易,要學會珍惜。生活中物品數也數不清,老師就是選用了兒童生活的一個常見的情景,作為突破點,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事例又是孩子熟悉的所以談論起來更得心應手。教學效果更好。
結合生活經驗來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識,還可以讓孩子有更高的興趣去探究,去實踐,想要有更好的效果,教師必須掌握足夠的生活素材,充分的研讀課程標準,并把握住課堂與生活的切入點,引導學生主動的觀察、實驗、推理及交流等。所以寓生活于情境中,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提煉信息,將要解決的問題從生活中調查研究中通過交流探討,得出結論,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二、選取生活化的教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fā)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學生去發(fā)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也就會發(fā)現原來熟視無睹的實物竟包含著豐富的道理。教育呼喚“回歸”——回歸到人的現實生活中來,回歸到關懷人、關懷生命、關照心靈的本義上來。
例如:在教學《不給鄰居添麻煩》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與鄰居之間發(fā)生的故事,繼而將話題一轉,“那么你是否給鄰居添過麻煩?”“你的哪些活動或行為影響到了鄰居?”“你們覺得這樣做對嗎?”設置了兒童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引導孩子去思考,去反思。
教師在課堂中選擇的教育方法更應該“回歸生活”、“走進生活”。只有方法貼近兒童生活,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三、教學策略生活化
《課標》指出:思品課教學活動方式多樣,如閱讀、討論、辯論、參觀、調查、訪問、游戲、角色扮演、模擬活動、兩難問題辨折,以及撰寫報告書、制作圖表等,每一種活動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和價值。(小學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因地制宜加以選擇,一節(jié)課選擇幾種最恰當的教學策略,發(fā)揮其最大的作用,以達到教學目的。不管采取哪一種策略,必須要求教師結合教材特點,結合學生年齡及生活社會實踐經驗,明確活動目標,引導學生一步步開展活動。
比如以下案例《節(jié)約用水》,教師設置了四個活動環(huán)節(jié),
(一)談談每一天水對我們有多重要。
(二)課前布置小調查——你們家生活用水的浪費現象。
(學生組內交流調查到的材料,并匯報自己家庭中存在的浪費用水現象)
(三)小組制定切合生活實際的節(jié)水措施.
(四)設計節(jié)水廣告語。
以上的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老師都能根據學生特點來設置,這是學生通過親身感受,親身觀察,才得出的措施,才有參與設計動力,效果才能達到最好。所以每一節(jié)思品課要選擇什么樣的學習研究策略,要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采取恰到好處的學習策略。
四、教學應用生活化
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因地制宜采取方法與策略在于為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學以致用,讓課堂上的理論內化到生活中去。讓孩子在生活中思想與行為一致,成為一個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的人。所以老師要注意設置實踐活動課,讓好的品行在活動中,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形成。每一課書不是學完了就結束了,教師要跟蹤后期效果,看看孩子是否的實際行動,真真正正在行動中做得好的要及時肯定,鼓勵他繼續(xù)努力,久而久之,孩子們的好的行為習慣就養(yǎng)成了。
通過這樣種種的活動安排設置,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品德就在我們身邊,要做一個有心人,從生活中去發(fā)現,去感受,去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優(yōu)秀的人。
總之,思品課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將課堂引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切實地感受思品課與生活的價值,才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于生丹
[2]《善用生活資源構建高效課堂》陳因玲《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
[3]《例談品德課堂與生活的有效對接》許培國《教育教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