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慶
【摘 要】 對于每個班級來說,小學數學學困生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點關注這些學生,使他們在老師的關心和引導下提高數學學習能力。教師也應該根據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達到成功轉化學困生的目的。每個學生都值得被教師關愛,因此,教師在教育中發(fā)揮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 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小學數學作為小學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但是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這是有些困難的,因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數學學習成績較差的情況,學困生的轉化問題就成為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教師通過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也能優(yōu)化班級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學習,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化抽象為形象,提高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對于他們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學困生對于小學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投入較少的精力,進而導致數學學習越來越困難,對于學困生的轉化,教師應該盡量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形象,突出教學的具象化特征,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加簡易化,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獲得知識。
例如,在學習關于“雞兔同籠”問題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已知兔子比雞少6只,兔子和雞共有84只腳,請問雞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師在正式向學生提問之前,首先可以詢問學生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學生可能會回答小狗、小兔子等。這一話題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于課堂知識學習的興趣,接著教師就要進行習題的講解,首先對學生提問:一只兔子有幾只腳?一只雞有幾只腳?學生的回答是兔子有四只,雞有兩只。明確了這一問題之后,學生再對上面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就十分簡單了。通過課前的引導性提問,能激發(fā)學生對于課堂知識學習的興趣,優(yōu)化課堂學習氛圍。在上述教學活動的引導下,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興趣也能得到有效激發(fā)。
二、從簡單問題入手,進行鼓勵教育
小學生都是需要鼓勵的,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能夠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自信,促使他們能夠投入更多精力到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的鼓勵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對學生進行鼓勵,當學生回答出問題時,教師應該給予口頭或其他方式的獎勵,若學生沒有回答出問題,教師也不應該出言嘲諷,對學生的鼓勵是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水平提高的方式之一,教師的鼓勵教育對學生來說是實現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動力量。
如對于數學習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是什么?”這是一道比較簡單的問題,對于學困生來說也沒有太大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對于學困生進行提問,學生可以回答出兩組對邊平行且相等,兩組對角大小相等,相鄰的兩個角互補,對角互相平分等。此時教師應該對于學困生進行鼓勵:“你真是太棒了!”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認可,從而對于數學學習更加有興趣。
三、實施因材施教,落實分層教學
班級中,每個學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對整個班級的水平進行劃分,肯定有相對學習較好和相對學習一般的同學,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這樣能使能力較強的學生學好數學知識,也能夠照顧到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實分層教學方式在進行例題講解時就可以使用,教師在例題講解時,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多設置一些相對困難的問題,而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只需要解答簡單問題,這種分層教學的方式是很容易實現的,教師應該勇于嘗試。
例如:已知小剛同學每分鐘走的路程是28米,從家里到電影城的距離是從家里到學校距離的三倍,現有問題:(1)小剛同學8點整從家里出門,在十五分鐘后步行到了學校,請計算家里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2)小剛同學家里到電影城的距離是多少?(3)如果小剛同學9點整從家里出發(fā)去電影城,問什么時間到電影城?這道數學應用題是很典型的關于路程計算的問題,第一問是相對簡單且比較容易回答的,而第二問的解答則需要一些邏輯思考,第三問對學困生來說回答比較困難,因此,教師讓學困生只做第一問、第二問即可。根據題目的信息,小剛同學每分鐘走28米,15分鐘走的距離就是28×15=420米,小剛家到電影城的距離則為3×420=1260米。這樣對于一些學困生來說,這道應用題就算已經完成了,也能夠達到數學學習目標。
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問題是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對學生進行興趣教學,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對學生進行鼓勵教育,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找到自信;進行分層教學,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使學生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對于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教師應該付出努力,使學困生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可以獲得提升,增強學習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