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琪 周雪
目前,在現代教育領域,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一個教學輔助手段之一,它以強大的數據處理技術、超大容量的存儲空間以及實時多元的移動通信等多元技術一躍成為改革教學結構,構建有效課堂的關鍵技術。因此,我國教育部直接發(fā)布了關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活動實現深度整合,構建智能化、信息化教育環(huán)境的相關建議,需要一線教師全面進行教育創(chuàng)新,科學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以便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自主發(fā)展,促使學科教學實現素質教育轉型。為此,教師便要客觀分析信息技術的教育輔助作用,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智慧課堂。本文將從利用信息技術改善板書形式、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翻轉課堂、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互動模式四個角度來分析教師應該如何促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活動實現深度融合。
課堂板書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課堂教學技術,在過去以“粉筆+黑板”為主要教育工具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不得不在課堂上實時書寫課堂板書,雖然看似可以動態(tài)引導學生內化學科知識,但是卻嚴重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且難以切實解放學生,無法從根本上改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但是,信息技術則可切實改善板書形式,教師可在備課階段去設計多媒體板書,且可利用多媒體資源去改善板書結構、呈現效果,而這就可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發(fā)散學生思維。無形中,也可節(jié)省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能夠留出足夠的精力去探究學科知識,從而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善課堂教學效益。如此,才有可能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而主動探究,促使學生真正實現長遠發(fā)展。
在設計多媒體板書時,教師的選擇權是比較大的,每個教師都可根據課時內容去設計個性化的板書內容,既可自主選擇板書背景,也可及時創(chuàng)新板書形式,比如可以選擇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資源去展現板書內容,也可通過結構圖、簡潔文字提煉板書信息,亦或者也可選擇多元的動畫效果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亦或者,教師也可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共同制作板書課件,與同學科教師共享多媒體板書,由此節(jié)省時間,留出精力去分析學情。
課程資源是落實學科教育的基本知識載體,關系著學生的學科意識,課程資源的豐富性也決定著學生的認知結構完善性。在過去,教師比較依賴教材知識、教輔資料,所設計的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活動都是為了讓學生全面學習教材內容,殊不知,過猶不及,過度看重教材知識的教學進度實則會限制學生的學科思維意識,不利于全面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因此,在新課改下,教育部改進了課程管理機制,提倡由國家、地方與學校三級統(tǒng)一管理課程資源,提倡由一線教師積極開發(fā)鄉(xiāng)土資源,自主構建校本課程。為此,新課改還提出了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建議,提倡跨學科、多交叉,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全面整合、遷移所學知識,由此改善學生的認知思維。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十分強大,因為信息技術可以展現不同時空、不同形式的課程資源,且適應性很強,能夠根據教學需求靈活調整,全面補充教育資源。對此,教師也應該主動利用信息技術去整合課程資源,以便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
為了全面開發(fā)豐富的課程資源,筆者會客觀分析教學現實,以及學生的認知發(fā)育情況,圍繞教育主題去調查豐富的網絡資源。在各大搜索引擎中,只要我們可以輸入關鍵詞,便可獲取大量的信息,這些搜索引擎還會呈現相關條目,便于用戶自主篩選、整合。對此,筆者會客觀分析每一條網絡信息的瀏覽次數、下載次數,且會認真閱讀用戶的資源使用評論,從中選擇優(yōu)質資源,以便及時將其與教材知識結合起來,切實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整合網絡資源時,筆者會保持嚴肅周密的態(tài)度,盡量避開一些有風險的網站,以免影響網絡資源的利用率。如此,則可切實拓展教學范圍。同時,筆者也會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信息應用能力,會向學生分享一些優(yōu)質、專業(yè)的教學網站、資源庫,鼓勵學生自主利用網絡資源去學習,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數字化學習能力,為發(fā)展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做準備。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起源于美國,比較偶然,是因為一名教師無法到學校授課,嘗試在課前進行線上輔導的方式確保學生可以及時內化新知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活動而逐漸成熟的一個教學模式,本身便是以信息技術為技術載體的。目前,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教育呼聲越來越高,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變得深入人心,教師應該要切實解放學生,盡量讓學生參與到新知探究、知識內化、解難答疑與知識應用活動之中,由此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思維意識,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此,教師便要利用信息技術來構建翻轉課堂教學平臺,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新知內化任務,在課中積極參與解惑探究活動,切實優(yōu)化教學模式,改善教學結構,切實豐富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學習經歷。
為了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筆者做出了多種嘗試,比如會通過移動通信去輔導學生自主預習新知,監(jiān)督學生的課前學習行為,也會通過文件傳輸活動與學生共享多媒體課件,旨在讓學生利用這一多媒體課件梳理知識線索。但是,從現實角度來看,微課這一數字化視頻資源卻是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輔助技術。從微課定義來看,微課便是指圍繞一到兩個知識點所制作的數字化視頻,時長被控制在8分鐘之內,可促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讓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因此,筆者就會將微課資源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整合為一體,讓學生全面進行自主學習,使其能夠切實積累課前預習經驗。同時,筆者便會更加關注課堂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認知不足去組織課堂輔導活動,以便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能力,消除學生的知識盲區(qū)。
教學互動模式直接關系著教學活動效益,是實現有效教學,構建有效課堂的關鍵所在。但是,在過去,由于課堂教學一直是實施學科教育的主場所,所以教師并不敢全面解放學生,擔心自己對知識的講解不夠透徹、完善而導致學生產生認知盲區(qū),從而導致學生喪失自主學習意識。但是,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活動的深度整合,教師隨時隨地都可與學生實現緊密溝通,而這就有利于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可構建平等多向的教學互動模式,為學生的全面進步做準備。因此,教師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新教學互動模式,以“線上+線下”的混合式互動去引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
比如,在課下,筆者會與學生利用微信、QQ等移動通信軟件溝通,既會詢問學生是否按時完成了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與習題檢測任務,也會認真了解學生是否產生了認知誤區(qū),通過線上通信輔導學生,為學生解疑。在此過程中,筆者會靈活選擇群組溝通與一對一通信方式,前者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共性疑問,后者是為了針對學生個人進行專業(yè)輔導,以便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解題能力、學習效果。另外,在課堂上,筆者也會盡量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比如,筆者會鼓勵學生以團隊形式去制作多媒體課件,使其以“小老師”的身份去講解簡單的學科概念,也會使用投影儀去展現學生的草稿紙,使其據此講解某類題型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等等。凡此種種,都可切實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漸漸形成主體學習意識,使其積累有效學習經驗。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與功能日趨完善必然會使得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智能化教學也將成為未來學校教育的基本發(fā)展主流,可以切實提高學校教育的風險抵御能力,更易于促使學生實現全面進步。因此,教師要緊跟信息技術的前沿發(fā)展成果,客觀分析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以便及時優(yōu)化課程教學結構,為學生的綜合進步做準備。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倉庫路學校)